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然而灰塵可以減弱鏡子的亮度,不整的衣冠也許馬馬虎虎就過去了。同樣偏見、教條、獨斷等等“非理性”因素也會影響思考的精度,沖動和慣性讓人忘乎所以,不辨是非,以自己的好惡評價他人和事物,殊不知“灰塵”遮住了本來面目。即便水落石出時,仍然自以為是,猶如醬缸里的石頭,撞了南墻還說是墻修錯了地方。
熱心網友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年五祖的弟子神秀,作了這樣的禪詩。而顯然還沒有悟明本心。因為,本心如來藏是空的體性,如何有菩提樹,明鏡臺的形象呢?如和惹塵埃呢?禪門是無門之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念相應。如何要勤拂拭呢?拂拭何物呢?而后,惠能寫的對詩的境界,則遠遠超越了神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本心如來藏雖是本際空寂,卻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維摩詰經]云:“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說明了如來藏的一個重要功能和體性。顯然,惠能的詩“本來無一物”說明當時也沒有證悟本心。因為如來藏空的體性,并非如同虛空一樣的空無,那佛法就變成斷滅空了。后來在五祖給惠能念誦[金剛經]的時候,當念到其中的一句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一念相應頓悟本心,而親證菩提。五祖把初祖達摩祖師留傳下的衣缽,傳給了惠能,成為歷史上禪宗著名的六祖。。
熱心網友
精勤辦道,積功累德,修行成佛
熱心網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熱心網友
喻意說法.這是在勸學佛者應當勤精進. 就如同我們每天起來,必須刷牙,洗臉一樣,有一天不洗會變得很臟,是嗎? 把其中的菩提樹和明鏡比喻我們的身體,就更易理解.
熱心網友
一種超然物外的心境,一種“日三省乎己”的自律。
熱心網友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然而灰塵可以減弱鏡子的亮度,不整的衣冠也許馬馬虎虎就過去了。同樣偏見、教條、獨斷等等“非理性”因素也會影響思考的精度,沖動和慣性讓人忘乎所以,不辨是非,以自己的好惡評價他人和事物,殊不知“灰塵”遮住了本來面目。即便水落石出時,仍然自以為是,猶如醬缸里的石頭,撞了南墻還說是墻修錯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