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本一衣帶水,為啥會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國家,一個溫柔的像個羔羊,一個兇殘的就像只豺狼!有著幾乎相同的文化背景,卻孕育出了兩個不同的民主,真是怪事啊,想了解了解啊,希望各位仁人志士可以為我指點指點迷津拉
熱心網友
在天空110的觀點中,有一點必須強調,那就是島國對名譽的情分.英國與日本,他們都強調榮譽,并以此建立帝國.在性格形成的各種因素中,我們會發現,面對一個強大的敵人時,人們同常會產生強烈的榮譽感.日本在千年來一直面對一個極其龐大強盛的中華帝國,其榮譽感根深蒂固,且極為強烈和務實,而英國沒有這樣的獨特環境.正是這樣執著的榮譽感塑造了現在的日本民族.羊因為有狼才變的強大,日本因為有古中華帝國才有如今的強盛,而中國則不同,千年來的霸主地位使我們喪失了競爭意識,榮譽感蛻變為夜郎自大,昔日的霸主如今淪為待宰的羔羊.
熱心網友
樓上斬岳網友說得太好了。我再補充一點:這也與日本人的傳統觀念有關,日本尚武。歷來尚武的民族都是相當殘暴的,遠古匈奴殺的漢人以百萬計,中古蒙古殺我漢人5000萬,使漢人由近1億降為5000萬。滿清的“揚州十日”、“嘉興三屠”、“留發不留頭”又殺我漢人近6000萬,粵語至今還留下“難過剃頭關”一說,使清初漢人僅剩40%。日寇屠殺我3000萬同胞,這都是他們尚武殘暴的結果。日人崇尚強者,比如魔王織田信長如果在中國那是暴虐的象征,但日人卻崇拜他,這也是他們的民族性造成的。中國人信奉“仁道”,日人信奉“王道”。仁道以仁慈,體恤為本。王道信奉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適者生存等叢林原則。所以兩者有根本區別。中國要想強大必須正視自我,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學習使日本強大的優點,同時找出他們的缺點、弱點。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千萬不可有日本一切源于中國,我們是他們祖宗,他們是我們孫子的想法。中國吃夜郎自大的苦頭還不夠多嗎?。
熱心網友
“島國情結”的第二種心態是強烈的排他主義。因為自身資源非常有限,氣候不是很好,本民族也是從外地漂泊過來的,在自我生存空間極為有限的條件下,人們對任何自己已經占有的產權都會有強烈的排他意識。我們可以想象,在原始部落時代,由于人們主要依賴的食物是飛禽走獸,而飛禽走獸是流動的,這樣,在農業文明還不發達的情況下,部落為了生存就必須也跟著遷徙。這種居無定所的生活習性和非正式規則,使當時的部落已經習慣于互相之間爭奪領土和食物。在蠻荒時代,可供生存的資源本就不多,而可供遷徙的土地又十分有限,因此日本民族自古就有極為強烈的排他主義。 “島國情結”的第三種心態是嚴重的危機感。危機感主要源于自我資源的匱乏和外部世界與自身文明的差距。當身處封閉的地域時,如果經濟能夠以平穩的勢態發展,那么排他主義也是不容易表現出來的。一旦封閉的大門或自愿或被迫洞開,并且外部文明以相當的優勢炫耀于自身時,一個好大好強的民族是很容易產生一種群體的危機感的。他們會意識到,外面的世界原來更精彩,而過去自己只是夜郎自大,懸殊的差距逼迫好強的民族革故鼎新,而好戰的民族則陷入劫掠的海盜之夢。從好強到好戰,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差”就差在國民的宗教意識和當時的領袖人物。 “島國情結”的第四種心態是消滅個性的集體主義。當自我封閉下的丑陋與差距被揭開之后,強烈的危機感就油然而生,這種危機感在排他主義的作祟下,往往使本民族的人們格外團結,個體作為一個被某種宗教理念和危機意識泯滅為一個同質的元素加入整體,以求得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在現代日本的企業里,我們仍然可以發現這個明顯的烙印。 必須指出,不是所有的島國都有以上四種心態。產生自我封閉、排他主義、危機感和集體主義是需要多種歷史條件的合力的,而且與其開化程度、對外交往的歷史傳統和宗教觀念有緊密的關聯。 在日本歷史上,曾多次多外發動戰爭。發起戰爭的原因,傳統的分析是認為經濟危機或政治危機,這是不具有完全說服力的。世界上隨周遍環境變動而國內發生經濟、政治危機的國家不計其數,但象日本這樣好戰的民族卻不多見。 日本開始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大約是在公元266年到413年之間,以畿內的大和為中心完成了國家的統一。