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本電腦里面的一個網絡適配器嗎?能具體說說有什么用途嗎?

熱心網友

拍攝的DV帶越積累越多,就想著該刻成VCD永久保存了?;叵氲谝淮谓佑|DV的時候實在可笑,以為象電腦一樣帶著一個硬盤,拍完了直接轉到電腦里就行了,直到掏錢買時都不知道還有什末DV帶,商家問我要什末配件時我才大吃一驚,有種被騙的感覺,趕緊搶回我的錢落荒而逃…我感到很奇怪,商家和廠家好像有種默契,都認為凡是購買DV機的客戶必定都是DV攝像的專家,只是宣揚數碼攝像機多末的好功能多末的全,而單憑一臺攝像機不能辦到的事情全都含糊不說,等你買了機器再告訴你這不行那不行還要添加什末配件等等等等…象上邊的小問題你在廠家的產品介紹和宣傳畫冊上是很難查到的,真不知是為什末。我曾經去sony的網站上查如何把攝像內容制成清晰的VCD影碟,一大堆的技術術語把我搞得云山霧罩,看了半天也不知道USB線到底能不能實現我的愿望,如果沒有朋友幫助,我還得走一大段彎路,而我的那位朋友是走了一大段彎路,吃了一肚子苦水才搞明白的。用USB線轉制的VCD影像畫制模糊,畫面不連續,無法觀賞,要想獲得清晰的VCD影像,要另購DV采集卡(1394卡)來采集錄制的影像至電腦中,經過剪切和編輯,最終刻錄成自己的VCD作品長久保存。談談采集卡的原理吧,目前有很多與電腦相連的外部設備都是用USB線,象數碼相機,打印機之類,在這些設備上運行的電腦文件類型大多是照片、WORD文檔等等,文件都很小,而USB線相當于一條窄馬路,這些小文件通過USB線傳出傳入電腦是不成問題的。數碼影像是連續的畫面數據流,非常大,通過USB這樣的窄馬路進入電腦會造成堵車而不能完全快速的進入,就是我們常說的失幀現象,制成的VCD當然就不清楚了。要想讓錄制的影像數據快速的完全的進入電腦,就要使用火線+1394卡(火線是設備連接線,購卡的時候是隨卡配件),也就是構建一條寬大的馬路,讓數據流暢行無阻。當然接收這末大的數據流,電腦本身的配置要求也是很高的,下面我慢慢再講。買什末樣的采集卡這里再談一下吧,攝像機目前家庭還未普及,因此采集卡大多是電視臺,專業影像工作室使用,這些都是高端產品,動輒數千數萬元,品牌不被大眾熟知,說實話我知道的也不多。這兩年家庭級別的采集卡生產廠家冒出許多,多是國內和臺灣的小廠,牌子多的讓人記不清,買這種卡要注意下面幾點:1。家庭級的僅用于DV采集的不知名的1394卡價格在100—300元之間,高于300小心被坑2。板卡上的核心是一塊芯片,美國德州TI芯片比較好,VIA、NEC、PHILIP等也可以 3。板卡做工要考究,我見過一塊雜牌卡,電容焊的東倒西歪,焊點大小不一且有毛刺,商家要280,劃價到140我沒敢買 4。使用兩個芯片比一個芯片的兼容性好一些,采集卡在裝好后有時認不出你的DV機,這是DV與板卡不兼容,購買前注意跟商家提一下 5。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單向輸入或雙向輸入輸出的板卡,單向輸入是指僅能把DV影像輸入至電腦,雙向是指還能把電腦內的影像輸出至DV 6。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直接把DV影像壓縮成MPEG格式(也就是VCD格式)后輸入電腦的板卡,這種卡一般很便宜,采集速度快,占用電腦硬盤空間小,缺點是影像質量稍差,尤其是采集后再對文件進行編輯,等于對影像進行了二次渲染,畫制多少會打折扣。另一種卡是直接采集DV影像至電腦,通常為AVI格式采集,這種方式采集的畫面效果最好,然后對文件進行編輯也不會影響畫面質量,編好后再轉換成MPEG格式,等于對影像只進行了一次渲染,缺點是速度慢,占用電腦硬盤空間大,60分鐘的DV影像約用13G的硬盤空間。為買塊好卡我跑過不少地方,采集卡的知識也點點滴滴的搜集到了一起,我把知道的該注意的都寫出來了,等待大家指正和補充吧。我最終買的采集卡是品尼高DV采集卡,價格在500元左右,這是聽了朋友介紹后買的,聽說這個牌子在國內算是較知名的,只是產品價格普遍偏高,大家選擇什末樣的卡,自己掂量著看吧。說說使用體會吧,說明書太簡單了,尤其是安裝軟硬件部分,基本沒有什末有用的東西,好在該公司的熱線電話服務還可以,能幫著你分析一下安裝問題,我這里是天津,不知別處怎樣。WINDOWS98能自動認出1394卡并配上驅動程序,應用軟件 Studion version 8 SE視頻編輯軟件還是不錯的,易懂易用。剛開始采集,采集速度能達到1:1,失幀數為零,心中不免暗喜,大約采集了13分鐘左右失幀數開始急劇上升,采集畫面和DV機器畫面不能一致,采集畫面不連續如機器人在動,連忙停止,經反復測試感覺是電腦內存不足,無法長時間采集,我便采用每次5分鐘的一段一段的采集,心中不免擔心能否把這些小段完美結合在一起,編輯軟件時才發現擔心是多余的,最好就是把影像采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這樣好編輯,每小段你可以隨意刪減,加配音,加音樂,加字幕等等,然后把編好的各小段拖到時間表上進行無縫連接,存盤并轉換成MPEG格式(VCD格式),再買個刻錄機刻成光盤就行了。像這樣的應用軟件還有很多,每種采集卡配備的軟件根據廠家選擇也會不同,目前比較流行的好像叫“會聲會影”,這是個臺灣軟件,我沒有用過,估計大同小異,聽說小日本出的軟件更好一些,大家自己選擇吧。再說說電腦配置,我用的是CPU:AMD雷鳥1600+,128M DDR266內存,希捷7200轉40G硬盤。感覺機器還是慢,雖然算不上不能用,但用的時候感覺不是很爽。內存太小了,一定要256M以上,硬盤也有些小,至少要空出一個15G的分區,這也僅夠采集一盤錄像帶的,硬盤的轉速一定要7200轉的,否則也會造成數據流的堵塞而影響采集效果,7200轉的硬盤也只是1394卡采集數據的最低要求,真要是手上寬松,可以買更高速的專業級硬盤。CPU大家自己看著辦吧,我就不多說了??傊瑸閿祿鞯牟杉瘎撛煲粭l寬闊的高速公路,這樣才能獲得清晰的影像畫面。不多說了,祝各位走好。。

