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參加了交響音樂會后,反映“聽不懂”“沒意思”“還不如去看戲”請問怎樣引導觀眾欣賞高雅音樂呢?

熱心網友

確實如此,我以前也只聽流行歌曲,后來也去聽過不少高雅音樂會,如復活節之聲、鋼琴、交響樂、大提琴等等。我覺得,首先,作為個體本身,要有培養這個愛好以及欣賞水品的想法,否則無疑于對牛彈琴。其次,如果作為組織者,要引導他們,則需要從“興趣”入手,要引起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興趣,比如讓他們了解一些背景資料呀什么的,慢慢入行……另外,組織者要引導這些人之間的相互交流、溝通,這也很重要,因為參加任何一項活動,不可或缺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呵呵,祝大家能夠慢慢漸入佳境!

熱心網友

我覺得作為初學者,首先要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資料,要了解作品主要表現的是哪些內容,(包括整個作品的,某一段落的,某幾小節的);還要看他是如何表現的,最好了解一下不同樂器的特點,因為不同的樂器善于表現不同的音樂內容。掌握了作品的主題和思想脈絡,欣賞時便有了大致方向。欣賞不熟悉的高雅音樂要避開干擾、專心致志。音樂不同于文學,它在表現主題時,意識的流動性很強,理解的差異性很大,你不能一成不變地按圖索驥,要按著大致方向在心中去想象和勾畫。文學中尚有“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形象理解的差異,音樂更甚于此。只要音樂作品能在你心中留下優美的藝術形象和強烈的藝術感受就很行。有的作品聽一次可能感受不深,多聽幾次就聽出味道了。開始可以先聽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植根于我們自己生活的土壤,很容易理解,如你即使第一次聽《二泉映月》,想必也不會聽出輕松歡快的情緒,那種悲愁、凄苦的感覺油然而生;鋼琴協奏曲《黃河》,知道了作品的背景資料后,就能聽出黃河的憤怒、悲壯、振奮;小提琴協奏曲《梁?!?,知道作品中先后有樓臺會、抗婚、化蝶等場景,在聽作品時,理解就容易多了;其實國外優秀的古典音樂作品也是這樣,多了解,多欣賞,肯定能夠理解,理解后的感覺是很崇高的。

熱心網友

怎么說呢,這個東西和個人的性情、興趣、心境和人文環境都有關系,如果是個人修為的話就是多聽多想了,還要和其他愛好者交流你的看法和感受。如果你是指人民接受的話,除了上述以外還需要有偶像的作用和國家的宣傳和倡導吧,只要有了良好的氣氛,高雅音樂推廣和流行也很容易啊,何況這些音樂在這些音樂家生活的年代恐怕就是他們的流行音樂哦,重要的是人們接受和認同了他們的美和傳承的價值。。。

熱心網友

首先你要了解它所要表達的是什么,音樂也是有靈魂的由其是你在欣賞高雅音樂的時候,你要心無雜念,靜下心來跟隨著音樂走就這么簡單就行了,例如在聽梁祝小提琴協奏時,你心里就要想像著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隨著音樂的起起落落,故事的發展也在你腦海里進行,最后結束曲時能讓你感覺到兩只美麗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由如梁祝二人的愛情一樣留芳百事在人們心中久久回旋.我只喜歡聽和

熱心網友

閉上眼,用心去聽!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