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輪胎數量和類型限制 a) 大獎賽期間,車手不允許使用超過四套干輪胎、四套濕輪胎以及三套極端天氣用輪胎。 如果大獎賽期間需要更換車手,那么新車手必須繼續使用分配給原車手的輪胎。 車手們可以在首日的自由練習賽中使用四套干輪胎中的兩套不同規格的輪胎。 每套輪胎應由兩只前輪胎和兩只后輪胎組成。 大獎賽第二日8:00前(北美兩站比賽為7:00)車手們要指定以后的自由練習賽、排位賽和正賽所用輪胎。如果首日兩輪自由練習都是濕滑路況,那么車手們可以推遲到12:00(北美兩站比賽為11:00)做出決定。 除非天氣原因需要使用濕輪胎或極端天氣用輪胎外,車手們必須用尚未使用的那一套干輪胎來完成兩輪排位賽及正賽。除因安全原因必須更換輪胎外,正賽中只有在爆胎和輪胎嚴重受損的情況下可以換輪胎,而且車隊不可以利用換輪胎時機給賽車加油。 b) 所有干輪胎的凹槽線必須嚴格以輪軸為中心呈圓周分布。 c) 新前輪胎(干式)的4個凹槽要滿足: -沿輪胎面中心對稱分布 -接觸表面至少有14mm寬,凹陷部分寬度可以逐步縮小,最低處可以降至10mm -最低表面至少有2。5mm深 -中心接觸面50mm(+/- 1。0mm)寬 前輪胎接觸面寬度不得超過270mm。 d) 新后輪胎(干式)的4個凹槽要滿足: -沿輪胎面中心對稱分布 -接觸表面至少有14mm寬,凹陷部分寬度可以逐步縮小,最低處可以降至10mm -最低表面至少有2。5mm深 -中心接觸面50mm(+/- 1。0mm)寬 c)和d)中所有數據的測量都是在輪胎已經安裝在輪子上并且充氣到1。4大氣壓下進行的。 e) 濕規格輪胎是專門設計用在濕滑賽道的。 用于前輪的新濕輪胎的接觸面積不得超過280平方厘米,用于后輪的新濕輪胎接觸面積則不得超過440平方厘米。前輪胎接觸面積的測量是任取一個200mm x 200mm的平面進行的,后輪胎列出面積的測量則是選取一個250mm x 250mm的平面,根據規定,平面上任何深度小于2。5mm的空面積都計入接觸面積。 每站比賽前,輪胎生產商都要提供每種類型用于比賽的濕輪胎的圖紙和技術細節。 f) 極端天氣用輪胎是專門設計用在濕滑賽道的。 用于前輪的極端天氣用輪胎的接觸面積不得超過240平方厘米,用于后輪的新濕輪胎接觸面積則不得超過375平方厘米。前輪胎接觸面積的測量是任取一個200mm x 200mm的平面進行的,后輪胎列出面積的測量則是選取一個250mm x 250mm的平面,根據規定,平面上任何深度小于5。0mm的空面積都計入接觸面積。 每站比賽前,輪胎生產商都要提供每種類型用于比賽的極端天氣用輪胎的圖紙和技術細節。 g) 首輪排位賽之前,只有在競賽總監宣布賽道濕滑的情況下車手們才能使用濕式或者極端天氣用輪胎。 h) 輪胎規格將由國際汽聯在前一個賽季9月1日之前確定,一旦國際汽聯公布輪胎規格,整個賽季期間沒有F1委員會的同意輪胎規格不得改變。
熱心網友
很有分量的,大概在3.5公斤。
熱心網友
因為賽車唯一與路面接觸的就是輪胎,所以輪胎的性能是左右一級方程式賽車性能的重要因素。去年,好時年輪胎和石橋輪胎兩家公司為一級方程式賽車提供輪胎,在賽季期間展開了激烈的輪胎開發大戰,而今年則由石橋輪胎公司一家單獨提供。各家車隊將在石橋公司提供的干地用和濕地用兩種輪胎標準中進行選擇。一些老資格的車迷知道以前曾用過沒有槽的光面輪胎。1998年開始,為了降低賽車的速度,國際汽聯決定一級方程式賽車中必須使用帶有朝槽的輪胎。今年又要求賽車的前輪必須使用有四根按旋轉方向開槽的輪胎。另外,規定中的提到輪胎的大小。輪胎的最大直徑為13英寸。重量約為3公斤
