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膽子特別小,怎么引導他
熱心網友
成人為了讓孩子培養自己辦事的膽量,可以選擇孩子能辦的一件事,告訴他應該怎樣辦。他自己不敢去辦,家長不妨陪他去,事情由孩子辦。由小事到較大的事,由簡單的事到較復雜的事,幾次下來,孩子的勇氣和能力都增強了。這種方法我認為比較好,可以一試
熱心網友
膽小、怕黑也是心理障礙嗎?其實,多數孩子都會怕狗怕貓、怕黑暗怕打雷等等,只要在一定年齡范圍內,程度又不太嚴重,都屬正常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恐懼,有別于恐怖癥。恐懼與恐怖癥雖然看上去名稱差不多,但恐怖癥雖然看上去名稱差不多,但恐怖癥是心理障礙中的情緒障礙,后果要嚴重得多。 既然膽小恐懼不是心理障礙,為什么也有一些父母要給孩子做心理咨詢呢?這是因為這些孩子的家長非常重視子女的心理健康,他們要求醫師來區別一下,是正常心理發育過程中的偏離現象,還是心理障礙,以便妥善處理。雖說恐懼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但若恐懼的內容超越了年齡范圍,恐懼的程度又較為嚴重,孩子的心靈常被恐懼所占領,精神狀態容易受到創傷,發展下去可能會引起口吃、遺尿、失眠、智力發育遲滯等等。長大以后很有可能成為神經官能癥患者,還會顯得膽小怕事,懦弱無能,缺乏獨立性。因此,偏離正常心理活動的恐懼現象,非但值得家長引起重視,而且還要尋找發生恐懼的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 為什么會恐懼呢?是天生的嗎?不!恐懼雖然與膽小的氣質有一定的關系,但恐懼的內容與先天無關,是后天獲得的。一兩歲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和體會,不知道外界事物對自己會造成怎樣影響,對許多事物缺乏經驗和自衛能力,所以他們特別信賴自己的父母,特別容易受父母的影響和暗示。若父母對他們教育不當,采用不科學的、不切合實際的、荒謬的方法來恐嚇孩子,孩子就會信以為真,逐漸產生恐懼心理,所以最初的恐懼心理是被父母嚇出來的。以后,隨著孩子的接觸面增大,他們的恐懼內容還可來自故事、電影、電視等。所以說,恐怖片、兇殺片、鬼怪片等,對孩子有害無益。在美國,這類片子均有“R”記號,父母們都知道不讓孩子看有3個R的3R影片。 怎樣減輕孩子膽小、怕黑的心理活動程度呢?1、父母切忌用恐嚇手段教育子女,例如:用嚇唬性手段教育子女,例如用嚇唬性的語言,關暗室或推到戶外進行懲罰等。雖然恐嚇可以起一時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是屈服于可怕事件的來臨,而不是在提高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改變行為習慣的。2:限制孩子看鬼怪片、恐怖片等。因為孩子的思維方式比較簡單,容易不加思考地接受這些恐怖的內容,引起恐懼心理。另外,兒童的思維活動具有夸大性,他們對恐懼內容的害怕比成人要大3-5倍。 如果孩子已產生較嚴重的恐懼心理,應及時找心理醫生,父母不要為此顯出憂心忡忡的樣子,以免加重孩子的恐懼。。
熱心網友
多鼓勵,讓他多接觸人,有意識地和性格外向的"瘋瘋癲癲"的孩子在一塊兒玩.千萬不可操之過急,訓斥孩子.
熱心網友
多制造機會讓他一個人單獨相處,培養他獨立自處的能力,慢慢地他就會變得堅強,如果他害羞的話,讓老師多點名讓他回答問題
熱心網友
您好!現在,有些獨生子女膽子特別小,令家長著急、擔心,怕孩子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孩子膽心的表現: 不敢在生人面前講話,家里來了客人躲在角落里一言不發,大氣不出,家長叫出來也躲躲閃閃; 不敢在班上回答問題,更不敢向老師提出問題,甚至老師點名叫他回答問題,也難于開口,或者聲音細小,匆匆結束; 不敢一個人呆在家里,總說害怕,怕什么也說不清楚; 不敢一個人上街辦點兒事情,像買張晚報、取瓶牛奶、發封信件這些事情也依賴大人,自己不敢單獨去做; 不敢在晚上出屋門,即使很短的時間,很短的路,也很害怕; 不敢在受小朋友欺負的時候大聲講理,更不敢反抗,一味忍受,回家哭泣。 …… 這些表現,的確不利于孩子的發展,因為膽小,使孩子失去了許多展現自己、鍛煉自己的機會。 造成膽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的有以下幾種原因: 家長保護過度。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過細,怕磕著、怕摔著、怕有任何不適意,總把孩子帶在身邊,形影不離,使孩子形成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當孩子逐漸長大時,保護的慣性照樣持續,沒能根據孩子的能力發展適當“放飛”,結果是孩子離開大人就害怕。 孩子曾經被嚇唬,心理上留下陰影。 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虎啊、鬼啊嚇唬孩子;大眾傳媒中的一些畫面、一些故事講了可怕的內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發事件,如著火、跑水等嚇著了孩子……這些經歷,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陰影,造成孩子膽小。 孩子交往太少,對陌生人和群體不適應。 有些孩子從小很少與人交往,除了父母、長輩,極少與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極少有走親訪友的機會。這樣,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縮,怕見生人,怕在眾人面前講話。 家長指導、幫助孩子克服膽小的毛病,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對孩子膽小問題有清楚的認識。 包括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膽小的主要表現,膽小是可以轉變的,并樹立轉變孩子膽小的信心,認真設計具體措施,而不是簡單的說教。特別是家長要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從轉變自己的教育行為開始。 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 孩子膽小,總有認識和行為兩方面的問題,因此,既要解決認識問題,又要解決行為訓練問題,二者相輔相成。 比如孩子不敢在生人面前或在班級里講話,要告訴孩子,只要想好了說什么、怎么說,大膽去說,任何人都是歡迎的。別的小朋友能做的事,你必能做到,而且能做得很好。孩子有準備地邁出第一步后,及時肯定,第二步、第三步就好辦了。 為了在客人面前說話,可以先教他準備幾句話,準備送茶送水,演練一下。當客人到了以后,鼓勵他照著去做。客人的表揚,對他的言行就是一種強化。幾次之后,就能大膽應酬了。 為了在班級大膽發言,可先請幾個與孩子關系較好的小朋友到家里來,練習講小故事,一人講一個。事先幫助孩子準備一個簡短故事,講了一次,下次就會勇敢一些。然后跟老師聯系,請老師在課堂上提問他,事先讓孩子準備好,回答之后,教師會表揚他,而且提出希望,下一次孩子就會躍躍欲試。也可以在孩子預習功課時,讓他寫出幾個不懂的問題上課提問。班上有聯歡活動時事先與老師聯系,讓孩子準備一個小節目,或者參加一個集體節目,得到鍛煉機會。 為了讓孩子培養自己辦事的膽量,可以選擇孩子能辦的一件事,告訴他應該怎樣辦。他自己不敢去辦,家長不妨陪他去,事情由孩子辦。由小事到較大的事,由簡單的事到較復雜的事,幾次下來,孩子的勇氣和能力都增強了。 總之,要針對孩子的問題,先講道理并鼓勵他,然后設計出具體的方案。只要家長下功夫,孩子膽小的問題是不難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