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立于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因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復雜的地質構造和舉世無雙的高度,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自1959年我國已先后對珠峰地區進行了3次較為系統的多學科綜合考察和多次的單項考察。然而,在近20年來全球增溫背景下,珠峰地區的環境變化仍是目前亟需研究的課題之一。所以今年開展的對珠峰高度的測量以及對珠峰地區大氣物理、大氣化學成分、冰川變化、生物多樣性、生態與環境變化及地質等方面的觀測研究,將是對以往歷次考察資料和成果的補充和升華,有助于認識該地區大氣環境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評估全球升溫對冰川變化的影響以及未來冰川變化的趨勢;研究全球變化條件下該地區30年來生態與環境變化過程以及生物多樣性特征;解釋生態與環境對氣候變化產生的響應;了解珠峰高度變化的過程,進而綜合評估珠峰地區對全球變化的響應?! 「鼮橹匾氖?,珠峰科考將以點帶面,全面提升對整個青藏高原的科學研究水平。青藏高原被稱為除北極、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面積達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近50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也極其獨特的一個地域單元。其隆升是印度和歐亞板塊在大約5000萬年前碰撞的結果,并且伴隨著地殼的增厚和縮短,平均厚度是正常地殼厚度的兩倍,最大厚度達80千米,縮短量在1500千米~2500千米。上述這些地質作用目前仍在進行,并且伴隨著頻繁的地震和巖漿活動。此外,青藏高原的隆起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變化造成很大的影響:改變了行星風系,引發了季風,大氣降水發生了重組,使得亞洲的中央地域變干,而東部地域變得溫暖濕潤,否則我國的華中地區應與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一樣干燥。從某種角度來看,整個亞洲的氣候、環境和生態與青藏高原的演化息息相關,因此,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研究具有極大的科學意義?!? 珠峰地區人類活動稀少,是全球研究環境本底的關鍵地區之一。珠峰地區環境本底不僅具有南北極同等重要的科學價值,而在環境本底垂直分異特點為南北極所沒有,是全球獨一無二的。鑒于環境本底值研究與人類及生物的生存息息相關,該領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975年珠峰綜合考察取得了大量的基礎研究數據,得出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表明珠峰地區土壤重金屬含量較低,不超過土壤中重金屬自然本底含量。雖然由于地帶性引起一定的差異,但土壤本身剖面變化卻顯示了本底狀況;人類活動促進了土壤的形成和發展,但未造成土壤重金屬的污染。對人發、青稞等生物的本底值測定表明:珠峰地區人發中的鉛、鎘、汞的含量均為正常狀態。1975年的考察,為研究珠峰地區的生態與環境變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參考和對比資料。30年來,珠峰地區土壤與生物環境背景值是否發生改變、改變程度與動因、趨勢如何等問題急待回答?! —毺氐淖匀粭l件造就了珠峰地區較為完整的垂直自然帶。在珠峰地區,地質、地貌等非地帶性因素的作用遠比地帶性因素要強烈得多。在這種特殊的過程與環境條件中,生物可能以基因的特殊變異和生理生態的某些性質的改變與之相適應,形成了適于各自然帶中的特殊生命特征與現象?! ⊙芯勘砻髦榉宓貐^的生物區系、植被類型等均表現出南、北翼的顯著差異,南北兩翼的生物區系分屬于不同的起源區。如在植物區系方面,幾乎南翼的全部科屬都能在云南至長江流域一帶找到,并有許多相同的種,在海拔較低的地方,更具有印度、馬來西亞植物區系的特征。北翼則顯示出與中亞植物區系成分的相似性。在動物區系方面,大體在南翼針葉林以下山地,其區系特征與長江以南地區基本一致,北翼則屬于全北區,區系成分也與中亞一帶相似。由于山區復雜的自然條件,兩大起源區在南、北兩翼交界地段有顯著的相互滲透現象。以往的考察與研究從宏觀上勾畫出該地區的植被與區系構成與特征,對生物多樣性本底研究奠定了基礎,但在生物多樣性變化研究及其變化原因等方面鮮有報道,尤其是珠峰北坡植被上限和典型自然帶的生態幅是多少、氣候變化如何影響該地區植被格局等仍然是未解之謎。 對1981~2001年植被指數(NDVI值)的變化趨勢分析表明:珠峰東坡、東南坡和西南坡的植被NDVI值呈明顯減少的趨勢,而珠峰北坡NDVI值也存在一定程度變化。這是否預示著南坡植被在一定程度上也在逐步惡化?由地表植被退化程度是否可以推論出珠峰地區環境狀況趨于惡化?該區域生態與環境變化特征與動因等有待此次考察研究后進一步證實。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測繪局,百科知識雜志社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