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梁曉聲作品展現的黑土地的惡劣與蒼茫,路遙作品展現的黃土地上的貧瘠與悲壯,沈從文作品展現的湘西古老土地上的恬靜與憂傷,史鐵生作品展現的皇城根兒的繁華與落寞,池莉作品展現的江城的平實與奔放.

熱心網友

前些天我曾提出一個地理環境對宋詞風格的影響問題,可惜不見學妹來一抒高見。最后沒有覺得滿意的回答,我把問題給撤消了。你上面列舉的現象,都應視作地理環境對作家及其作品的影響。毫無疑問,作家長期所處的地域對他們的影響是相當深刻的,他們熟悉他們身處的那片土地的一切,他們熱愛生他們養他們的那片土地,關注那土地,講述那土地,為那土地傾注心血與情感,不只是一種自然而然或來得順手,更是他們的神圣職責。不只是中國作家這樣,世界大多數作家都是這樣。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讀俄羅斯屠格列夫的《獵人日記》,他筆下俄羅斯北部大草原的風光是那么迷人;讀智利偉大詩人聶魯達的詩,安第斯山的雄偉深厚與沉雄博大是那么動人心魄。如此等等。這些各民族的偉大作家們,他們都醉心于講述他們熟悉的那片土地的一切,不是偶然現象。然而,作家能否超越他們所處的地域?能否突破所處地域對他們的限制?當然能,這也是毫無疑問的。首先,他們作品所揭示的意義,其適用性肯定不會只局限于他們所處的地域,優秀的作品是屬于全民族的,甚至是全人類的,任何地域的人讀到它們都是精神享受。魯迅的《阿Q正傳》是個典型例子。《阿》的場景背景是浙江紹興的古老小鎮,可以說《阿》有濃郁的紹興地方(域)特色。但阿Q這個人物形象以及他所揭示的多方面的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一個小小紹興的地域局限,是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這就是傳統的文學理論上所說的,典型形象既是“這一個”,又不是這一個,是“這一群(類)”,甚至是“所有”。這就是“超越”。其次,一個作家也完全可以不只是寫或不寫他所處的或所熟悉的那個地域的人和事,而且也能寫出十分優秀的作品。這樣的例子在文學史上也是相當多的。比如金庸(幾乎所有的武俠作家),比如余秋雨,比如臺灣詩人散文家余光中(他的筆下世界各地風光幾乎無所不包),再比如很多的科幻小說家,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這也是超越。(答你的問題其實好累:))。

熱心網友

不可能超越他的地域性!因為好的作品和細節來自作者對具體生活的觀察和體驗思索.說白了,人本身的出生有地域性,這個事實不容忽視!平凡的世界里面的故事,80年后的人是不會有人喜歡的!他們更為專注現實的東西

熱心網友

即使按照你的劃分,農村人也有品德惡劣者,城里人也不無道德高尚者。人類社會是由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構成,這是最起碼的知識,怎么能簡單地用農村人和城里人這樣來劃分,連這一點都不了解,就不要去想這樣的問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