熱心網友

北大附中,北師大附中從歷年高考狀元來看

熱心網友

白家莊中學

熱心網友

當然是四中了!!

熱心網友

四中應該是最好的,但如果想找個既好又省心的中學,我建議在遠郊區縣找。我原來就是順義牛欄山一中的,封閉式管理。住宿便宜,伙食很差!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學校不讓留長頭發~很bt

熱心網友

四著!04年招了兩個初中班。

熱心網友

按北京市高中來講,當然首選北京四中是最好的高中學校(因為北京四中現不設初中部)。按高初中部都有的學校來講,北京各區都有最好的中學。如朝陽的80中,海淀的人大、北大、清華附中,西城的師大二附中學、八中,東城的二中、五中,崇文門的匯文中學等都屬一流的中學。

熱心網友

四中

熱心網友

四中啊!

熱心網友

四中名氣很大的,我個外地人都知道

熱心網友

北師大第二附屬中學是你的首選!   北京師大二附中從1995年開始進行人文教育的實踐。他們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得到教育部承認的文科實驗班;創辦了中國大陸第一個中學校園的國學社;繼而創立了全面、系統、科學的人文教育體系。而二附中的人文教育則源于校長林福智的全新的辦學思想和教育理念。這種理念就是:“構建學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學生發展的基礎”,“尊重學生自主、倡導人文教育、重視環境熏陶、強調道德實踐”。  林校長發現,長期以來學校的德育基本上是沿襲著一種“外求、他塑”的做法。所謂“外求”,就是對學生的道德要求、道德規范,都是來自社會、學校、家長和教師,也就是說,是來自外界的要求,而不是來自學生自己內在的要求。所謂“他塑”,就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通過國家規定的課程、教材和各種教育活動等,按照既定的目標對學生加以塑造,使其成為符合各方面要求的人。固然,這些是必要的,但如果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外在“外求”和“他塑”的狀況中,那么,在教育中,學生就完全處于被動的狀態,其效果當然不會好。這就是長期以來我們德育的實效性不強的主要原因。  怎樣改變學生接受教育的被動性呢?林校長認為,要啟發學生對良好道德的內在需求,變“外求”為“自求”;要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引導學生加強道德修養,自己塑造自身的人格形象,變“他塑”為“自塑”。如何激發學生對良好道德的內在需求呢?應著力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人文科學給人以價值理性,而自然科學則給人以工具理性。一個人如果真正具有較高的人文修養,那么,他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道德需要,也就不會把道德規范當成一種行為的束縛和對自由的限制,而當成促進自身完美的需要。  要讓學生在智力和人格兩個方面同步發展,就要對學生進行健全人格的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應當體現為一種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完美統一的教育,也就是全面提高素質的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必須以文化為基礎,“無文化即無教育”,這里所講的文化是指人文文化。  基于這樣的認識,林校長產生了對學生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想法,提出了二附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初步構想。  1995年,二附中成立了國學社,臺灣國學大師錢穆的夫人錢胡美琦女士給予了積極支持。錢胡美琦女士寄語二附中的人文教育,“愛國應先從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起步”,“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并進”,“求學的最高旨趣在做人”。這與林校長他們的認識是頗為相近的。  1997年,二附中開始在全校范圍內“學論語,講修養”。從此,有目的、有計劃的“人文教育活動”,從課內、課外、知識、環境、言教和身教等全方位和多渠道地在二附中校園展開。  1998年,根據當時的教育方針和學校定位,二附中明確提出培養目標是“三兼優一發展”,即優秀的初中畢業生,經過三年的高中教育,應當成為人格發展和身心發展兼優,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兼優,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兼優,個性得到健康發展的優秀高中畢業生。  對于人文及人文素質教育,二附中人是這樣認識的。  人文:是指與人類社會有直接關系的文化,一般把文學、歷史、哲學和藝術等統稱為人文學科。  人文素質: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及藝術等人文學科知識和由這些知識系統所反映出來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綜合體現,通常表現為人們所形成的價值觀、道德、氣節和思維方式等。  