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為什么那么有名?她說了什么,做了什么?作者寫這個人物想表達什么意思

熱心網友

祥林嫂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是一個勤懇而又善良的普通勞動婦女,是一個屬于貧雇農階層的人物,是封建制度和舊禮教的犧牲者。她的一生受盡了壓迫和侮辱,在精神方面所受的毒害尤其厲害,但她并不甘于屈服,在忍受不了婆婆略待的時候,她就逃出來做工;在出去淘米被拖進船里去的時候,她仍盡力地掙扎;在被搶到賀家去的時候,一路上盡是嚎、罵,兩個男人加上一個小叔子擒住她還是拜不成天地,一松手就一頭撞在香案上,撞了一個大窟窿,留下了一個以后被人認為是恥辱的傷疤,以后給反關在新房里還是不住口地罵,甚至在臨死前,她仍然執著于生之留戀,探問靈魂和地獄的有無,死掉的一家人是否能夠見面。。。。這樣的性格是多么倔強!但這個倔強的女人,在那樣黑暗的環境里終于為殺人不見血的封建制度所毀滅。由于作者能深入地發掘人物的靈魂,抓住人物的心理特征,因而祥林嫂這個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極明顯的個性的。然而同時她又有極其鮮明的階級性格,真正能代表農村貧雇農勞動婦女的共性,不過她的階級性格是寓于她的個性之中,不是用外部硬生生地貼標記的方法硬加上去。對于這樣的人物,魯迅先生自然是以滿腔的同情來寫的,但他卻很深刻地指出了她的反抗是盲目的,孤獨的,只是徒然的掙扎,得不到真正的出路。當然,魯迅在這里決沒有把責任推在祥林嫂身上,而是通過祥林嫂的悲劇來揭露和控訴封建統治階級奴役勞動人民和愚弄勞動人民的罪惡。

熱心網友

祥林嫂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典型的封建婦女形象,主要寫了他的善良、勤勞、封建,逆來順受的受壓迫者的性格,從而反映了當時社會低層人們的的生活。

熱心網友

作為革命民主主義的啟蒙思想家和偉大的反封建戰士,魯迅在他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祝福》中,給我們揭開了農村婦女創傷累累而又麻木愚鈍的心靈世界,向讀者描繪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與殘害的悲劇典型。祥林嫂,已成為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的代表,她勤勞、質樸,對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但卻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會所拒絕。如同魯迅所說,是想做奴隸而不得。 《祝福》發表幾十年來,一代一代的讀者為祥林嫂感動,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劣根性深惡痛絕。自從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以來,《祝福》就一直成為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范本。多少專家、學者對《祝福》進行了深入、獨到的分析、鑒賞,對祥林嫂這一形象進行了剖析、解讀。 人們抓住了環境描寫進行分析,如自然環境的描寫:遠處的爆竹聲連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鎮。這些關于祝福的描寫,一方面與祥林嫂悲慘的命運形成鮮明的對比,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社會根源。還有社會環境的描寫:婆婆可以強行把祥林嫂抓回來嫁(與其說嫁,不如說賣)到山里,魯四老爺也“然而”認同,魯四嬸和魯四老爺認為她再婚不凈,柳媽講陰司地府,人們逗她“阿毛”的故事。這樣的環境決定了祥林嫂這樣的命運。 人們還注意了小說的人物描寫,魯四老爺、魯四嬸、衛老婆子、柳媽、“我”以及祥林嫂,都有精彩的語言描寫、肖像描寫。無論是一般讀者,還是專家、學者,對其他人物的關注甚至多于對祥林嫂的關注,而對祥林嫂描寫的分析,肖像分析多于語言分析,外貌分析多于內心分析。當我們看著她那沒有先前那樣精神的眼睛,那眼珠間或一輪的眼睛時,我們看到的頂多是祥林嫂精神的痛苦、內心深處的悲哀。我們也許和小說中的“我”一樣,感覺面前站著的只是個木刻,只是像我們平時習見的乞丐一樣,我們也知道她的痛苦,但我們知道的只是表面的,我們并不了解她真正的內心世界。 我覺得人們的分析還沒有真正走近祥林嫂,沒有真正走進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小說中不大引人注意的一處語言描寫卻恰恰能引領我們走近祥林嫂,走進祥林嫂的精神世界。 “┅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藍,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枝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我就站住,預備她來討錢。 ‘你回來了?她先這樣問。’” 當我們讀到這兒的時候,我們應當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我們不知有多少回被人這樣問過。向我們打招呼問話的人與我們是那樣的親近,我們與他們是那樣的平等,我們與他們的內心世界是那樣的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么一句平常、普通的問話,包含的卻是人與人之間最不平常的平等的心靈的溝通。人們是渴望平等,渴望溝通的,但又往往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渴望,很難想象當你面對你所在的城鎮或鄉村的乞丐(或者人們認為不正常的人)時,你能從容應對他們的招呼、問候,因為你從來就沒有把他們當作與你一樣的平等的人來看待,正像《祝福》中的“我”面對乞丐似的祥林嫂時,只是預備她來討錢。 生活中,我們很少遇見這樣的乞丐(或者人們認為不正常的人)向我們打招呼、問候。社會大眾群體已經忽略了這些人的存在,這些弱勢群體也不再乞求大眾的平等對待,不再乞求溝通,我們與他們的心靈距離越來越遠。但祥林嫂不是這樣的,她面對“我”這個識字、出門、見識多的人,還是渴望理解溝通。她認為“我”與魯鎮的其他人不一樣,她知道魯鎮的其他人看不起她,不會再與她說真話了,她相信“我”,所以她在木刻似的雕像背后晾出了她那有血有肉的靈魂。“我”應該感到慚愧,為“我”預備她來討錢慚愧。我們讀到這兒應該感到震驚、欣慰,為祥林嫂的不屈的靈魂震驚,為祥林嫂渴望平等,渴望溝通的正常心態欣慰。 “你回來了”一句,是魯迅先生描寫祥林嫂的靈魂所在,這一句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正常的,清晰鮮活的祥林嫂。正是這一句,引領我們走近祥林嫂,引領我們走進祥林嫂的內心世界。 當然,也正是祥林嫂的真實、正常、清晰、鮮活的形象,更增添了祥林嫂的悲劇意義。 。

熱心網友

舊社會的腐朽,那時人們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