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買單全流通 使股市擺脫危機 [ 回復本貼 ] [ 跟從標題 ] [ 關閉本窗口 ] [ 刷新 ] 當前股價不合理的責任在于政府而不在大股東,如果要追究賠償責任的話,應該由政府來向流通股股東統一賠償,而不是由每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之間討論補償問題。這樣才能保證對所有流通股股東的合理與公平。 6月20日,又有42家上市公司解決股權分置方案出爐,和第一批試點的四家公司一樣,均為非流通股東向流通股東提供補償。 通過非流通股東給予流通股東一定比例的補償以實現股權分置的解決,似乎已經成為市場與監管層的基本共識,分歧僅在于補償標準和具體操作方式。 但是,補償(或對價)是缺乏法律依據的。這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不弄清楚的話,股權分置改革很可能會帶來難以估量的后果。 “補償說”站不住腳? 股票的價格取決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即未來現金流的大小,從理論上來說,股價應該等于未來現金流的貼現值,與市場的供求沒有關系,股市的資金供求關系只是影響股價短期波動的因素。這是資產價格與一般商品價格之間的本質區別。 但很多人都認為,非流通股轉為流通股必然會打破現有股票價格均衡,損害了現有股東利益,因為供給增加必然會導致價格下降。其實,這種規律只適用于普通商品的供求關系,不適用于投資品市場。股票作為投資品,只要它物有所值,市場對它的需求幾乎是無限大的,供給數量的增加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現實中不乏類似的案例:大盤藍籌股中的戰略投資者配售部分是在發行后分批上市的,但只要該股票在上市之初定價合理,戰略投資者配售部分的上市交易一般就不會對現有股票價格造成沖擊;只要市場利率穩定,國債市場的價格也不會隨著國債發行量的增加而逐步走低。 但現實中的我國股票市場的股價在相當程度上是由資金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如何理解現實與理論的差距? 事實上,導致我國股市目前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對股市干預太多,政府太在意股價的波動,當股價下跌時,游說國家政策干預股市的聲音立即多起來。一次又一次的政策干預,扭曲了股市的價格形成機制,使股市形成了“政策市”,成為“資金推動型”的市場。 如果“補償說”成立的話,那么,今后發行股票(尤其是大盤股)是否要向全體流通股股東賠償?因為按照“補償說”的邏輯,發行大盤股會使市場的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從而導致股價下跌,所以應該向市場的所有投資者進行賠償。 顯然,這是荒唐的邏輯! 其實,最應擔心的是,在“補償說”的幌子之下,上市公司的高管會和市場上的莊家聯手,大搞瓜分國有資產的活動。對于上市公司高管而言,這些股權不是自己的,只要有人給他們足夠多的好處,他們會盡可能多地把國有股無償地送給流通股股東。假如流通股大部分在少部分人手里(這種情況在我國股市里曾經非常普遍),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之間的“對價”,就成了莊家與國有股東代表之間的“對話”。 盡管還有國資委和證 監會的審批,但并沒有審批的標準,從制度上很難防止內外聯合瓜分國有資產的行為。 只要10股送10股是合理的話,10股送20股也無可厚非,只要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提出方案,國資委等部門很難拒絕該方案。所以,有人說“股權分置改革是瓜分國有資產的盛宴”不無道理。 流通股為何投反對票? 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方案出臺后,股市不斷下跌,它表明,二級市場對這些方案投了反對票。 從公正的立場來說,不論是試點第一批的清華同方的補償方案,還是三一重工、金牛能源的修改后的方案,對流通股股東來說都是利好。 既然是重大利好,為何二級市場不買賬? 其實,二級市場下跌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很多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或法人股不值錢,即使全部無償送給流通股股東也沒有任何意義。 現階段,我國股票市場正處于泡沫破滅后股價不斷回歸的過程中,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市場的價格回歸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雖然總體趨勢是不斷下跌,但有漲有跌,漲跌相間,時間會比較長。 而目前股權分置改革影響了股價回歸的速度和方式,這種影響對于好公司與差公司來說是完全不一樣的。例如,一個盈利能力比較好的公司股價的合理估值是10元,而現在的二級市場股價是15元,流通股股東只需要從非流通股股東那里得到50%的權益補償,該公司的股價就會通過除權的方式立即回到10元的價位(即該公司合理的股價),如果得到更多的補償,那么,流通股股東不僅沒有損失,而且還會得到好處。 但如果是一家差的公司,它沒有能力盈利,它的合理的估值水平是0,而現在的股價是3元,即使非流通股股東把全部的股票都無償送給流通股股東,流通股股東也無法獲利。因為按照正常的過程,從3元回到0元的價位需要幾年的時間(假設),而由于股權分置改革,市場的供求關系完全打亂,該公司的股價會立即從3元回到0元! 因此,股權分置改革的結果必然是股價的加速回歸,很多持有績差股的投資者會血本無歸,股價焉有不跌之理?這些績差股的大幅度下跌嚴重影響了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他們不僅拋售手中的股票,而且贖回投資基金,迫使基金經理拋售股票。 這就是我們最近一段時間所看到的市場的狀況:先是績差股下跌,接著是基金的重倉股下跌,大盤不斷創新低。 估值為0或接近于0的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如何確保這些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東的利益不受損失,是股權分置改革成功的關鍵。 當前股價不合理的責任在政府而不是大股東,如果要追究補償責任的話,應該由政府來承擔向流通股股東統一補償的責任,這樣就避免了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 停止股權分置試點? 要使股市擺脫危機,正確的做法是反省我國股票市場的制度缺陷,把存在的制度漏洞堵住,在制度建設上做文章。 如果我們過多地在股權分置改革或股價漲跌等技術性問題上糾纏不清,我們可能會貽誤制度建設的時機。 為此,第一,國家應承擔司法賠償責任。雖然嚴格執法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根本措施,但從短期看必然會導致股票價格的進一步下跌,進一步傷害當前投資者的利益。此情況下,政府對于那些法院已經判決、而當事人已經無力賠償的證券侵權案件直接承擔賠償責任,政府在履行賠償責任之后再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第二,停止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同時給予大股東在場外轉讓的權力。(作者供職于中國社科院金融所)
熱心網友
既然股權分置是因為當初對股票認識不足造成的,這是政府的責任,當然要政府來買單.目前的股權分置不能解決問題,G三一重工如今散戶的成本是原非流通股成本的16倍,這是同股同權嗎?為什么近來股市不看好,這就是最好的詮注.
熱心網友
你想我也想,不過太天真了些
熱心網友
真是一廂情愿、白日做夢啊!
熱心網友
亂談琴.
熱心網友
小股東去關心股改干嗎?別以為小股東的意見會左右股改的大方向?中國為何要搞股市?目的是什么?把這個問題想得徹徹底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完完全全了,還有什么想不通的?在中國,到現在為止,無論是哪一方案,哪一措施,都是為這一根本目的服務的。股市的下跌,是其內在的規律起作用的結果,并不是股改的影響。三無概念股,不也是在跌嗎?為何不去找找股市運行的周期循環規律?股改,你就當他是一次除權么。平時,不也有許多股票送股除權的嗎?兩者有何大的區別?在操作上,還不是高拋低吸。現在,已經股改的股票,不是一樣地在運行嗎,不是一樣地進行買賣嗎?買賣的游戲繼續在進行!多化些時間研究其他問題,豈不更好?當然,各人有各志,說這個對,說那個錯,恐怕是最錯的。如有不當,還請諒解!
熱心網友
政府應買單全流通 使股市擺脫危機 ,這話不錯。可是政府會干嗎?不可能呀。
熱心網友
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