人文教育也稱人文素質教育,它應分為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文、史、哲及藝術等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熟悉中國歷代人文領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貢獻;了解世界人文領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貢獻,從而豐富人文知識。  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在掌握人文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人文知識的內化,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社會問題的答案的求索,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引起對人生和社會發展的理性思考,從而達到提升人文素質的目的。  第三個層次是在掌握人文知識的基礎上,學習運用人文知識分析歷史和現實社會的現象,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學習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學習本著人文精神去為人處世,從而發展人文能力。  人文知識教育處在人文教育的第一個層次,是整個人文教育的基礎。因為任何人文學科,其本身既是一種知識體系,更是一種價值體系和倫理體系。只有通過人文知識教育,使學生對這種知識有一種認同,才能把這種知識所體現的價值觀念等加以內化,內化了才能形成人文精神,內化了才能培養出人文能力。  教育是有民族性的,“教育體系是每個民族的民族意識、文化與傳統的最高表現。”二附中的人文教育從宗旨、內容到途徑、方法等整個體系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  以下是二附中的幾項獨具特色的教育活動。  之一:旗前講話學《論語》  “博覽百家學識廣,精研儒道收益深”。通過宣講,學生的頭腦中輸入了傳統美德的精華,輸入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立志”、“學習”、“修養”、“處事”等方面,學生受到了啟發,得到了教益。此外,國外人文領域中的名人名作也對學生起到了熏陶作用。讓我們看一看學生們的感受中的幾例吧:  “品讀《論語》,品味其中的‘德’——誠信、正直、寬厚、謙虛、勤敏,正是撣落心靈中世間塵土,重拾人性中淳樸善良品德最好的途徑。”  “每周一的講話,開啟了我們的心靈之窗,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義,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們應當完善自己,勇敢地去搏擊風雨。”  “貝多芬的一曲《命運交響曲》,拯救了無數意志消沉的人,現在聽起來仍鼓舞人心,催人奮進。我們將來在社會生活中的鑒賞力,辦事及處理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和氣質,都與所接受的人文教育有關。”  之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學生獲得人文知識,一靠自學,二靠“外輸”。講座和宣講活動正是起“外輸”的作用,而人文知識的豐富主要靠自己學習,自學的途徑是讀書。語文教研組編印了本校學生《誦讀詩文集》,其中包括詩歌詞曲選部分、文選部分、名句選部分和必讀書目部分。學校要求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熟背從《詩經》及后世詩歌中所挑選出來的175首詩(包括詞和曲),熟讀31篇優秀散文,學習和記憶126條名句的格言,閱讀40本中外名著。  之三:“習、熏、悟、化”,優化育人環境  二附中的人文教育采用“習、熏、悟、化”的傳統方法。  習,就是“學而時習之”,知行統一,養成良好道德習慣,加強道德修養。  熏,就是熏陶,就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是“潤物細無聲”。靠什么來熏陶?要靠教師的人格以及人文環境。因此,學校在教師隊伍建設中著重抓師德建設,提出“正已、敬業、愛生”六字師德要求,確定“品德堪為學生的楷模,行為堪為學生的榜樣,學識堪為學生的師表”這樣的師德目標,力求以教師的高尚人格去影響學生。學校著力于建設一種高品位的人文環境,對學生施以人文熏陶。二附中的校訓是“篤志、博學、質樸、方正”(選自《漢書》和《管子》)。它既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精神,又賦予了新時代的內容。校訓鑲掛在操場司令臺影壁上,讓全校師生天天看到、想到,指導言行。  悟,就是自悟、感悟、頓悟,引導學生學習和閱讀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讓他們自己在讀書中去領悟;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一次次的實踐和體驗中去感悟。