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們,前來助我一臂之力吧,如何理解老莊文藝思想,這是個大論文題,可以回答我一些個人的想法,也可以從網上找一些相關資料給我,最好有獨特見解哦,不甚感謝!
熱心網友
老莊及道家思想以崇尚自然為宗,他們反對任何人為的東西,對文學藝術這類人文科學自然也在他們反對之列。但反對歸反對,在老莊的著作中,還是不自覺地流露出一些對中國古代文藝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思想。第一節 老子的"大音希聲"與"大象無形"一 老子的生平與思想 (略)二 大音希聲與大象無形《老子》四十章中曾用"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三組語言來比喻大的道理玄奧難明。它本不是說明藝術問題,但它接觸到了藝術的超妙境界,給予后代文藝創作和理論以深刻的影響。與儒家更多的重視文藝的外部規律不同,道家更多的關注文藝的內部規律。大音希聲和大象無形雖然說的是兩種現象,但道理卻是一個,這就是建立在他的無和有,虛和實的關系上的一套理論。老子說過: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蜒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這就是無和有,虛和實之間的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而在老子看來,這種相反相成,是以無和虛的作用更大,所以在他的著述中特別強調無和虛。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就是建立在這個思想基礎上的兩對范疇。先說大音希聲。大音希聲的字面意思是"宏大的聲音是很小甚至是不能被人所聽到的。" 比較起來,王弼的解釋也許更符合道家的思想,影響也最大。王弼認為,大音是最完整的聲音,各種聲音的根本,所以不可能被演奏所聽見,演奏出來的只能是部分聲音。綜合各家之說,我們認為,"大音希聲"所講的實際上是音樂元素的有無繁簡的問題,"希"是稀少之意,而不是象韓非所說的是希罕的意思,希聲就是具體的音符稀疏,荀子所謂"《清廟》之歌,一倡三嘆也。"也就是說音樂簡單而質樸。我們如此概括老子的"大音希聲",一是根據老子的有無相生的哲學思想,另一方面,它也與老子尚簡的一貫作風相吻合。再說"大象無形"。"大象無形"與"大音希聲"在理論上是相通的。形與象也是一對既有區別,又相互有所聯系的范疇。其中"形"是具體的事物形態;"象"是對具體事物的映象和象征,通俗地理解,可以說就是圖像,《易·系辭》說:"象也者,像也。"其中包含著人的想象的成分。他這里所說的是想象之象,因其在人腦中構想,故云無象。實際上老子所說的象應更進一層,指人的想象所生成的圖像。所謂無物之象,是比喻言之,并非真的象是無物之象,而是物形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地步,所以才說是無形。這也與"大音希聲"中音和聲的關系一樣,是老子有無相生,崇尚簡潔的哲學思想的具體表現。老子的"大音希聲"和"大象無形"的理論對中國古代美學和文藝的理論和實踐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象詩中的講求含蓄簡潔,甚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在有限的文字當中蘊含深厚的意蘊,就得力于老子的這種美學思想。在詩歌理論對唐人司空圖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宋人嚴羽的興趣說;清人王士禎的神韻說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其它藝術形式象繪畫,舞蹈,音樂,戲曲等民族藝術形式中,老子及其后的莊子都以他們的理論產生影響。第二節 莊子的文藝觀莊子作為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對老子的思想有繼承,也有發展。莊子繼承了老子哲學思想中的相對主義;審美思想中的崇尚自然,反對人力;拋棄了老子思想中的機謀權變;變老子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為客觀唯心主義哲學。莊子的思想很復雜,具體到文藝領域,他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崇尚自然,反對人力;主張無為,反對刻意。這種思想對他的文藝觀產生重要影響。一 崇尚自然,反對人力的文藝觀莊子同老子一樣,強調"天道自然無為"(《知北游》),提出"絕學","棄智",認為人的知識與文化會破壞自然規律,妨礙人對道的體認。他甚至非常極端地說道:"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 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 工 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篋》)莊子這種極端的說法,是他的憤慨之言,其實他并不完全否定文藝。