直到大化元年(645年),“日本”這一國號才開始對外使用。此前,日本國內沒有自己的文字,關于對外交往的史料很多是從《后漢書》和《三國志》之《魏志》轉錄的,說日本是個較晚開化的民族一點也不過分。日本的宗教多種多樣,本土的教派是神道教,即崇尚萬物皆有神靈,我們分析,這與日本飽受臺風之苦而對自然萬物充滿崇拜之情有關。 自從與中國漢朝交往之后,一向自我封閉的日本領略到了先進文明的魅力,也體會到自己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國家,這些因素促成了日本的統一。統一后的日本也立刻感到了疆域的狹隘,開始在羽翼未豐的國情下對外征伐。公元369年,日本應百濟之請出兵朝鮮半島,在平定新鑼之后迫使百濟臣服日本。之后的半個世紀,日本有多次入侵半島。從公元421年到502年間,日本12次派使節到中國南朝,請求當時的皇帝授予其“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的威嚴稱號,以便假中國之威統轄半島??梢韵胂螅诮▏潦?,日本即感到生存空間的有限而覬覦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盲目自信和危機感袒露無疑。 之后,日本多次借助武力擴大版圖。從和銅元年(708年)到神護景云元年(767年),日本又多次出兵,征服蝦夷,建立出羽、大隅等郡國。此后,日本有了較長時期的繁榮,出于對外來宗教特別是基督教的恐懼和排斥,德川家康時代日本重新鎖閉開放的大門。只是到了近代,即1855年美國人柏利(Perry)用堅船利炮轟開了日本的通商大門,使日本進入了后來的明治維新時期。明治維新后,日本國力大增,幾次欲加兵韓國,并窺伺臺灣(琉球)。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日本更是朝野齊心,開源節流、增加軍費,意圖征服朝鮮并進而直接進攻清朝,以實現其從來已久的大國夢想。結果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割地賠款。日本在取得朝鮮控制權、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的版圖并獲賠白銀2億兩之后,確立了其“東方強國”的地位,并鼓勵了日本向沙俄的挑釁。1904年對俄作戰獲勝使日本贏得了庫頁島。 接下來的歷史我們都比較清楚,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協約國一方,勝利后又接管了俄國和德國在中國的特權。在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大危機中,日本強烈的危機感和集體意識再度爆發,并以侵略和海外移民的方式,野蠻地多次入侵中國。 距二戰半個世紀后,好強的大和民族憑借經濟的力量曾一度稱雄世界。然而,慣于盲目自信的日本被自己營造的經濟泡沫樂昏了頭,終于在亞洲金融危機和當前世界性經濟衰退的圖景前暴露了島國民族的弊端。由經濟泡沫撐起的盲目自大,鼓勵了不承認侵略歷史的軍國主義勢力,靠美國庇護轉而反戈一擊卻發現依舊落后于對手,多神崇拜下森嚴的等級制度和財閥勢力膨脹的結果是在新經濟面前增長乏力,日本,你的希望在哪里? 一個無庸質疑的事實是,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其國民心態、歷史文化乃至國家政策都離不開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的影響,這種先天稟賦的“資源”所留下的烙印會強勁地滲透在這個民族或國家的方方面面。其中的邏輯十分簡單,如果我們承認歷史是延續的,承認當下的民族文化和國家政策受歷史的影響,而歷史是一種傳統,傳統的根源乃在于先期的國民對自然環境和地理氣候的依賴。這樣,由自然環境和地理氣候決定了的農業文明就得以長久地延續,進而深刻地制約著工業文明。所以,無論是古代社會、近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都難以擺脫地理環境的對其深邃的影響。 。
熱心網友
不知諸位有沒有聽說過島國根性,這是出自日本的一個很奇怪的詞匯,廣義上來說島國根性特點是重領土,借外力,由于日本長期處于一個閉塞的狀態視野狹隘,長期形成了一種閉瑣性格很不適應今天的世界一體化,很多民族性格遺留下來的定式思維使得象一個兇殘的就像只豺狼!它與大陸國家有閣膜十分想尋求地域性的霸權,所以日本的民族特性決定了日本的作為,而非文化所能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