日積月累,自悟和感悟豐富了,就可能豁然明白,產生頓悟。  化,由悟的積淀,就會提升、內化為個人的人文精神和能力,再把人文精神和能力外化為行動,這就達到了化的境界。  二附中每學期邀請校外專家、學者來學校開設人文和科技內容的講座,講座內容有數學與文化、怎樣欣賞《圍城》等作品、怎樣認識康乾盛世、宗教知識、插花藝術等。每學年學校組織一次人文知識競賽和詩文朗讀比賽,每兩年舉辦一次讀書節和藝術節。這些活動,進一步優化了二附中的育人環境。  教育科研提升教學人文品位  課堂教學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二附中的教師依靠教育科研來提升教學的人文品位。林校長率先垂范,抱著努力鉆研的態度,寫了多篇對人文教育思考的文章,許多教師也學習、研讀有關專著,把自己對人文教育的理解以及實施人文教育的經驗體會寫下來,發表在校刊上。學校還把人文教育研究當做一個重要的科研項目,申報了市級科研課題。二附中教師在各個學科和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物理組的彭老師說:通過我們的教育應該使學生在這些方面有所收獲:如何做人,如何去做學問,如何看待自然和科學。物理學的每一個進步都涉及到一個或幾個科學家,在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科學家,了解科學發明、科學研究的過程,使學生知道科學研究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這對學生今后一生的發展都有好處。要讓學生真正樹立起科學的精神,比如能用所學的科學知識鑒別生活中的真偽等。  數學組的于老師回憶起學生給他的一張賀卡,上面寫道:“于頭兒,在寒冷的冬季里,您的微笑總讓人感到無限的溫暖;于老爺爺,您什么時候最快樂?是在走進教室,走近黑板,走近學生的時候。”于老師說,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本,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要通過自己的工作讓學生感到人文關懷。  地理組的趙老師介紹了她曾做過的一個課例。在講“月相”的時候,受到一道題的啟發,提問:“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描寫的是哪個月相?聯想到許多古詩詞都是以月相為背景的,她就搜集了很多這樣的詩詞。在這個課的前半部分介紹月相的知識,下半部就把這些詩詞打在投影幕上,讓學生欣賞并受到美的教育。  ……  二附中的教師們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滲透人文教育,文科教師利用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系統的人文基礎教育,著力于學科的融合;理科教師積極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滲透到教學過程中。他們總結出很多很好的經驗,如理科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方面,吳書林老師總結道:在備課時不局限于教材本身,要善于對教材做必要的橫向、縱向延伸。縱向,即把有關的內容放到科學發展史中考查,看科學家如何發現科學規律;橫向,即把有關內容同現實的生產、科研等聯系起來,看它的應用和作用。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情感交流、平等的關系等也是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附中的教師們普遍感受到,要真正做到在教學中滲透、融合人文精神,提升教學的人文品位,教師須有一種意識,一種認識上的自覺。提升教學的人文品位需要做許許多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生追求科學的動力,要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要發揮教師人格的力量。  高二年級的姜蘊楠同學談學習的感受時說:“物理老師由天體運動規律引出了宇宙的廣博。在宇宙面前,人類是多么渺小啊!老師說,學物理的人,大多心胸寬廣,在學了這些天體和宇宙發展的規律后,對為人處世都會有新的理解,其實對很多事沒必要太計較。理科知識對我們的未來究竟有多大的作用?我不知道,但如果能從中學到做人的道理,我們必定會受益終生。”   二附中融會人文品位的教學和獨具特色的人文教育,不斷取得豐頁的成果,2001年被市教委認定為首批“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文科實驗班已有五屆畢業生。2002年,在北京市高考文科總分前80名學生中,二附中實驗班學生占了10名,該班32名學生考入北大、清華的有18名。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這進一步為二附中的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給二附中師生以巨大鼓舞。 載自《北京教育》2003年第3期 。

熱心網友

北京四中

熱心網友

北京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