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因風而起,沙動成流”,沙漠以流沙占絕對優勢。 風沙移動規律 砂粒移動 風對地表所產生的剪切力和沖力引起細小土壤從團粒或者從土塊分離,稱為風的磨蝕作用;繼之土粒或砂粒被風帶走,稱為搬運作用;當風速降低之后土粒或砂粒從空氣中沉降下來,稱為沉積作用。這3種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風蝕的強度受風力強弱、地表狀況、粒徑和比重大小等綜合因素的影響。當氣流的上升力和沖擊力大于土粒或砂粒的重力和顆粒間的相互聯結力并能克服地表的摩擦力時,土粒或砂粒就被卷入氣流,隨風運行。這種挾裹大量土砂粒的氣流稱為風沙流。形成風沙流之后,風對地表的沖擊力和磨蝕作用就顯著加強,能將更多的土粒從土塊和團聚體里搬走。土砂粒開始起動的臨界風速,因粒徑和地表狀況等具體條件而有差別。但通常把細粒砂開始起動的臨界風速5米/秒稱為起沙風。 風力對土砂粒的吹移搬運,因土砂粒的大小和質量不同,出現 3種運動形式:①風揚。土砂粒中粒徑小于0。1 毫米的粉砂、粘砂,重量極小,可被風卷揚至高空,隨風運行。②躍移。粒徑在 0。25~0。5毫米的中細粒砂,受風力沖擊脫離地表,升高到幾厘米的峰值后,在該處風就給砂粒一個水平加速度,使之在風力及其本身重力雙重影響下,以兩者合力方向,沿著平滑的軌跡急速下降。這時的砂粒帶著較大的能量撞擊地表,使原來不易為風力所移動的較大一些粒子產生移動。③滾動。粒徑0。5~2毫米的較大顆粒,不易被風吹離地表,但可在風力作用下沿沙面滾動或滑動。在這 3種移動方式中,以躍移和滾動為砂粒移動的主要方式。從重粘土到細砂的各類土壤,滾動占全部土沙移動量的 7~25%,躍移占55~72%,飛揚占3~28%。砂土粒在風沙流中的分布狀況稱為風沙流結構,其基本規律是風沙流中含沙量的垂直分布隨高度增加而減少,絕大部分砂粒是在貼近地面的30厘米高程內、 特別是在0~10厘米高程的氣流中輸移。風速增大,輸沙量顯著增加。 沙丘移動 氣流中的輸沙量,從風蝕起點開始逐漸增加,當含沙量達到飽和時,就發生堆積。由風蝕起點到砂粒跌落堆積的一段距離稱飽和路徑長度。地表結構粗糙度對飽和路徑長度有決定性影響。地面粗糙度增大,氣流運行速度受到阻礙,附面層發生分離形成渦旋,可降低近地面層的風速,從而削弱氣流輸沙的能量,使無力載輸的砂粒跌落在障礙物附近,形成沙堆。沙堆又成為風沙流運行的障礙,在沙堆的背風區發生附面層分離,砂粒不斷在此堆積,使背風面坡度變陡,達到30°~40°最大休止角后,砂粒滑坍,出現落沙坡,形成雛形新月形沙丘。隨著沙丘丘體的增大增高,附面層分離加強,渦旋強度加大,落沙坡擴大,發展成新月形沙丘。就一個沙丘體而言,沙丘迎風面的中下部的風蝕區,而上部沙丘頂為堆積區,蝕與積的轉化受迎風面坡長和飽和路徑長度的影響。在常年主風作用下,沙丘頂部不斷積沙,落沙坡滑坍落沙,背風面不斷堆積,如此反復進行,可使沙丘輾轉移動。移動的速度與主風速及輸沙量的大小成正比而與沙丘高度成反比,同時還受沙丘密集程度、沙丘水分、植被狀況和次風向等因子的影響。沙丘移動主要發生在風季,其移動值往往占全年移動值的60~80%,單向風作用下的沙丘比多向風作用下的移動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