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方法 治療目的是解除關節疼痛,防止關節破壞,保留和改善關節功能。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具體方法有: 一、理療:局部熱療、熱水浴、溫泉浴、蒸氣療法及石蠟療法等均可使疼痛減輕晨僵消失,病人感到舒適。急性滲出性病變可用冷敷來減輕疼痛。紅外線、超短波或短波透熱療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環,促使炎癥及腫脹消退,疼痛減輕,并以增強藥物對局部的作用。 二...

熱心網友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方法 治療目的是解除關節疼痛,防止關節破壞,保留和改善關節功能。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具體方法有: 一、理療:局部熱療、熱水浴、溫泉浴、蒸氣療法及石蠟療法等均可使疼痛減輕晨僵消失,病人感到舒適。急性滲出性病變可用冷敷來減輕疼痛。紅外線、超短波或短波透熱療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環,促使炎癥及腫脹消退,疼痛減輕,并以增強藥物對局部的作用。 二、藥物治療: (一)水楊酸鹽:阿斯匹林仍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首選藥物。 (二)消炎痛:非類固醇抗炎藥,效果較好,其鎮痛、退熱及抗炎作用都較強。 (三)異丁苯丙本酸:抗炎、鎮痛及退熱作用均較阿斯匹林強10倍以上,副作用較阿斯匹林小。 (四)皮質激素:對急性炎癥有顯著療效,長期應用副作用較多,停藥后極易復發。 (五)青霉胺:應用青霉胺治療,除使關節癥狀緩解外,可使血沉及C反應蛋白降低,類風濕因子轉為陰性。 (六)疏甲丙脯酸。 (七)雷公藤:具有消炎、抗菌、調節免疫、活血化瘀、殺蟲等作用。 (八)金制劑:可能干擾細胞的生化反應。對關節疼痛及晨僵有明顯療效,也能使血沉及C反應蛋白好轉,有效率可達70-90%。 (九)免疫抑制劑:對本病有一定療效,常用者有環磷酰胺、硫唑嘌呤。 (十)免疫增強劑:胸腺素。 (十一)手術治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土單驗方   (1)螞蟻丸  藥物組成:螞蟻30g,何首烏30g,熟地黃30g,人參30g,五味子30g。  功效:補腎健脾,壯筋骨,益氣血。  主治: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上藥碾碎過篩,以水調和為丸,每丸2.5g,每3日服1丸,10丸為1療程,共2個療程。  (3)烏頭通痹湯  藥物組成:制烏頭(先煎)9g,黃芪15g,桂枝6g,芍藥12g,穿山龍15g,地龍15g,青風藤15g,鉆地風15g,僵蠶15g,烏梢蛇15g,蜂房9g,甘草6g。  功效:溫經散寒,驅風除濕,通絡扶正。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  (5)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牛蒡子90g,新豆豉(炒)、羌獨活各30g,為末,每服6g,白湯下。  (6)白虎風痛走注,兩膝熱腫,用血竭、硫黃末各30g,每次溫酒服3g。  (7)歷節諸風,骨節疼痛,晝夜不止。沒藥15g,虎脛骨(酥炙為末)90g。每服6g,溫酒調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飲食   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后,有些病人認為生病一定與身體素質有關,因此盡可能地多吃自己認為有營養的食物。也有些病人聽說本病與身體里的變態反應有關,因而擔心食物過敏會引起發病或加速病情發展,夏天不敢吃冷飲,平時不敢吃魚、蝦、雞蛋、豆腐、海產品,以至食譜單調,營養不全面。顯然,這樣做對疾病的好轉和康復都是不利的。那么,平時飲食到底應該如何安排呢?首先,對過去曾明顯誘發和加重自己病情的食物應該避免食用,其他食物都可以吃,要吃得豐富多彩,才能保證營養全面、合理。當然,不要過多吃肥膩食物、海產品及過酸、過咸的食品。由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的,病人處于長時間的慢性消耗中,因此,要注意改善病人的營養攝入,促進病人食欲。要注意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還應注意菜看的色香味,也可以增加餐飲量或次數,以供給足夠的熱能。可能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的食物有哪些?   在我們日常飲食中,有些食物能明顯地加重病人癥狀,若能稍加注意便可避免不必要的痛苦與心理壓力。那么,哪些食物可加重癥狀呢?  (1)高脂肪類:脂肪在體內氧化過程中,能產生酮體,而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故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類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燒湯也宜少放油。  (2)海產類:病人不宜多吃海產品,如海帶、海參、海魚、海蝦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體吸收后,能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使關節癥狀加重。  (3)過酸、過咸類: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雞、鴨、魚、肉、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超過體內正常的酸堿度值,則會使體內酸堿度值一過性偏離,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體內一定量的鈣、鎂等離子,而加重癥狀。同樣,若吃過咸的食物如咸菜、咸蛋、咸魚等,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癥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飲食有哪些宜忌?  飲食、營養調養對人們的生活十分重要,適當、合理的飲食不僅可以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而且可以輔助藥物,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慢性疾病,病人常因關節疼痛、活動減少、常年服藥等因素影響食欲與消化功能。而食物又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營養及能量的主要來源。如果病人飲食的營養及能量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那么,不僅所服藥物起不到治療作用,而且病情還會進一步惡化。