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都有哪些大商場

熱心網友

最好的維多利 然后是北京華聯 金宇店 中山店 民族商廈 天元商廈

熱心網友

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簡介  呼和浩特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黃河支流大黑河以北,京包鐵路線上。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全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明萬歷9年(1581年)建城。1948年設歸綏市。1954年改呼和浩特市,蒙語意為“青色之城”。[ 地理位置 ]     呼和浩特位于中國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土默川平原上,東徑110°46ˊ至112°10ˊ,北緯39°35ˊ至40°51ˊ。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距首都北京669公里,距內陸開發口岸城市二連浩特490公里,距大型能源基地準格爾煤田100公里;距天津港800公里。是中國經濟建設重點與東歐各國進行經濟貿易往來的重要橋梁。    呼和浩特北依陰山,南瀕黃河,市區平均海撥1050米。[ 面 積 ]    呼和浩特市轄四區四縣一旗,即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賽罕區、托克托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和林格爾縣及土默特左旗。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81。1平方公里。 [氣 侯]    呼和浩特地處中溫帶內陸地區,屬西北大陸性氣侯,雨熱同季,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在6°C左右,年均日照數為3000多小時,年降雨量350至500毫米。[ 資 源 ]    呼和浩特物產資源豐富,有多種黑色和有色金屬及貴重金礦產,而非金屬礦產資源比金屬礦產資源更為豐富。主要礦產有煤、泥炭、石墨、大理石、沸石、珍珠巖、膨潤土、高嶺土、石灰石、白云巖、金、銅、鐵、鉛、鋅等上百種。現已探明的礦產地170余處,礦點及礦化點128處。其中武川境內黃金儲量居內蒙古自治區前列,清水河境內的煤、高嶺土等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特別是陶土的儲量之大,品位之高屬全國之冠。經濟植物資源比較豐富,崇山峻嶺區和平原的野生種子植物和人工栽培植物有770余種。藥材資源更為豐富,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區。 呼和浩特市情況介紹   一、自然概況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位于華北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土默川平原。北依陰山山脈,南瀕九曲黃河,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塞外名城。  呼和浩特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經過全市各族人民50多年的艱苦奮斗,已建設成為一座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市容整潔、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的新型城市,成為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呼和浩特是國務院確定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隨著歲月的流逝,這里留下了兩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早在50萬年前就出現了被稱作為"大窯文化"的人類文明的曙光。戰國時期,趙國在土默川始建"云中郡",寫下了呼和浩特歷史的第一頁。在漫長的歷程中,幾度興衰,曾建立過"云中"、"盛樂"、"豐州"等城。直到公元1572年,明代蒙古族首領阿拉坦汗在這里筑城、建廟,大興土木,建成一座初具城市規模的"庫庫和屯",這就是發展到今天的呼和浩特的前身。清代又在此基礎上擴城屯兵開市,使呼和浩特成為當時南北商品交流的集散地。  呼和浩特現有土地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城區面積達83平方公里。轄玉泉區、回民區、新城區、賽罕區、土默特左旗、武川縣、和林縣、清水河縣和托克托縣九個旗縣區。總人口243.79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8.02萬,城區人口143.41萬。  呼和浩特市區平均海拔高度1050米。西部與草原鋼城包頭市毗鄰,北、東部與烏蘭察布盟接壤,南部與山西省為鄰,西南部與鄂爾多斯市隔黃河相望。距首都北京520余公里,距二連浩特內陸港開放口岸490公里,距準格爾大型能源基地不足100公里。  呼和浩特地處中溫內陸地帶,屬西北大陸性氣候,四季晝夜溫差較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年平均氣溫在攝氏8度左右。  二、經濟狀況   呼和浩特市--包頭--東勝經濟區,是內蒙古自治區資源富集區和重點開發建設地區。呼和浩特利用和發揮中心地緣優勢,堅持內涵與外延并舉的發展方針;九五"以來,實現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協調發展。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11.2億元,比上年增長19.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5億元,增長 0.1%;第二產業增加值95.4億元,增長26.4%;第三產業增加值 90.3億元,增長19.8%。