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出自那朝那位詩人的什么詩里?全詩是什么?謝謝!!!!!

熱心網友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內人。幼孤,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除左拾遺,歷監察御史。坐事貶江陵士曹參軍,徙通州司馬。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其集與居易同名長慶。這兩句詩出自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后兩句為“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全詩的意思是:經歷過大海的廣闊無邊,不會再被別的水所吸引,經歷過巫山的云雨纏綿,別處的景致就不能稱之為云雨了……花叢信步,我全無心思看那百花爭艷,一半是因為篤佛修道,一半是因為忘不了你……傳說此詩是為悼念亡妻韋叢所作。詩人運用“索物以托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摯誠的情感,贊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亡妻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元稹的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盡懷念悼亡之情,“滄海”、“巫云”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后面兩句的“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篇張弛自如、變化有秩,形成了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尤其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二句,歷來為人們所傳誦,不但是元稹詩作中的顛峰佳句,縱觀唐詩宋詞,詠情之作可望其項背者也少之又少。文學即人學,文學作品除了給人以美感,更要引起人們理性上的思考,從這個角度,拋開元詩悼情的初衷,從哲學層面,它也會給我們一定的價值取向:首先,“曾經滄海難為水”告訴我們一個“經滄海”、“難為水”的道理,需要指出,這并非是元稹首創,早在戰國時期,大思想家孟子便有“觀于海者難為水”的觀點,元稹只是化用其文,不過更通順,也更通俗。與此類似的觀點還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可見我們的文化中有這樣的觀點,經歷了大的場面,眼界就得以開闊,便不會把平常的一些事物放在心上。由此我們是否可以得到如下的啟示:我們現實生活中經歷著的一件件小事,可以喻之為“水”,我們的目標、理想,則是憧憬中的“滄海”——生活里,多數人所希望的,是達成目標,實現理想,但現實中實際做的,卻往往是被各種“水”一樣的小事所羈絆?如果這樣,當我們為此苦惱,或者抱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換一種方式,換一種心態地存在?——如果你不愿意被生活改變,那就搶先改變生活。其次,是關于“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反面意見,即“經歷了滄海就真的難為水了嗎?”,這與“寧為雞頭,莫為鳳尾”或者“寧為鳳尾,莫為雞頭”的辨思有些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