他所否定的是離開自然之道,人工痕跡濃厚的文藝,主張的是與道與自然合一的文藝,是具有天然趣味的文藝,是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文藝。在《齊物論》中,莊子把音樂分為三類:一是人籟,二是地籟,三是天籟。人籟是借助于絲竹管弦等人工樂器演奏出的音樂,是最低層次;地籟須借助地竅,受風的吹動而發出音響,它雖然不屬人為的樂曲,但由于還要借助于風,所以也難達到最高境界;只有天籟,是自鳴的樂曲,所以才是最高層次的音樂。這種音樂的代表就是《天道》篇所說的"天樂";《天運》篇所說的"咸池之樂"。從音樂上的"天籟",繪畫上的"解衣般礴",可以清楚地看到莊子所追求的是不要人力的合乎自然的東西,所謂"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齊物》)這種追求自然天籟的審美理想,對后世的詩歌創作和詩歌理論很有影響,文學批評史上向來就有重視"自然"的一派,象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蘇軾的《書黃子思集后》倡導的"如萬斛泉水,不擇地而出"以及其他理論家所提倡的反對刻意,重視主觀興發,一觸即悟的創作主張,都可以看出莊子思想的印記。二 虛靜與物化的創作論與追求自然的審美理想相一致,在創作上,莊子強調虛靜和物化的境界。他認為,作者要達到與自然合一的境界,在創作心態上首先必須保持虛靜的狀態,使心理調整到空靈,寧靜,無知無欲,與物合一。這樣就可以不假人力,直接地再現自然的原始狀態,葆有"全美"。莊子說虛靜大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理論上的說明,二是通過一些論說技藝的故事來加以說明。理論上的說明見于《天道》:"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人只有心理保持虛靜狀態,才能心明。那么何為虛靜呢?這段話話中只說了"萬物無足以鐃心者",也就是說不受外界萬物的干撓才為靜,《達生》篇所說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這里所說的靜的意思。那么虛是什么呢?就是空的意思。在《莊子》的表述中,是"心齋"。《人間世》說:"氣也者,虛而待物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那么虛靜二字合起來說就是心靈的空明寧靜,不受外物干撓。當然,道家對虛靜的描述顯得神乎其神,且不易把捉,尤其是靜字容易理解,虛字則不好把握。其實所謂虛的空無一物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并非說詩人的心如赤子一般(如明代李贄所說),而是說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東西去妨礙自己的創作。至于莊子所說的坐忘,心齋,物化等,也可視作謬悠之說,主要把握它的基本精神。三 "得意忘言"的批評論關于言和意的關系,先秦諸子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而道家認為語言是知識的障礙,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莊子所說更為具體,他在《天道》篇中說:"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他以為,意是不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所以世人重視語言并聯帶著重視書是不對的。他甚至認為圣人的書是糟粕。莊子所論當然源于他對儒家禮教的不滿,所以話說得極端。其實莊子也并不是完全否定的語言文字的作用,因為他本人的思想就是憑借文字傳播的。他所主張的是把語言文字當作是一種達到某種目的的工具,用過了就可以丟掉。得意忘言說在魏晉時期由于王弼等人的闡揚而成為玄學和一個重要內容。其后它又與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一起,構成一套對言,象,意的完整解說,對古代審美趣味中占主導地位的重含蓄,尚空靈,求簡潔等一以當十的表現手法起了推動作用。四 小結總之,老莊的道家文藝思想對后世文學批評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一,"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和"得意忘言"的理論影響到后世含蓄,尚簡的審美趣味,這也是中國古代占主流地位的審美理想;二,崇尚自然,反對人力的創作理論成為中國古代相當一部分作家所追求的境界;三,虛靜的理論對后世文藝心理學的形成有一定影響。道家的文藝思想由于更多地涉及到藝術的內部規律,所以它有不少思想潛移默化為中國古代傳統的審美好尚。它與儒家文藝思想一起,構成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兩大集團,相互遏制,又相互補充,對于組成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主干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