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9902元,比上年增長18.8%;財政收入22.9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元,比上年增長10.7%,農民人均純收入256l元,比上年增長0.9%;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包括農村部分)95.3億元,比上年增長3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9億元,比上年增長 15.0%。現在,各種潛在的資源優勢正在變成現實的經濟優勢,經濟呈現出健康、快速、高效的發展勢頭,呼和浩特已成為國內外投資者理想的投資熱點地區之一。   工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工業城市,已形成了以毛紡、服裝、電子、機械、電力、食品、化工、建材為支柱,門類比較齊全的輕型加工工業體系。現已初步實現了工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戰略調整。2001年,全市共完成工業增加值77.3億元。個體工商戶4.9萬戶,私營企業發展到7189家。伊利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民族實業集團公司、金宇集團、仕奇實業集團已成為國內上市公司。組建了鐵騎集團、大眾集團、眾環集團、正北集團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全市對外貿易已初步形成外貿企業、自營出口企業?quot;三資"企業等多元化的出口新格局。主要名優工業產品有仕奇服裝、TCL王牌彩電、伊利冷凍食品、蒙牛乳制品、環球卡盤、沙漠王牌輪胎、伊詩蘭雅羊絨衫、牧星牌飼料添加劑等。   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呼和浩特土質肥沃、水資源豐富,現有耕 地面積828萬畝,其中水澆地245.7萬畝,適于大規模農業生產的要 求。通過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已形成了商品糧生產基地以及甜菜、 向日葵、枸杞等經濟作物生產基地和蔬菜生產基地;全市逐漸走上規 模效益農業的道路。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畜牧業向著商品化發展,目 前全市已建成了奶牛生產、肉牛生產、肉雞生產、生豬生產、絨山羊生產和綿羊生產六大基地。2001年末,全市牲畜總頭數達到166。5萬頭(只),其中優質奶牛達14.1萬頭。   城市整體水平不斷提高。呼和浩特是國家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 之一。溝通北京至大西北的110國道和京蘭鐵路橫貫全市,公路聯網,鐵路通達。商業、飲食、服務網點遍布全市,飯店、金融及娛樂場所功能齊全。   金融保險發展迅速。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金融貿易中心,除人民銀行和各專業銀行外,還新建立了各種金融性公司、投資公司、城市信用社、科技信用社、證券公司等多樣化的金融機構,為呼和浩特的建設引進和籌集了大量資金。全市保險服務已成網絡,險種增加,保險業務不斷發展。   對內對外開放方興未艾。為促進呼和浩特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全市開展了全方位、大跨度、高起點的外引內聯。與海內外聯系交往、經濟往來、技術協作、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形成了外向帶動發展、全面開發開放的新格局。到2001年底,呼和浩特同世界上2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合作關系,與國內各省市開展了大規模的區域經濟聯合,與29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與40多個城市和地區建立了經濟協作關系。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全市外貿進出口不斷增加。   三、發展條件   呼和浩特作為自治區對外開放的窗口,投資環境。日益得到改善,具有獨特的發展條件。   l、地緣條件。呼和浩特在國家對外開放的大格局中居于重要位置。它是我國陸上、空中通往蒙古國、俄羅斯及東歐諸國的重要橋梁,是我國發展與上述地區經濟貿易往來的主要依托。呼和浩特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位于國家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東接首都北京,西連祖國大西北的主要通道。同時,它以沿線城市、中心城市、資源富集地區的三大優勢占據了中西部發展的有利地位。呼和浩特在全區對外開放中居于重要位置。自治區黨政領導機關在這里通過各種政治、經濟脈絡,把全區緊緊連接在一起,成為內蒙古與首都北京聯結的紐帶。同時,它還是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和幅射冀、晉、陜部分地區面向全國和世界市場的重要商業流通中心。    2、科技條件。作為自治區首府的呼和浩特,集中了眾多大中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現有各類研究院所124所,高校8所,中專34所。全市約有各類專業科技人員9萬余名,許多科研成果已經達到國內或國際水平,為當地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促進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廣闊的領域。   3、資源優勢。呼和浩特市處于自治區"南糧北牧,東林西鐵,遍地寶藏"豐富資源的中心地帶。而且本身地域遼闊,山川河湖兼俱,礦產資源及物產資源相當豐富。主要礦產有煤、石墨、大理石、膨潤土、高嶺土和銅、鐵、鋅、鎂、黃金等上百種。農業盛產小麥、玉米、谷子、葫麻、燕麥、蕎麥、小雜糧、馬鈴薯、甜菜、葵花籽等。傳統種植藥材有黨參、枸杞、黃芪等。此外,呼和浩特土地資源、電力資源豐富,價格便宜。   4、開發區建設。呼和浩特于1992年興建了如意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金川資源經濟開發區,1996年,又創建了農業產業化開發基地--金河工程。2000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現行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策。截止2001年,開發區入駐企業數已達318家,固定資產總投資67億元,年生產能力38億元。