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啟路,黃興路,自忠路,晉元路,靖宇路,凱旋路有關的歷史名人姓名,朝代,身份或相關事件,年代
熱心網友
光啟路徐光啟:明末天主教徒。天文學家、農業科學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字子先,號元扈,上海人。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在廣東韶州結識西方傳教士,初步聞知天主教教義及西方科學知識;后又讀到利瑪竇的《山海輿地圖》。次年中舉。二十八年春赴北京應試,途經南京,往訪利瑪竇,對西方科學知識發生興趣。三十一年在南京聆聽了葡萄牙耶穌會士羅如望的宣道,閱讀了利瑪竇的《天學實義》。塔把"天學"理解為由行上之道和行下之器兩部分組成。他認為佛教空無之說"東來千八百年,而世道人心未能改易",若能將天主教教義加以傳布,使人人為善,以達到"久安長治"的政治目標。因此,他接受了"天學",受洗入教,取教名保祿。 萬歷三十二年中進士,考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從政之余隨利瑪竇問學,并于之合譯《幾何原本》前6卷。三十五年丁憂,回籍守制。次年邀意大利耶穌會士郭居靜道上海傳教,在家中設立教堂,并在其親友、佃戶中發展教徒,是為天主教傳入上海之始。守制期間,將《測量法儀》參以《周髀算經》、《九章算術》,中西會通,加以整理,并撰成《測量異同》,《勾股義》。三年后回京任翰林院檢討。適值欽天監推算日食不準,遂和傳教士合作研究天文儀器。主張翻譯學習西方天文學說。因皇帝不予重視,其事遂寢。四十年,從意大利耶穌會士熊三拔學習西方水利。 崇禎元年(1628)復任禮部侍郎。次年,欽天監推算日食再次失準。經過皇帝批準由徐光啟主持重修歷法。當年,皇太極率領數萬人攻破大關口、從三面進逼京畿。崇禎帝兩次召集大臣,垂問方略,徐光啟提出區別對待俘虜以瓦解敵人軍心,建立配備西洋炮等火器的車營,以戰為守,積極防御的戰術。在徐光啟主持下,由傳教士率領的葡萄牙士兵帶領大銃到達涿州,協助防守。三年升禮部尚書, 徐光啟是明末中西文化交流中重要人物。他也是著名的科學家,他著的《農政全書》是我國科學技術劃時代的著作。黃興路 黃興路以黃興命名,名副其實。因為今黃興路(含北延線)及兩側正是黃興早年從事革命活動之地。1903年7月黃興應胡元??之請,任教于明德學堂(位于今黃興路北延線西側泰安里),明德遂成為黃興進行革命宣傳、發展革命力量的主要據點。11月4日,黃興借30生辰宴集,邀劉揆一、宋教仁、章士釗等10余人在保甲巷(今黃興南路西側坡子街附近)彭淵恂宅集會,發起成立華興會。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在西園(今黃興路北延線西側)龍璋寓所舉行成立大會,黃興被推為會長。10月24日,華興會密謀在11月16日趁西太后70壽辰,省城文武官員到萬壽宮(位于今五一廣場一帶)行禮之機,舉行起義。不料事泄,湖南巡撫陸元鼎下令緝拿黃興。黃先避居西園龍宅,旋得長沙圣公會會長黃吉亭之助,匿藏于圣公會(位于今黃興北路西側吉祥巷)。10月26日,黃興在黃吉亭掩護下潛離長沙,旋出亡日本,邁開了籌組同盟會、推翻清王朝的歷程。 1905年同盟會剛成立不久,禹之謨、陳家鼎等人便創立了同盟會湖南分會,會址先設在南門口東側的天心閣,后遷至北正街(今黃興路北延線)湘利乾織布公司禹之謨家中。1912年,闊別家鄉8年的黃興回到長沙。10月下旬,從又一村經六堆子到教育會坪,扎起了幾座大型松柏牌樓。10月31日,黃興乘楚同號軍艦抵長,湘督譚延闿親往大西門義碼頭迎接。黃興在長沙進行了為期近2個月的實業考察活動,住在今黃興北路西側的大吉祥旅館,看來,黃興與后來的黃興路是結下了不解之緣。 20世紀30年代,何鍵主湘,長沙城開始大規模市政建設。繼東西干道中山路通車后,又開筑從南門口至八角亭的南北干道,于1933年竣工,始稱南正路,后為紀念黃興誕辰,改稱黃興路。1948年黃興路向北延建至先鋒廳,1952年向南延建至勞動路。今日黃興路北擴工程又已啟動,擬拆讓北正街、外湘春街、北二馬路、大王家巷等街道,直通潘家坪路。黃興路成為連通長沙城南北出城口的商業長街。自忠路張自忠(1891—1940),抗日名將,民族英雄。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12年考入天津政法學堂。1914投軍奉天新民屯車震團。1917年入馮玉祥西北軍,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兼西北軍官學校校長等職。1930年中原大戰后,西北軍宋哲元部被蔣介石改編為陸軍第29軍,張自忠任第29軍第38師師長兼張家口警備司令。 1933年3月,日軍侵占熱河后繼續向長城各要塞進犯。宋哲元委張自忠為前線總指揮,率第29軍與敵在喜峰口到羅文峪一線激戰40余日,取得一次次勝利,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決心。1935年“華北事變”后,張自忠任察哈爾省主席,1936年兼任天津市長。