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金融的理論性很強,而會計則實用的多,是不是會計很好找工作啊?要是學金融,就業前景好不好?有沒有個大概的方向啊?比如學金融具體以后作什么工作?能做理財師嗎?這個職業有前途嗎?
熱心網友
金融學屬經濟類學科,會計學屬管理類學科。金融學專業 概述: 本專業培養具備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證券、投資、保險等金融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受到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具有金融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本專業培養的是目前國民經濟各個領域都相當急需的人才,屬于熱門專業。 一、專業綜合介紹 提起金融,人們往往想起金錢和銀行,也有些人想起美國作家德萊塞的名著《金融家》。但金融的確切含義是什么呢?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的總稱。她是指以銀行為中心的各種形式的信用活動,以及在信用基礎上組織起來的貨幣資金的融通。金融業在世界各國都有悠久的歷史,是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的產物。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貨幣兌換、保管與匯總等活動相繼產生,這些是金融業的最初形態。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金融活動極大地推進了資本積累和集中的過程。在壟斷階段,金融資本控制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命脈。中國在明末已出現銀行的雛形——“銀號”和“票號”。現在,已有完整的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并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代金融業有兩大趨勢,一是網絡化;一是國際化。由于技術創新的突飛猛進和網絡的無限擴張,金融業進入了網絡經濟時代,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全球金融資本中只有2%的交易與貿易和生產有關,其余的大量交易都是脫離有形經濟的虛擬網絡交易,金融的網絡化與金融的國際化密切相關,愈演愈烈。我國的金融業,已突破單一國內市場的局限,開始逐步匯入到世界金融市場的汪洋大海中。 現代金融學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如果考生具有較好的數學功底,在今后的專業學習中是很有利的。由于眾所周知的“金融業人才高消費”,金融學的本科畢業生并不能顯示出較大的專業優勢,要想在金融業成就一番事業,學至本科還是遠遠不夠的。 由于金融的網絡化和國際化,金融學專業也顯得非常新潮。畢業生適宜在銀行、證券公司、投資公司以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 金融學專業代碼:020104。 二、專業教育發展狀況 金融專業在國外的設立還是很早的。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外國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金融學院,如英國的倫敦經濟學院、斯坦福沃頓商學院、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這些著名的金融學院聚集了許多世界著名的教授,為整個世界培養了眾多的金融行業的精英。國內金融專業的設置是比較晚的。由于建國初期,中國實行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財政的地位空前提高,而銀行體系處在附屬的地位,所以金融專業在一開始并沒有受到重視,也沒有在各大高校設置。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整個金融體系的改革,尤其是四大商業銀行的建立,金融機構在全社會資金融通活動中所占有的地位不斷提高,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的手段也日益重要。這個時候,金融專業在社會強烈的需求中誕生了。由于文化大革命對中國教育界的沖擊,在70年代末各大高校相繼復校開學的時候,金融專業也相繼在各大高校設立。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高校的金融專業已經發展成為專科、學士、碩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動站多培養層次的重要專業,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培養大批的金融精英,國家十分重視金融專業的發展,并且著重培養了國家急需的貨幣銀行學方向、國際金融方向和保險方向的學生。現在許多院校開設了金融專業,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但每年的招生人數并不大。一些著名的學校可以進行金融專業學士、碩士以及博士的多層次人才培養。由于金融專業在社會上十分搶手,金融專業畢業生工作后的待遇也很不錯,所以金融專業始終是一個很熱門的專業。各個地方辦的高等院校也相繼引進師資,開設了金融專業,為本地培養金融人才。在中國的高教自學考試中也有金融學專業,并且十分的熱門。眾多的高校開設金融專業,每年的招生量是比較大的。中國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金融學家,黃達教授、厲以寧教授、樊綱教授、宋逢明教授等著名金融學家在各大高校的金融教學和科研中起了核心的作用。 目前國際金融專業正在向綜合化、數字化發展,重視對學生進行大范圍的金融知識的講述,重視進行實證研究和數學金融模型的建立。 國內金融專業也朝著綜合化、多學科交融的方向發展。中國加入WTO,中國的所有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都面臨著外國巨型銀行、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巨大挑戰。這就加大了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加大了對高層次金融人才的需求,這些給予了金融專業強大的發展動力。金融專業目前正朝著綜合化、高層次化發展。綜合的金融人才培養和高層次的金融人才培養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會計學專業 概述: 本專業培養具備財務、管理、經濟、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分析和解決財務、金融問題的基本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 一、專業綜合介紹 會計學是在商品生產的條件下,研究如何對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活動進行計量、記錄和預測,在取得以財務信息(指標)為主的經濟信息的基礎上,監督、控制價值活動,促使再生產過程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門經濟管理學科。會計學專業是經濟類專業中最具實踐性的專業之一,會計也是每個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必不可少的一個部門。 1211年意大利佛羅倫薩銀行用借貸復式記賬法記賬,這是近代會計學出現的標志。20世紀初,狄克西的《高等會計學》、里斯爾的《會計學全書》,初步建立了現代會計學。之后,會計報表分析和成本會計學等相繼出現。到20世紀50年代,在西方發達工業國家,電子計算機引進會計領域,促進了會計數據處理電算化的研究,傳統的企業會計學分化為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門相對獨立的學科。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會計人才將會日趨專業化,企業單位對會計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計算機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使會計電算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對會計人員這方面的要求也很高。不過,一個最起碼的要求就是,必須有很強的責任心。作為會計,也應該具備比較謹慎的性格特點,就是平時做事要細心。如果是一個粗枝大葉的人,做事馬馬虎虎,就不具備做一個好會計的潛質。與其他的經濟學專業相比,會計學作為一門實用型的學科,必須要接觸很多統計學、審計學等數學學科的知識。