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代讀書人自己就想不到做"主公"?"一生濟世才,付與帝王家,",良禽擇木,賢臣擇主"等無不說明歷代讀書人終極目標是學張良韓信,諸葛亮,劉基等找好的"主公",而不是去爭取自己做主公學劉邦曹操朱元璋呢?

熱心網友

個人認為楊振寧教授的關于中國為什么近代科學不發達的文章,對易經的批判中已經比較清楚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追求正統,簡單地說,就是天最大(農業社會的基本崇拜).代表天的人第二大,天子.家族中最長輩的男性最大.家里男人最大.學習知識只是為了領會前人的思想,不是創造新的思想.正統的事情就是追求并重新再現前人的正統.正統就是:天下是天授予天子的.代表天的人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轉變.文人幾乎不可能掌握軍隊,也沒有機會成為代表天的力量.文人所學習的一切都是發現\輔助那些代表天的力量的人.

熱心網友

回答這個問題應考慮他們讀的是什么書。古代各朝代提供給讀書人的書都提倡忠孝,開科取士也以此為標準。“忠”已經在他們的心里扎根,叫他們挑頭造反不太容易。

熱心網友

知識越多考慮的就越多,干起是來就顧慮多。為什么說傻大膽傻大膽就這么總結出來的。

熱心網友

他們考慮太多 他們怕死 。從犯的最比較輕嘛,把那些老粗推到前面,自己可以進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