此外,白塔區、沙爾沁區、出口加工區、烏素圖旅游娛樂開發區以及各旗縣工業園區也已開工建設。逐漸形成以原有經濟基礎為依托,別具特色的開發區建設布局。  5、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做為多民族聚居地區的少數民族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關系融洽,"誰也離不開誰"的思想意識牢固。呼和浩特民風淳樸,社會綜合治理卓有成效,社會秩序穩定,治安狀況良好。  6、政策優勢。作為少數民族首府城市和沿邊開放城市、呼和浩特享有中央賦予的特殊優惠政策。2001年,市人民政府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營造更加優良的經濟發展環境,特別是投資軟環境,積極推進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轉變,出臺了《呼和浩特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優惠政策》,建立了行政服務中心,實現了"一廳式審批"。此外,市政府還在維護市場秩序,提高辦事效率,扶持"三資"企業、橫聯企業發展壯大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了"政策隨著項目走"一事一議"的方針,對那些填補我市空白,對地區經濟發展有支撐作用的項目"特事特辦"。市政府著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氛圍,努力使呼和浩特市成為西部投資環境最佳的城市之一。   四、開發與建設工作思路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呼和浩特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根據呼市在西部大開發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的發展條件,我們提出了呼和浩特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基本思路。總的構想是圍繞"一個目標",發揮"七大優勢",突出"五個重點",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有步驟、分階段地加快我市的現代化進程。"一個目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首府城市;七大優勢"即首府區位優勢、交通通信優勢、主導產業優勢、區域金融優勢、科技人才優勢、旅游資源優勢和社會環境優勢。"五個重點":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干線突出抓好國道110羅家營至協力氣、國道209清水河至偏關、省道102呼市至涼城、省道101 呼市至哈樂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完成引黃入呼一期工程、熱力二期工程、機場路改擴建工程、市政中心廣場和市四區區政廣場等重點工程;開工建設天然氣入呼配套、引黃入呼二期、熱力三期、公主府污水處理廠和"四庫兩河"工程;全面啟動40萬噸/日城市供水配水管網改造、城市雨污水管網改造和如意區白塔供水工程,為呼和浩特建設創造基礎性條件。二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重點抓好大青山生態治理、黃河中上游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草)、"三北"防護林四期和種苗示范基地等精品示范工程以及和林縣、托克托縣、土左旗、賽罕區四個生態重點區縣建設項目。三是經濟結構調整。農區畜牧業重點實施"奶業興市"和"北繁南育"工程,把呼和浩特建成中國的"乳城"。農村經濟突出發展特色產品和綠色食品。工業經濟加快工業改組、改造和結構優化升級,以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重點推進金銀冶煉、機械、電器、石油、化工、建材、卷煙等傳統工業的升級改造。優先發展食品、奶制品、紡織、飼料等加工業和以托電、呼電為重點的電力工業。力爭把乳制品加工業培育成為我市農牧業產業化的主導產業,把飼料加工業建成對我市種植業、養殖業起較大關聯帶動作用的重要產業,把紡織工業建成高檔服裝面料、高檔西裝的生產基地。加快發展以生物技術、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光機電一體化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四是科技教育和人才培養。實施科教興市戰略, 把呼和浩特的開發建設納入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五是實行開放帶動戰略。全面貫徹以大開放推動大開發,促進大發展的指導方針,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緊緊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歷史機遇,從觀念、市場、管理等方面與國際接軌,以優勢求項目,以特色引資金,以市場換技術。切實做好外引內聯工作。按照優勢互補、雙贏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做好與國內各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引進資金、引進人才、引進技術和先進經驗。努力形成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企業主動,全民行動的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    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呼和浩特時親筆題詞,希望我們"團結拼博,求實創新,把呼和浩特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首府城市"作為自治區首府的呼和浩特市,憑借其獨特的發展條件和良好的區域位置,必將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實現經濟和社會事業的騰飛。我們熱忱歡迎各界朋友來呼和浩特觀光、考察、投資、合作。 。

熱心網友

有很多 天元 民族 百盛園 華聯 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