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學的一道作業題》
熱心網友
試分析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特征:1。發展中國家眾多,在歷史、文化、資源善、生態環境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存在著很多差異,但是,從總體上說有一些共同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經濟發展具有過渡性、經濟發展具有依附性、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2.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提供了經濟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影響。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提供的機遇,主要表現在:第一,經濟全球化在實現規模經濟效益中,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第二,經濟全球化在促進研究開發、開展技術競爭的過程中,促使發展中國家利用后發優勢積極爭奪這一制高點。第三,經濟全球化在協調各國之間經貿政策的過程中,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經濟主權、產業結構、市場占有、金融市場。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不發達國家即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經濟關系的重要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聯系不斷增強,但它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日益突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關系的實質,就是剝削與反剝削、控制與反控制之間的經濟關系。1.新殖民主義的手段與形式新殖民主義是相對于舊殖民主義而言的。新殖民主義取代舊殖民主義,成為二戰以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剝削和控制發展中國家的新形式。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和掠奪的方式,仍然是新殖民主義。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采取新殖民主義手段剝削和掠奪發展中國家,其主要形式有:第一,通過直接投資,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各產業部門的滲透,極力維持舊的國際分工體系,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結構上保持對它們的依附性。第二,通過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壟斷,在技術轉讓中對發展中國家實行種種限制,以保持發展中國家在技術方面對它們的依附關系。第三,對世界市場和產品價格的壟斷,對發展中國家進行不等價交換,從中剝削、掠奪,并使發展中國家在貿易上依附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第四,通過對國際貨幣和金融的壟斷,并借助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保持發展中國家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金融方面的依附關系。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關系的表現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從生產領域到流通領域,從原料、技術到資金各方面都表現出縱橫交錯的相互依賴關系。但是,由于生產力高度發展所具有的資本主義形式決定了資本的國際擴張、國際積累,因而在這種相互依賴關系中卻又充分地體現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支配與被支配的不平等關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同時又“矛盾和利益同在,競爭與合并并存”。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國際貿易方面、國際投資方面、國際金融方面、國際技術轉讓方面。、四.發展中國家力爭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國際秩序是指以一定世界格局為基礎所形成的國際行為規范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協議、國際慣例和國際組織等。國際秩序包括國際經濟秩序和國際政治秩序。其中,國際經濟秩序是基礎,它決定國際政治秩序;而國際政治秩序對經濟秩序又有巨大的反作用,二者相輔相成。這套機制運行良好,世界便能有序地發展;反之,世界會出現混亂、無序狀態。國際經濟舊秩序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其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以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以不等價交換為特征的國際貿易體系;以國際壟斷資本占支配地位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國際協調機制。戰后,這種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因此成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許多發展中國家越來越認識到團結起來反對新殖民主義、爭取建立國際經濟 新秩序斗爭的重要性。國際經濟新秩序是相對于國際經濟舊秩序而言的。它是指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消滅剝削和控制,建立起真正體現平等互利、互助合作原則的世界經濟體系。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變革現有的國際生產體系、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讓發展中國家以平等的地位參加國際分工;要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降低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的關稅或非關稅壁壘,提高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價格和競爭能力;要求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貨幣與發展資金問題,增加技術的轉讓,使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順利進入世界市場。第二,確保發展中國家能夠有效地控制本國的資源,并享有限制和監督跨國公司行為的權利,取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的限制性商業活動。第三,要使發展中國家能夠充分地、平等地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的決策;改組現有的國際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要求加強聯合國在國際經濟合作方面的作用,從而改變發展中國家在處理國際經濟事務方面無權的狀況。可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是以對國際經濟舊秩序的變革為前提的。第三節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關系一.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和國際化程度更加提高,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不斷加快。2001年底,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這將會對21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產生深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全球化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全球化有助于促進市場經濟建設、全球化是中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1.“引進來”戰略實施“引進來”,其主要措施有:第一,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擴大對外貿易。第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第三,引進先進技術。2.“走出去”戰略實施“走出去”戰略,其主要措施有:第一,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第二,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交流和合作。三.必須科學認識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制度的競爭與合作特點當今世界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并存。既然兩種社會制度共存共處在這個世界上,兩種制度之間就必然要發生聯系。可以說,經濟全球化既是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在全球范圍相互影響、相互碰撞的舞臺,又是社會主義借經濟全球化之勢走向繁榮的階梯。對社會主義國家而言,要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充分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為此要做到:第一,學習資本主義中摒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要優于資本主義,必須向資本主義學習,學習人類進步中的共同的文明成果,學習可以為社會主義所借鑒或者經過改造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所用的東西。第二,在利用資本主義中堅持社會主義。第三,在反思社會主義實踐中發展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在發展進程中所遭受的挫折或失誤,給我們積累經驗、增長才干、避免再犯類似的或更大的錯誤、再出現更大的挫折提供了材料。面對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挫折或失誤,反思極為重要,在反思中,“實事求是地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