熱心網友

1394卡的全稱是IEEE1394 Interface Card,創造了這一接口技術的蘋果公司稱之為Firewire(火線)。IEEE1394是一種外部串行總線標準,傳輸速率為400Mbit/s ,而我們通常用的USB1.1的速度是12Mbits/,USB2.0的速率是480Mbit/s。通常它被用來做連接具有1394接口的數碼攝像機、數碼相機、MP3、移動硬盤等。在USB2.0出現之前,它是傳輸速度最快的一種外部串行總線。

熱心網友

1394卡的全稱是IEEE1394 Interface Card,Sony等視頻設備廠商稱它為iLink, 而創造了這一接口技術的Apple(老枯最喜歡的一家公司)稱之為Firewire,火線。IEEE1394是一種外部串行總線標準,400Mbit/s 的高速

熱心網友

是指IEEE1394吧1394卡的全稱是IEEE1394 Interface Card,Sony等視頻設備廠商稱它為iLink, 而創造了這一接口技術的Apple(老枯最喜歡的一家公司)稱之為Firewire,火線。IEEE1394是一種外部串行總線標準,400Mbit/s 的高速。剛出來的時候,被視為可以取代scsi等其他外部總線,但在之后的好幾年里,一直發展有限,只用來連接數碼攝象機。所以我看到有人說,1394總 線會被USB2.0取代。不過近一年來,隨著成本下降,1394卡正迅速普及。也逐漸出現了其他一些相關設備,如數碼相機,硬盤,webcam等。 所以說,嚴格的講,1394卡象USB一樣只是通用接口,而不是視頻捕捉卡。比如說,你可以連接一個高速外接硬盤到1394卡上。不過因為1394卡的絕大多數用途是接攝象機,所以,我們通常把它看作捕捉卡了。

熱心網友

以前是蘋果電腦用來連接數碼相機這類數碼外設的接口,也叫火線端口,傳輸速率是400Mbps,USB1.1的速度是12Mbps,USB2.0的速率是480M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