所以,會計學專業是比較適合理科生學習的,特別是在高中數學成績比較突出的學生,報考該專業,在將來的學習中,將會比較輕松和順科。另外還應該考慮一些比較負面的因素,特別是近幾年來,由于社會對會計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會計專業成為“熱得燙手”的專業,將來可能和其他熱門專業一樣,會面臨人才飽和、撞車的危險,由于會計學應用性強,這一特點更加突出。考生應該結合自己的情況,考慮正負兩方面的因素,做出適合于自己的選擇。 會計學專業學生需要學習包括經濟學、工商管理學、法學等各個方面的知識,成為一種全面型人才。本專業畢業生首先應該具有扎實的市場經濟理論基礎,對于國家財政方針、政策、法規和制度等必須有比較深入的了解。至于專業方面的知識,一要掌握會計學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以及現代企業管理的一些相關知識;還應具有會計信息處理、財務核算、財務管理、財務審計等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不能只會“紙上談兵”。 畢業生適合到各企事業單位做會計實務及會計教學、科研之類的工作,還可以到各類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經營管理部門從事會計工作。總體來說就業形勢始終不錯,本科參加工作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選擇攻讀研究生,可能對未來的發展更有幫助。本專業工作待遇一般較好,如考取注冊會計師,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在收入方面將會比較令人滿意。不過作為實用型的經濟學專業,會計學專業的出國機會相對較少。 會計學專業代碼:110203。 二、專業教育發展狀況 會計專業是以會計學為基礎,結合其他經濟類課程建立起來的具有悠久歷史的一門專業,本專業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能在各企事業單位獨立從事會計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會計專業的主要內容是系統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現代企業管理基本知識,熟悉國內外會計慣例和會計實務。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經濟發展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部門,在社會科學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現代會計學體系中,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會計專業可以分為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管理會計學、審計學、會計學史幾個方面。 會計專業歷經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終于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體系,在經濟科學和管理科學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 會計概念最早發源地是埃及、希臘和羅馬,早在公元以前,就已經有了反映經濟業務的記錄。盡管這些早期的會計記錄和會計概念值得注意,但僅憑這些并不足以形成會計專業理論。十九世紀是會計理論和實務迅速發展的時期。在1775年以前,有關會計的著作和論述為數很少。而在1775年至1900年之間的一百多年,會計實務和會計理論則處于迅速發展階段。進入20世紀之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等英語國家成為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的開拓者。這期間,最有名的會計專業理論家包括佩頓(W.A.Paton)、利特爾(A.C.Littleton)、哈特菲爾德(H.R.Hatfield)和坎寧(J.B.Canning)等人。此外,在這一時期建立了許多的會計團體,如美國會計學會(AAA)、美國注冊公共會計師協會(AICPA)、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CICA),這對建立統一的會計專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中國最早的會計專業出現在二十年代,會計專業是上海財經大學前身國立上海商學院成立最早的科系之一,迄今已有80余年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會計學,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領導下,先后在幾所院校如上海財經學院、廈門大學開設了會計專業,使我國高等院校開始逐步建立起會計學專業的基礎教育。 1951年,國家進行大規模的高校院系調整,比如華東地區16所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的會計教師,絕大部分轉入了上海財經學院,人數達108人之多。1954年4月1日,高教部召開全國高等財經教育會議,討論了全國高等財經教育的方針、任務、專業設置、招生計劃、統一教育計劃等問題。1962年又重新對各高校會計專業進行了調整。 1981年11月3日,國務院批準了首批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授予單位,首批會計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生授予單位是上海財經大學和廈門大學。在此之后,國內的眾多開設會計學專業的學校逐步有了碩士學位授予權,比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等。 開設會計學專業的如中央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財經類院校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綜合類、理工科類院校。1999我國會計學專業的畢業生達到了二萬五千人,而隨著每年高考的擴招,會計專業的人數將呈現不斷上升勢頭。 在中國會計專業發展的近百年來,涌現了許多優秀的會計學專家與學者,如上海財經大學的王松年,曾任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1979—1981年任斯諾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客座教授,1991—1992年任美國Metropolitan State Collegeof Denver客座會計教授,現兼任上海市會計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總會計師工作研究會顧問,我國國際會計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導師等;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及博導李志文,是中國國家會計學院顧問,也是美國杜蘭大學甫理曼商學院的甫理曼講座教授兼副院長及博士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芝加哥大學商學研究院助理教授及賓夕凡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副教授等。 這些專家學者在為各大院校培養專業人才的同時,也為我國會計專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會計專業要不斷地進行提高,在努力改善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追蹤國際上會計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最新動態,抓住國內外會計領域的重點、熱點和難點,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鼓勵跨學科、跨地域的合作研究,進而推動教學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社會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的高級會計與財務管理人才,使會計專業在教學科研上逐步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希望所有有志于會計專業的學生,能夠真正地喜愛這一極具發展前景的學科,并能夠為會計專業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