“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宋哲元決定率第29軍撤退到保定,行前令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長,留在北平與敵周旋。北平淪陷后,國人對張自忠非議頗多,認為他是“華北特號漢奸”,報紙上一律稱他“張逆自忠”。事實上,日軍侵占北平后便要求張自忠通電反蔣,被張自忠嚴詞拒絕。日本人于是再也不與張自忠對等談判。張見大勢已去,便決定脫離險境。他先稱病躲進德國醫院,后又化裝成司機助手乘坐美國人的汽車逃到天津,接著乘英國輪船去煙臺,再轉濟南,最后到達南京,始得脫險。9月在濟南時,他在一封信中寫到:“忠冒險由平而津而煙臺而濟南,刻即赴南京謁委員長,面言一切。。。。。。。而社會方面頗有不諒解之際,務望諸兄振奮精神,激發勇氣,誓掃敵氛,還我河山。非如此不能救國,不能自救,并不能見諒于國人。事實勝于雄辯,必死而后能生。” 1937年11月,張自忠回到原部隊,此時部隊已編為第59軍,張自忠任軍長。返部隊當天,他對部眾痛哭誓言:“今日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死的地方”。1938年初,號稱日寇“鐵軍”的板垣師團在山東半島登陸,一路西進,3月上旬進至魯南軍事要地臨沂城下,以優勢兵力圍攻守軍龐炳勛的第40軍的5個團,龐部與敵血戰數日,漸感不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急調第59軍增援臨沂。張自忠得令后即率部星夜兼程,日行180里趕到臨沂北郊,隨即兵分三路從北面對圍城之敵發起猛烈進攻,臨沂守軍也開城出擊。兇頑的的板垣師團在兩面夾攻下倉惶后撤。張自忠率部急追,在沙子嶺再創板垣師團,取得抗戰史上有名的“臨沂大捷”。經此一役,張自忠聲譽雀起,被提升為第27軍團軍團長。是年10月升任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59軍軍長。不久,張自忠又兼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 1939年5月,日寇10萬之眾兵分兩路大舉進犯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張自忠一面命正面部隊死守,一面火速派2個師迂回到敵后方,兩面夾擊包抄日軍。他還親自率2個團渡過襄河向敵猛攻,粉碎了日軍圍殲第33集團軍的企圖。隨后第五戰區左右兵團全線反攻,一舉收復棗陽、桐柏等地區。史稱“鄂北大捷”。同年12月,日軍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駐守長壽店地區的第33集團軍所屬第132師等部陣地進攻,雙方激戰7天7夜,132師陣地多次被突破。張自忠決定用奇兵打敵神經中樞的戰法挫敗敵人。他調第132師的第359團另配1個營,令其于夜間繞道偷襲日軍設在鐘祥縣的總指揮部。臨出發前,他鼓勵將士們說:“國家養兵就是為了打仗,打仗就會有傷亡。人總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轉眼就過去了。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為國家為民族而死就重于泰山,否則輕如鴻毛。”在張自忠的激勵下,奇襲部隊當晚潛行30里路,一舉端掉日軍總指揮部。正面進攻的日軍驚聞老巢被端,大為恐慌。張自忠指揮部隊趁勢猛烈反攻,打得日軍狂退60里,大獲全勝。此役稱“襄東大捷”。蔣介石通電嘉獎,稱張部為“最優部隊”,其防區為“模范戰場”。老百姓則美稱張自忠為“活關公”。 1940年4月,日軍集中30萬兵力再次向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進犯。當時第33集團軍只有74師的2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有中將軍銜的集團軍總司令,本可不必親率部隊出擊作戰,但他不顧部眾的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馮治安留守襄河西岸,而他自己親率僅剩的2個團加總司令部直屬特務營渡河作戰。 5月1日,張自忠親筆諭告所部各將領:“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它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于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愿與諸弟共勉之。” 5月6日晚,張自忠又親筆給副總司令馮治安留下臨陣遺囑,進一步表示了以死報國的決心。