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分餐,得乙肝的少,我們吃中餐,得乙肝的多,是這樣嗎
熱心網友
共同進餐一般不傳染乙肝。乙肝及乙肝的傳播途徑 中國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區。1992-1995年全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約有1.2億人長期攜帶乙肝病毒。科學地認識和確定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自身健康狀況、傳染源作用和造成乙肝傳播的可能性,是正確對待和處理相關問題的前提。 據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秘書長、衛生部肝炎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蘇崇鰲研究員介紹...
熱心網友
共同進餐一般不傳染乙肝。乙肝及乙肝的傳播途徑 中國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區。1992-1995年全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約有1.2億人長期攜帶乙肝病毒。科學地認識和確定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自身健康狀況、傳染源作用和造成乙肝傳播的可能性,是正確對待和處理相關問題的前提。 據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秘書長、衛生部肝炎防治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蘇崇鰲研究員介紹,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臨床經過可表現為多種類型: ——乙肝病毒感染后,可呈亞臨床感染狀態或急性乙肝發病,90%以上感染者迅速康復,成為有乙肝免疫力的健康人。 ——乙肝病毒攜帶者,表現為病毒表面抗原長期陽性(可能終生陽性),但肝功能長期正常,肝組織無明顯損傷。他們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無區別,但部分人可能在青年或中年時轉化為慢性肝炎。 ——慢性乙肝,在中國約有2000萬人,表現為反復轉氨酶升高等肝功能異常,但大部分患者病情進展緩慢,少部分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 ——肝硬化和肝癌,平均高發年齡為40-50歲,由少數乙肝病毒攜帶者和慢性乙肝病人轉化而來,病死率高。 ——非活動性乙肝病毒攜帶狀態,多從慢性乙肝病人經治療轉化而來,表現為肝功能正常,病毒復制水平低下,病情長期穩定,具有和健康人一樣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乙肝病毒攜帶者均具有傳染性,但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方可造成傳染。乙肝是經血傳播疾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傷口進入機體而造成感染,不會通過正常的呼吸和消化道傳染,不經血液的一般接觸也不會造成傳染。 乙肝病毒攜帶者不是乙肝病人,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與一般健康人無區別。乙肝病毒攜帶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中不會對周圍人群和環境構成威脅。除不能獻血、不宜參加體能負荷超常的特殊訓練或職業,不宜擔任手術治療科室的醫務人員外,其就學、就業、結婚及參加社會活動均不應受限,更不應受到歧視。
熱心網友
乙肝病毒感染在社會上有成簇聚集的傾向,家庭內的傳播危險性與接觸時間、密切程度、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甚至文化教養程度有關。 由于乙肝病毒可以通過血液、尿液、汗液、唾液、精液和乳汁等,污染周圍環境,傳染健康人,因此在家庭中應盡量避免并阻斷上述傳播途徑,注意對上述分泌物進行適當消毒和隔離。如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婦女特別要注意月經期衛生,要注意月經紙焚燒,不要讓自身的血液、唾液或其它分泌物污染周...
熱心網友
乙肝病毒感染在社會上有成簇聚集的傾向,家庭內的傳播危險性與接觸時間、密切程度、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甚至文化教養程度有關。 由于乙肝病毒可以通過血液、尿液、汗液、唾液、精液和乳汁等,污染周圍環境,傳染健康人,因此在家庭中應盡量避免并阻斷上述傳播途徑,注意對上述分泌物進行適當消毒和隔離。如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婦女特別要注意月經期衛生,要注意月經紙焚燒,不要讓自身的血液、唾液或其它分泌物污染周圍環境,感染別人。如果攜帶病毒的是已婚男性,那么在傳染期間應注意保護對方,使用避孕套既可減少對別人的傳染,還可做到計劃生育,兩全其美。各成員還要加強自身保護,當打預防針時切勿一家人共用一個針管,或只換針頭,不換針管。當口腔發生糜爛、潰瘍或消化道粘膜有炎癥或破損,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食用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食品后,可由此門戶進入血液循環發生感染。 家中每個人都要注意個人衛生,食具、牙具、修面用具及其它X洗用品要分開。多人一起就餐時,要使用公筷公勺,將食物取放在自己的碗碟中食用;或采用分食制,每人一份。家庭用具和食具要經常消毒。人們大多只注意飯前便后要洗手(這是應該的),卻忽略了摸過錢票的手是臟的,或將錢票、糧票等與花生、瓜子等零食置于同一衣袋中,食入后即可能被感染。 乙肝病毒攜帶者和乙型肝炎患者的家庭成員,特別是其愛人和孩子,可根據條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熱心網友
吃飯不會傳染乙肝貴陽市華烽醫院主治醫師 張少武 通過吃飯一般不會被傳染上乙肝,由于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可以真正治好乙肝,所以最重要的是加強預防,而預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是接種乙肝疫苗。 乙肝傳播一般是通過三種方式: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而在吃飯過程中一般不會被傳染上乙肝,但群眾在外面用刀刮臉、剃須或者共用牙刷過程中如果皮膚破損有可能被傳染上乙肝。因此大家要避免和...