所以飲食調養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來說非常重要。  首先,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應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經過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盡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飲食中的營養及能量能滿足機體的需要。  其次,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不宜服用于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強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的病人及陰虛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糖類及脂肪也要少用,這是因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選用糖皮質激素,導致糖代謝障礙,血糖增高,而脂類食物多粘膩,可使血脂膽固醇升高,造成心臟、大腦的血管硬化,并且對脾胃功能也有一定損害。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食鹽用量也應比正常人少,因為鹽攝入過多會造成鈉鹽潞留。  另外,茶葉、咖啡、柑橘、奶制品也可能會使類風濕病人的癥狀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類型的患者,其飲食宜忌也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1)風熱型和濕熱型:風熱型主要癥狀為關節游走性疼痛,發熱,咽痛,便秘,小便搜赤,苔厚,舌紅,脈數或弦數,血沉也明顯增快;而濕熱型的病人可出現低熱、胸悶、納差、關節腫痛有積液、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數、血沉增快等表現。出現這些癥狀的病人應該多選用寒涼的飲食,如米仁粥、綠豆、生梨、豆卷、菊花菜、蘆根等,可以協助清除內熱;而不應食用溫熱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桂皮、酒等,因為吃這些會傷陰助火,加重癥狀。  (2)寒濕型: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或有積液,納差,大便搪薄,小便清長,畏寒,舌淡苔白膩,脈濡,血沉也增快。此型的患者應選用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如豬、牛、羊骨頭煮湯,及姜、桂皮、木瓜、藥酒等。  (3)肝腎兩虛型:這型患者可表現為關節疼痛畸形,肌肉萎縮,筋腱拘攣,畏寒,消瘦,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而血沉多不增速,或接近正常。此型患者可以多食一些補益的食品,如甲魚肉、雞肉、鴨肉、鵝肉、豬肉、牛肉、羊骨髓、胡桃、桂圓、芝麻等。  另外,關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飲酒問題,也應根據病情辨證對待。因為酒性辛熱,助陽生火,能祛散寒邪,所以一般若患者伴有寒濕的表現時,可飲用一些藥酒類的酒劑。而伴有濕熱之象的患者,則不適宜于飲酒,因為酒熱傷肝,酒濕傷脾,如再浸入附子、肉桂、細辛一類的熱藥,會加重內熱和腫痛。此類病人如欲服藥酒,可選擇清涼性的藥物浸入酒中,使藥酒性質偏涼。對于一些不會飲酒的病人,可以稀釋或加入調料調味后飲用。  哪些食物能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  “醫食同源”,所以自古就有利用食物防治疾病的方法,簡稱為“食療”。食療具有方便、可長期服用而無副作用(當然需要對癥選食)的特點,特別適用于慢性病變。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而言,食療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療法,占有重要地位。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不同食物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癥狀的作用:  ①苦瓜、苦菜、馬齒覽、絲瓜等食物,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局部發熱、發痛等。  ②薏仁、豆腐、芹菜、山藥、扁豆等食物,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可用于緩解腫脹癥狀。  ③蛇類、蟲類等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的食品,既可做菜,也可泡酒后飲用,可以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癥狀,還可起到防止病變向其他關節走竄的作用,因此是作用較強的食物。  ④剛開叫的公雞,配150克生姜(切成片),在鍋中燜燉,不放油鹽,可放少量白酒,1天內吃完。隔1周再服1次。公雞仔具有補虛益腎暖胃祛寒的作用,可緩解局部疼痛、關節肌肉無力。  ⑤童子鱔魚0.5干克,陰干,泡入1千克白酒中,1個月后即可飲用。每次飲酒50毫升,每天2次。童子鱔魚性溫善竄,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等功能,可緩解局部紅腫熱痛,防止病變向其他關節走竄,并對肩肘關節活動障礙效佳。  ⑥多種青菜、水果可以滿足人體對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纖維素的需求,同時具有改善新陳代謝的功能,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從而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癥狀。  ⑦香菇、黑木耳等食品,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可以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等癥狀。  ⑧瘦豬肉200克,辣椒根150克,共煮湯,調味后服用,每日分2次服。可以緩解劇烈疼痛癥狀。  總之,很多食物都可以起到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癥狀的作用,但我們選用食物時一定要對癥,否則會影響效果。這里的對癥主要是根據中醫學將類風濕性關節炎歸為痹癥,并分為風痹、寒痹、濕痹、熱痹四型。根據不同的類型選用不同食品。一般而言,風痹宜用姜、蔥等;寒痹宜用胡椒、干姜等食品;濕痹宜用苡仁、山藥等;熱痹宜用冬瓜、絲瓜、綠豆芽等。

