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寶寶開始腹瀉伴有高燒,就醫后高燒退了,腹瀉不止,但醫院所做的大便病菌培養未有病菌,持繼用藥一周后再次就醫,醫生說已轉為腸炎,配了藥,但效果不佳,仍腹瀉不止,一日3-4次,請問有什么方法可以止瀉
熱心網友
引起腸炎的原因有: 感染因素,包括消化道感染和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感染常見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后出現的伴隨表現,腹瀉多不嚴重,可能是腸道外感染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亂或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感染引起。 消化功能紊亂,包括飲食因素如喂養不當引起的腹瀉,不耐受碳水化合物如嬰兒對乳糖不耐受,食物過期如牛奶過期、及不清潔的環境、氣候的突變、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均可以引起...
熱心網友
引起腸炎的原因有: 感染因素,包括消化道感染和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感染常見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膚感染后出現的伴隨表現,腹瀉多不嚴重,可能是腸道外感染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亂或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感染引起。 消化功能紊亂,包括飲食因素如喂養不當引起的腹瀉,不耐受碳水化合物如嬰兒對乳糖不耐受,食物過期如牛奶過期、及不清潔的環境、氣候的突變、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均可以引起腹瀉。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失調,夏天容易感染發燒,很多人會大量使用氨芐、頭孢等抗生素,這些抗生素會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還可以引起腸道菌群失調,使腸道內正常的大腸桿菌減少而耐藥的其他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白色念球菌大量繁殖引起腸炎。 腸道內感染是夏天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夏天食物容易被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并大量繁殖,加上個體出汗多,休息欠佳,機體抵抗力差,因而夏天容易腹瀉。常見的腸道內感染有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氏菌、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屬、輪狀病毒等。 腸炎的主要表現是嘔吐,每天1—2次,甚至10多次,大便次數增多,最多可達30多次,一般大便為黃稀水樣便,且呈蛋花樣,如果是痢疾桿菌、沙門氏菌、侵襲出血性大腸桿菌等感染,可出現粘液膿血便、發熱、腹痛(以臍周明顯),可伴有腹脹。如果不及時處理,隨后可出現口干、乏力、少尿、皮膚彈性差、眼眶凹陷等脫水表現。兒童和小嬰兒更加不能耐受脫水,甚至可出現開頭提到的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眼眶凹陷、無尿、昏迷、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危重癥狀。腸炎的脫水可分為輕、中、重度脫水,有低滲、高滲、等滲性脫水,主要根據是否有鉀、鈉等電解質丟失及丟失的程度進行判斷。 腸炎的治療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和良好的護理。 一般治療:適當地進清淡飲食,使消化道適當休息,注意休息,用具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藥物治療:包括控制腸道內外感染和胃腸粘膜保護劑,微生態制劑治療。如果是腸道內外感染引起的腸炎,尤其是粘液膿血便時可適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要根據不同的細菌感染選用不同的抗生素,成人可選用新霉素、慶大霉素、氟哌酸、氨芐青霉素,甚至頭胞類抗生素。但兒童就不宜選用新霉素、慶大霉素、氟哌酸等抗生素。胃腸粘膜保護劑主要有思密達、必奇,可保護胃腸粘膜,凝固殺死腸道的細菌與病毒,起到止瀉作用。微生態制劑,如媽咪愛、常樂康、金雙歧、整腸生等,主要是調節腸道菌群抑制腸道有害細菌生長,達到止瀉作用。 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在出現腹瀉初期,在家里可用米湯加少許糖鹽或開水加糖進行口服防脫水,對于輕度、中度脫水,但一般沒有嘔吐及腹脹的病人可以只口服補液鹽。在口服ORS補液鹽時特別要注意,每袋補液要一次加500ml溫開水沖服,24小時未服完時一定要倒掉,重新配制。一般按輕度脫水總量100—120ml/kg,中度脫水120—150ml/kg體重補給。如果是重度脫水或輕、中度脫水患者出現一般情況很差時,甚至有鉀、鈉、氯電解質紊亂酸中毒時,就需要在醫院進行靜脈輸液治療。 護理:對于老人、兒童和嬰幼兒腹瀉的護理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做好胃腸道隔離,急性期準確記錄出入水量,保持口腔皮膚清潔,每次大便后用溫水沖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及繼發感染,肛周發紅糜爛時可用20%鞣酸軟膏涂局部皮膚,輸液時要求按速度與量進行,四肢發涼時要注意保暖,注意病室空氣流通。恢復期重視營養,飲食中要逐漸增加易消化食物,保持環境清潔,避免繼發其他感染。
熱心網友
寶寶有多大,是吃母乳還是喝牛奶,如果是母乳喂養可能是你的問題,把你的乳汁拿去化驗一下。如果是脂肪球過多,你要少吃油膩的東西。去看中醫讓他開副中藥調理一下。
熱心網友
小兒急性腸炎是2歲以下嬰幼兒常見病(又稱嬰兒腹瀉),其主要癥狀是腹瀉,可因飲食不當和腸道內或腸道外感染引起。腸道內感染以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為多見。人工喂養比母乳喂養者較多發病,其原因除畜乳容易污染外,還與母乳含有一種能促進雙岐桿菌生長的粘多糖有關,雙歧桿菌能抑制大腸桿菌的生長。腸道感染除細菌性痢疾、霍亂、鼠傷寒等外,其它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真菌和原因不明的感染性腹瀉均可稱為腸炎。...
熱心網友
小兒急性腸炎是2歲以下嬰幼兒常見病(又稱嬰兒腹瀉),其主要癥狀是腹瀉,可因飲食不當和腸道內或腸道外感染引起。腸道內感染以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為多見。人工喂養比母乳喂養者較多發病,其原因除畜乳容易污染外,還與母乳含有一種能促進雙岐桿菌生長的粘多糖有關,雙歧桿菌能抑制大腸桿菌的生長。腸道感染除細菌性痢疾、霍亂、鼠傷寒等外,其它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真菌和原因不明的感染性腹瀉均可稱為腸炎。2歲以下小兒,在秋冬季出現流行性腹瀉,糞便蛋花樣或白色水樣便,無膿血大便的,患輪狀病毒腸炎的可能性大;如發生于夏季,大腸桿菌致病的可能性大;糞便含粘液、膿血的應考慮細菌性痢疾、空腸彎曲菌或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1)輕型腹瀉的,要禁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和高脂肪飲食,暫飲米湯、豆漿、酸乳或脫脂乳,母乳喂養者要縮短喂乳時間。重型腹瀉的患兒要速送醫院救治。在家中治療的輕型腹瀉,可口服補液鹽(藥鋪中有售),每包沖水500毫升,少量多次喂服,一般輕度脫水的,每日每千克體重50毫升;中度脫水的,每日每千克體重80—100毫升。吐瀉好轉后3—4天再逐漸恢復正常飲食。(2)小兒得腸炎,有條件時最好要做大便化驗或培養以明確診斷。大腸桿菌腸炎時,可用多粘菌素B,每日每千克體重5—10萬單位,3—4次分服;或用卡那霉素,每日每千克體重50毫克,分3—4次口服。療程不要超過7天,以防菌群失調。(3)空腸彎曲菌腸炎可用琥乙紅霉素,每日每千克體重30~50毫克,分3~4次ngR。(4)霉菌性腸炎可用克霉唑,每日每千克體重20—60毫克,分3次口服。(5)病毒性腸炎,抗生素治療無效,可用中成藥卓丹止瀉靈,1—3歲每次5毫升,每日3次;3—7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