書中說:“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系,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于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后,如能與38D、179D(38師和179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設若與179D、38D取不上聯絡,即帶馬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后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 兩封書信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大無畏氣概,后來亦被周恩來譽為“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的兩封遺書。 5月7日張自忠率2個團和1個特務營共二千余人東渡襄河后,一路奮勇進攻,于14日在方家集將日軍第13師團攔腰斬斷。日軍遂以優勢兵力對張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多一倍半的日軍沖殺十余次。日軍傷亡慘重,不明白這支中國軍何以這樣能戰,后聽說是張自忠親率的部隊,當即大量增兵,企圖消滅這支勁敵,以絕后患。15日,日軍萬余人分南北兩路向張部夾攻。激戰至16日拂曉,張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以飛機大炮將南瓜店轟成一片火海。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他掏出筆向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后近百字的報告,交給馬孝堂時說:“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志向。”稍后,張自忠腰部又被機槍子彈擊中,他臥倒在地浴血奮戰。后張自忠身上又中五彈,為了不讓日軍俘獲,他舉槍自戕。一代名將,壯烈殉國。隨張自忠東渡作戰的二千官兵亦于南瓜店十里長山全部犧牲。 兇殘暴虐的日軍也不得不佩服張自忠將軍的忠勇,列隊脫帽向張自忠遺體敬軍禮,用上好木盛殮并豎靈牌。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繼張自忠任第59軍軍長的黃維綱率部再渡襄河,與敵激戰兩晝夜,付出了二百多人的傷亡,終于在方家集尋得英烈墳墓,開棺將忠骸起出,重殮后再將靈柩運往重慶。先由陸路運至宜昌,停靈東山寺,事先并未公布。但消息一經傳出,宜昌民眾不期前來祭悼者逾數萬人。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們碼頭,蔣介石率軍政要員來到江邊,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來到重慶北碚雙柏樹小山落土安葬,并追晉上將。馮玉祥把這里更名為“梅花山”,并親自為自己的老部下題寫“張上將自忠弟千古藎忱不死”的題詞。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了“盡忠報國”的挽詞。 為紀念張自忠將軍,湖北省宜城縣曾一度改名為“自忠縣”。1941年5月在南瓜店張自忠殉國的山頭建造了“張上將自忠殉國處”紀念碑,山下修建了兩千戰死十里長山的官兵公墓。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晉元路謝晉元:1905年出生于貧困家庭,廣東蕉嶺人。1925年,在廣東大學預科肄業。同年12月,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1926年10月畢業,在國民革命軍第一師任排長,參加北伐戰爭。后調到第十九路軍蔡廷鍇部任連長。在濟南討伐孫傳芳戰斗負傷,愈后先后任武漢要塞、河南省保安處營長、中校團副及旅部參謀主任等職。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時,任陸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參謀主任,參加閘北八字橋戰斗。后任五二四團團副,團長犧牲后接任團長,率部駐防北火車站,與日軍對峙二個多月,10月26日,日軍瘋狂向駐地防線發動進攻。他率領第一營的400余官兵,堅守蘇州河北的四行倉庫,掩護大部隊后撤。10月27日,上千的日軍進犯,他沉著應戰,號召壯士“要人在陣地在,誓與日軍血戰到底!”激戰一天,斃敵80余名。率部孤軍死守危樓,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傳遍上海,為國內外矚目,贊譽他們為“八百壯士”。28日凌晨,官兵又在四行倉庫屋頂升起中國國旗,表示捍衛祖國尊嚴,誓與侵略者戰斗到底的決心。接著敵軍攻勢一次比一次猛烈,形勢險惡。