熱心網友
吃飯不會傳染乙肝貴陽市華烽醫院主治醫師 張少武 通過吃飯一般不會被傳染上乙肝,由于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可以真正治好乙肝,所以最重要的是加強預防,而預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是接種乙肝疫苗。 乙肝傳播一般是通過三種方式: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而在吃飯過程中一般不會被傳染上乙肝,但群眾在外面用刀刮臉、剃須或者共用牙刷過程中如果皮膚破損有可能被傳染上乙肝。因此大家要避免和別人共用刀具和牙刷,并盡量不要和乙肝病人親密接觸。而目前預防乙肝最好的方法是接種乙肝疫苗,但要在半年內接種3針并產生抗體才能起到預防作用。 一塊兒吃飯不傳染乙肝《健康時報》記者 王純 據說,乙肝傳播有三種途徑,即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和唾液傳播。然而,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主任委員莊輝院士等專家指出,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唾液是不可能傳播乙肝的。所以,一塊兒吃飯不用擔心會傳染上乙肝。 近日,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剛剛完成了在北京、廣州、南京、杭州、長沙、成都等六大城市進行的抽 樣調查,這是迄今我國第一次針對乙肝患者的現狀進行大范圍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人都認為,乙肝病毒可以通過共同進餐或其他唾液傳播方式進行傳染,其中與乙肝患者一起進餐是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莊輝院士指出,這個認知上的誤區必須要糾正,唾液是不可能傳播乙肝的。 衛生部病毒性肝炎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斯崇文教授說,按照中國人的進餐傳統,一般都喜歡圍坐于一張桌子吃“感情餐”,盤中菜肴你夾一口我夾一口,筷子上的唾液難免會有交叉,為此,很多人擔心會傳染乙肝。其實,乙肝的傳播途徑除了母嬰垂直傳染以外,平行傳染途徑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血液和性途徑傳染,這種傳染可以通過共用牙刷和剃須刀等方式進行,因為對于牙齦出血、口腔內有破損者等情況的人,均有可能通過血液滲透感染上乙肝病毒。 據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分會主任委員、博士生導師翁心華教授介紹,這次全國范圍的調查是在二級以上醫院里與患者面對面進行的,而且被調查者均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他們基本上可以代表目前中國知識分子的整體認知水平。本次調查發現,約有1/3乙肝患者將治療目標定為不切實際的“徹底清除乙肝病毒”,50%以上的患者錯誤地認為,一起吃飯會傳染乙肝,35%的患者認為乙肝是可以徹底治愈的。以上這些認識都反映出患者對于乙肝的致病原因、傳播途徑和慢性化的認識上存在嚴重誤區,這些認知上的誤區也恰恰是當前社會上存在的乙肝歧視現象的根源。 我國目前約有1.2億人攜帶乙肝病毒,雖然形勢嚴峻,但公眾對乙肝疾病的總體認知水平卻不容樂觀,由此導致許多治療上的誤區。調查中發現,目前乙肝患者中,僅有19%的患者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療這一正確的治療方式,其他絕大多數患者均采用的是保肝降酶的錯誤治療方法。專家們特別強調,乙肝患者需要終生進行抗病毒治療,這是一輩子的事。 當然,說一塊兒吃飯不會傳染乙肝,在于講明科學道理,并不是說鼓勵人們可以放心多人混餐了,因為畢竟還有其它胃腸傳染病是經口傳染的,健康衛生的方式還是分餐為好。
熱心網友
不會.
熱心網友
我認為不是!乙肝是通過血液、體液傳染的。不過分餐確實是好習慣,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