熱心網友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應該到正規的醫院去接受治療,患者可以采用運動的治療辦法,關節活動度的鍛煉是非常重要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首先受到毀壞的就是關節,而關節的融合強直是患者致殘的主要原因,如懼怕疼痛而不能鍛煉時,則需要堅強的毅力甚至需加服止痛藥來進行,如關節自主活動受限,也可由他人幫助在溫熱和按摩下進行被動運動.

熱心網友

近年來將治療RA的藥物分為兩大類:控制癥狀藥和控制疾病藥。由于RA病因不明,故當今并無堪稱控制疾病的藥。控制癥狀的抗風濕藥分為四類,一、非甾體類抗炎藥,通常稱一線藥,這類藥物種類繁多,國內市場已多達數十種,二、類固醇激素,激素是一個非常好的止痛抗炎藥,但長期單獨使用不能改善病情,反而帶來許多副作用,激素作為二線慢作用藥起效前的過渡性用是可以的,但用量要小(強的松每日5—10克),時間不宜太長。在病...

熱心網友

近年來將治療RA的藥物分為兩大類:控制癥狀藥和控制疾病藥。由于RA病因不明,故當今并無堪稱控制疾病的藥。控制癥狀的抗風濕藥分為四類,一、非甾體類抗炎藥,通常稱一線藥,這類藥物種類繁多,國內市場已多達數十種,二、類固醇激素,激素是一個非常好的止痛抗炎藥,但長期單獨使用不能改善病情,反而帶來許多副作用,激素作為二線慢作用藥起效前的過渡性用是可以的,但用量要小(強的松每日5—10克),時間不宜太長。在病情較重,伴有關節外表現的患者,短期治療沖擊,并聯合二線藥治療是必要的。三、慢作用抗風濕藥,通常稱為二線藥,所謂慢作用藥包括抗瘧藥、金鹽、青霉胺和柳氮碘胺毗啶,它們治療RA起效慢,長期使用對RA病情有一定緩解作用,故也稱病情改善藥。四、疫抑制劑:常用有氨甲喋吟、環磷酰胺、硫唑嘌吟、雷公藤、青風藤等。  (1)抗瘧藥 抗瘧藥有抑制DNA、RNA及蛋白質的合成,干擾抗原-抗體反應,抑制淋巴細胞轉化,抑制中性粒細胞趨化和吞噬作用。穩定溶酶體膜和對抗前列腺素,阻斷血小板聚集與粘附作用,因而早已被用于治療RA,通常用羥氯喹200—400毫克/日,或氯喹250毫克/日,5次/周。長期積累的高濃度,。對視網膜色素層有損害,造成視力減退,直至失明,因而,每6個月必須進行視網膜檢查。有心臟病者也應慎用。  (2)金制劑 有注射金和口服制劑金諾芬(商品名瑞得),其作用機制未明,它可降低炎癥血管通透性,減輕炎癥細胞浸潤,抑制細胞吞噬,抑制溶酶體酶活性等,能減緩粘膜糜爛,使病情改善。瑞得:每次3毫克,每日2次。副反應有痞癢皮疹、口腔炎、腹瀉、血小板減少,腎損害,但很少發生。  (3)青霉胺 治療RA的機制未明,可能與青霉胺的琉基還原作用有關。它可使血漿中巨球蛋白降解,使RF滴度下降,可抑制淋巴細胞轉化,使抗體生成減少。能與銅結合而抑制單胺氧化酶及其相應酶的活性。用法:第一個月口服200毫克,每日1次,第2個月250毫克,每日2次,如無效,再加量到250毫克,每日3次,如再無效,一般不宜再加量。如有效,癥狀改善后減為維持量(250毫克,每日1次)。副作用有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腎損害、皮疹等。  (4)柳氮磺胺nk咬治療有一定療效,有效率可達76%,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代謝產物5-氨基水楊酸和磺胺毗啶有關。可能對免疫系統有影響,口服每日0.25—3.0克,由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到每日3.0克,最多用到每日4.0克,一般8周后可見到療效。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過敏、頭痛、眩暈及骨髓抑制。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中成藥?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成藥主要有以下12種:  (1)風濕寒痛片  藥物組成:青風藤、桂枝、附子、生薏苡仁、鹿茸、枸杞子、黃芪、黃芩等。  功效:祛風散寒,利濕通絡,扶正固本。  主治: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穩定期。  用法用量:每次6~8片。病情重者可加倍服用(12~16片,不超過20片)。每日2~3次。  (2)痹苦乃停片  藥物組成:制川烏、制草烏、制乳香、制沒藥、制馬錢子、懷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風除濕,溫通化陽,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寒濕偏重者。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5~7片,每日4次,兒童酌減。  (3)麝香丸  藥物組成:川烏3枚,地龍5條,全蝎、黑豆各21個。  制法:上藥俱生用,為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糯米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效:祛風散寒,通經活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風寒偏盛者。