29日,寫下遺書:“晉元決心殉國,誓不輕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計,在晉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余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30日,接蔣介石“珍重退入租界,繼續為國努力”的手令。31日,敵又以飛機大炮攻擊倉庫,他以3挺機槍掩護,率部沖出重圍,退入租界。堅守倉庫4晝夜,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斃敵200余名,寫下中國抗戰史上極為壯烈的一頁。他受到上級通令嘉獎,升任為上校團長。部隊退入租界后,正待整裝再戰,被英軍解除武裝,送往膠州路“孤軍營”,受盡凌辱。他滿腔悲憤,每日清晨帶領孤軍唱國歌,舉行精神升旗儀式,出操上課,教育部屬勿忘愛國軍人的人格和國格。1938年8月11日晨,為紀念“八一三”抗戰一周年,率部升起國旗。當天下午遭到萬國商團外籍軍隊包圍沖擊營房,奪去了國旗。他指揮壯士展開搏斗,4名壯士犧牲,100余人負傷。孤軍被送往外灘中央銀行大樓幽禁。他下令開展絕食斗爭。工部局被迫讓步,將他們送回孤軍營,奉還國旗,撫恤死難壯士,并對此事件表示歉意。1940年3月,漢奸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派員以陸軍總司令的高官誘降,他嚴詞斥道:“爾等行為,良心喪盡,認賊作父,愿作張邦昌,甘作亡國奴。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以保國為民為天職,余志已決,決非任何甘言利誘所能動,休以狗彘不如之言來污我,你速去,休胡言。”敵偽見軟硬兼施無效,于1941年4月,收買叛兵4人在24日早操時,乘他不備,用兇器將其擊死。遇害消息傳出后,舉國震驚。5月8日,國民政府通令嘉獎,追贈為陸軍少將。上海10萬民眾前往瞻仰遣容。毛澤東高度贊譽“八百壯士”為“民族典型”。新中國成立后,上海晉元中學建立紀念館立像,其家鄉蕉嶺縣建立晉元中學作為紀念。1983年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虹橋萬國公墓重建其陵墓,表彰他“參加抗日,為國捐軀”的光輝業績。靖宇路楊靖宇(1905年一1940年),原名馬尚德,字驥生, 1905年 2月 13日 生于河南確山李家灣。 1923年到開封讀書。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 義青年團,年底回確山從事農民運動。 1927年 4月領導確山農民暴 動, 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組織確山劉店秋收起義, 任當地農民革命軍總指揮。失敗后到開封、洛陽等地從事秘密工作。 曾三次被捕入獄,堅貞不屈。 1929年春到東北,化名張貫一,任中 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在撫順又兩次入獄,備受日本警察署的嚴刑拷 打,始終不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員和從事的活動。“九一八”事變后經 組織營救出獄,歷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市委書記、滿洲省 委軍委代理書記。 1932年 11月派往南滿,到吉林磐石一帶視察。他 按照中國工農紅軍的經驗整頓當地游擊隊,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 二軍南滿游擊隊,任政委。他團結各路抗日武裝,創建了以罄石縣紅 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 1933年 9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第一師師長兼政委,次 年任第一軍軍長兼政委。1936年 2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 委, 6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面對日偽軍頻繁的 “討伐”,他提出“不擊中敵人要害不打”、“對當地人民損害大不 打”等原則,采用“敵合我分,敵進我退,乘敵之虛,各個擊破”等 戰術,指揮所部與日偽軍作戰數百次,沉重打擊了日偽軍,擴大了游 擊根據地。1938年秋,日偽軍連遭打擊后,加緊進行軍事“討伐”, 同時懸重賞緝拿楊靖宇。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楊繼續堅持戰斗。 1940年 1月,所部被日偽軍重兵圍困。他組織部隊分散突圍,自己只 身同敵人周旋五晝夜; 2月23日在吉林濠江縣三道崴子壯烈犧牲。為 紀念他,1946年,東北人民政府將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1958年在吉 林省通化市建成“靖宇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