熱心網友
每種論壇重量是不同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機械輪胎是米其林研發的59/80R63 XDR的部分切片,該輪胎實物高3.9米, 重達5噸以上
熱心網友
干地輪胎,是在干燥氣候狀態下使用的一級方程式賽車專用輪胎,直徑660毫米,寬度為350毫米。輪胎的表面有四個縱向的凹槽,這符合比賽規則的要求。這些凹槽在輪胎表面中心線兩側以50毫米的間隔對稱排列,深度至少為2。5毫米。這種旱天用的輪胎并不是對一般路面上使用的輪胎的改造,它傳遞的是一種截然不同的理念。在一級方程式賽車中引進這種輪胎,為的是減少賽車輪胎與地面接觸點的面積,即輪胎與地面直接接觸產生抓地力的面積。這樣就能降低賽車的拐彎速度……為了實現這一看似簡單的目的,總會讓那么一些輪胎制造商的設計部門焦愁得徹夜難眠。 雨用輪胎除了滿足上述的成分和結構方面的要求,還必須注意另一事項:這種輪胎還必須能夠驅散輪胎接觸點和賽道之間的水層。如果水太多,輪胎就會因為完全失去抓地力,而變的打滑。國際汽車大獎賽規則允許每次使用三種不同的雨天用輪胎。通常,其中一個是中性輪胎(詳見下文),而另外兩個則是當賽道完全被浸濕時使用的雨天用輪胎。只有當比賽主管正式宣布賽道是"濕"的狀態時,才能使用這兩種輪胎。在每次比賽之前,制造商必須向運動主管單位FIA提供欲使用的每款輪胎的詳盡制圖。利用計算機模擬,確保雨天凹槽達到最佳尺寸。由于有了這一技術,賽車能夠在一秒鐘之內散去數十升的水。由于潮濕的賽道表面溫度較低,所以這種輪胎必須能夠在比旱天用輪胎的工作溫度低得多的情況下工作。為了增加清除地面雨水的功能,雨天用輪胎的直徑應比旱天用輪胎略寬。分配方案:每次周末賽,每位選手限28個輪胎充氣壓力:1。1巴左右使用壽命:若條件允許,可滿足整個比賽。工作溫度:30攝氏度至50攝氏度 中性輪胎是指:在細雨綿綿的天氣里,當賽道略微光滑,但尚達不到使用全濕輪胎的要求時,賽車所使用的輪胎。盡管這種輪胎應該擁有很強的適應性,但它的使命非常明確。在正在變干的賽道上,它必須能夠驅散雨水。而當潮濕散去之后,它還應能夠保持急速和持久耐用。為此,這種輪胎的凹槽應非常淺。分配方案:參見雨天輪胎。充氣壓力:1。1巴左右使用壽命:根據具體天氣情況,變化懸殊。工作溫度:40攝氏度(潮濕賽道)至100攝氏度的干燥氣候胎。 凹槽輪胎的性能取決于輪胎的大小、材料、結構、賽道情況和賽車底盤等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人們可以在賽季的17場比賽中深切的感覺到這一點。米其林的工程師的工作就是使這些因素之間達成平衡。其實賽場上沒有太多的策略選擇余地,選手們在自由練習時,其實是在進行選擇,在權衡了眾多因素后,在正式比賽之前,他們必須從中選擇一種方案,以后就不得改變主意。根據賽事規則,旱天用輪胎的尺寸有一上限,雖然輪胎越寬,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就會越大,但是,在時速高達300公里(185英里/小時)的環境下,增加幾毫米的接觸面積就會增大阻力,會滯緩幾十分之一秒的速度。因此,米其林的工程師們不會機械地選擇最大的輪胎寬度。這也許也能算是米其林成功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