癥見歷節諸風疼痛,游走無定,狀如蟲咬,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7丸,甚者10丸。夜臥令腹空,溫酒下,每日3次。  (4)血痹大易方  藥物組成:萆、山藥、牛膝、澤瀉各60g,地膚子、白術各15g,干漆、蠐螬、狗脊、車前子各5g,茵陳3g,山茱萸16g,干地黃75g,天雄5g。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補益肝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風邪偏重。癥見疼痛,游走無定處。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每日3次,溫酒送下。用量亦可適當增加。  (5)防風丸  藥物組成:防風、羌活、桂心、茯神、人參、炒枳殼、酒牛膝、五加皮、麥冬、元參、薏苡仁、生地黃、芍藥、丹參、檳榔各60g,大黃、炒松子仁、木香各15g,磁石(火煅醋淬7次)適量。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益氣養陰。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濕熱偏盛,證見關節疼痛,紅腫,微熱等。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漸加至40丸,空心溫酒服下,每日3次。  (6)痹隆清安片  藥物組成:萆、懷生地、制馬錢子、制乳香、制沒藥、薏苡仁等。  功效: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消腫定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偏于濕熱者。  用法用量:每次5~7片,每日4次。  (7)石楠散  藥物組成:石楠葉(醋炙)、山芋、葳蕤、天雄(去皮、炮)、石膏(別研)、升麻各30g,黃芪、桃花(生用)、甘草、菊花(未開花者,炒)各15g,山萸肉45g,珍珠(別研)、丹砂各7.5g 。  制法:上為細末,入別研藥,更研令勻。備用。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扶助正氣。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肌肉熱極,體如鼠走,唇口反壞,皮膚色變,并治諸風。  用法用量:每服3g,漸加至6g,空心用溫酒調下,每日3次。  (8)燥濕化痰丸  藥物組成:羌活、獨活、防己、川烏、全蝎、南星、半夏、炒僵蠶、天麻、去白陳皮、豬牙皂角(炒)、酒當歸、生地黃、木香、沉香各15g,土炒白術、蒼術(米泔水浸)、杜仲(姜汁炒)各60g,炒巴戟天、薏苡仁、酒牛膝、川芎、破故紙(炒)各30g。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祛風除濕,搜風化痰,通經活絡,滋補肝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痰濕阻絡,頑痰膠結所致之關節腫脹,畸形,僵硬不得屈伸,晝夜疼痛無休止者。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食前酒送下,食干物壓之,每日3次。  (9)虎骨丸  藥物組成:乳香、沒藥(各另研)、赤芍藥、熟地黃、當歸、虎脛骨(酥炙黃)、(狗骨代)各30.g,血竭15g。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用木瓜一個,切破去子,納以上藥末在內,以麻線纏定,勿令透氣,好酒適量煮,酒盡取木瓜,去皮研如泥,更入熟蜜少許,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養血活血,通經活絡,宣痹止痛,強壯筋骨。  主治:經絡凝滯,骨節疼痛,筋脈攣急,遇陰寒痛甚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溫酒下。每日3次。  (10)昆明山海棠片  藥物組成:昆明山海棠。每片含相當于生藥5g。  功效:續筋接骨,祛瘀通絡。  主治: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亦用于風濕疼痛,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每次2片,每天3次,飯后服。  (11)益腎蠲痹丸  藥物組成:地黃、當歸、淫羊藿、骨碎補、蜂房、全蝎、蜈蚣等。  功效:益腎壯骨,蠲痹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致關節疼痛、腫大,屈伸不利;或僵硬畸形、肌肉疼痛、瘦削、腰膝萎軟者,不論寒熱虛實均可服用。  用法用量:成人每服6g(癥重者可加至12g),每日3次,食后服用,兒童酌減。  (12)活血丹  藥物組成:熟地黃、當歸、白術、白芍、川續斷、人參各30g。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益氣養血,活血通絡,補益肝腎。  主治:遍身骨節疼痛。  服法:每服100丸,每日3次,溫酒送下。

熱心網友

喝虎骨泡的酒,我媽就喝。最好的辦法是去熱帶生活一年以上,我媽是這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