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今年51歲,患頸椎增生有20多年了吧,10年前,吃頸復康沖劑吃了很久,不過現在又經常疼了,我平時上網時間長了,脖子也疼的要命,很難受,我媽媽平時作反什么的,我經常看見她仰一下脖子,我知道她有多難受,我該怎么幫我媽媽?我估計她的增生有點嚴重吧,都20多年了肯定輕不了,誰告訴我,平時該怎么休息?治療?吃什么藥?

熱心網友

先上醫院檢查吧,真正嚴重的可能要做手術。至于你,可以考慮買個頸椎治療儀,平時用電腦的時候也注意點。BTW,頸椎治療儀對已經患頸椎增生的人是沒有用的。

熱心網友

如果只是單純的退變,沒有脊髓受壓的情況,建議接受推拿治療,效果非常好(當然,骨刺是不可能推掉的,只是癥狀減輕),不過,必須是接受正規醫院的推拿治療。

熱心網友

回復 患者的癥狀是由骨刺壓迫神經所致,目前西醫治療頸椎病只能做手術,沒別的辦法,并且手術一年后還會復發 。考慮到患者的年齡偏大,最好是選擇中醫治療。 中藥局部泥療治療頸椎骨質增生,療效顯著 ,這種方法可以使增生的骨細胞在3-5天快速凋亡,骨刺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也隨之消失,標本兼治。從而達到根治頸椎病的目的。你不妨咨詢一下。

熱心網友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教授 高家駿對于各型頸椎病,甚至對有些需行手術治療的重癥患者,我們多采用中藥內外合治療法,并酌情輔以運動療法,幾乎均可避免手術而獲良好療效。運動療法的種類很多,現介紹療效確切,簡便易行的三套頸肩操。  第一套:頸椎操: 預備動作:取坐位,全身放松,頸伸直,雙手自然交叉置于腿上。第一節:①頭正位。②頭低下至最大限度。③抬頭回到正位...

熱心網友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教授 高家駿對于各型頸椎病,甚至對有些需行手術治療的重癥患者,我們多采用中藥內外合治療法,并酌情輔以運動療法,幾乎均可避免手術而獲良好療效。運動療法的種類很多,現介紹療效確切,簡便易行的三套頸肩操。  第一套:頸椎操: 預備動作:取坐位,全身放松,頸伸直,雙手自然交叉置于腿上。第一節:①頭正位。②頭低下至最大限度。③抬頭回到正位。4頭仰至最大限度。⑤恢復頭正位。第二節:①頭向左轉至最大限度。②頭回到正位。③頭向右轉至最大限度。4頭恢復正位。第三節:①頭正位。②頭向左轉,下頜盡量夠左肩。③頭回到正位。4頭向右轉,下頜盡量夠右肩。⑤頭恢復正位。  第二套:縮頸揉肩操: 預備動作:可坐位或站立,全身放松,雙臂自然下垂,雙手半握拳。①聳肩縮頸,雙肩向前順時針揉動。②頸肩收回到中立位。③聳肩縮頸,雙肩向后逆時針揉動。4頸肩恢復到中立位。  第三套:頸椎“米”字操:即以頭為筆頭,用頸作筆桿,按下述順序反復書寫“米”字,每次書寫5~10個“米”字。  準備動作同第一套。整套操連續做,不分節。具體書寫方法為:  ①先寫一橫,頭盡量由左到右劃一橫線。②頭回到正位。③再寫一豎,頭盡量向前上方拉伸,自上而下劃一豎線。4頭回到正位。⑤頭頸盡量向左上方拉伸成45度角,而后斜行劃線拉伸至右下45度。⑥頭回正位。⑦同法書寫米字右上點。⑧頭回正位。⑨頭頸盡量向右前上方拉伸,向左下方劃一撇。⑩頭頸回到正中位。11頭盡量向左前上方拉伸,向右下方劃一捺;12恢復頭頸正位。以上為一個“米”字。  這三套操,可活動頸椎關節和肩關節,保持關節的靈活度,鍛煉頸部肌群的伸縮功能,增強頸肌肌力,維系頸部軟組織的自然彈性,避免或松解粘連,糾正頸椎小關節的錯位,恢復或改善頸椎的生理力線平衡,增進頸椎的穩定性。有助于治療或預防頸椎病和頸性肩周炎。患者可酌情任選其中一套,或按順序三套一氣呵成。但“米”字操動作較大,病情較重者,應循序漸進,逐步加大運動量,即可先做頭兩節,后做“米”字操。動作宜柔和,切忌用力過猛。這三節操,一般每天做1~2次,見縫插針,靈活安排運動時間,其運動量因人而異。一般以操后感覺頭、頸、肩輕快,舒適為度。持之以恒,必收良效。頸椎病治療有講究多年來一直從事文案工作的劉女士,從年初開始,總是感覺手臂發麻,開始時沒在意,以為是工作太累了,休息調整了一段時間,仍不見好,反而有所加重,后經醫院檢查,劉女士患了神經根型頸椎病。這種病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不僅影響生活質量,而且會引起其他一些病癥。  解放軍304醫院全軍骨科研究所副主任醫師彭寶滏博士指出,從事辦公室工作的人,對頸椎不適都深有體會,但是很少引起人們重視,往往都是實在受不了了才去就醫。其實,頸椎病如果能夠做到早期預防和及時治療,很可能就不會發生,或者沒有癥狀。  頸椎病主要是由于椎間盤退變引起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長期伏案工作,或身體姿勢相對單一(如操作電腦、司機等),頸椎長期處于一種相對固定的狀態,得不到很好的放松和休息,久而久之引起頸椎不適;二是受外傷后頸椎變形造成頸部不適。  常見的頸椎病主要有四種類型: 軸向痛型臨床主要表現為:脖子疼痛,肩背疼痛。常用消炎止痛類藥物治療,如扶他林、莫比可等;也可用活血化瘀類藥物,如龍血竭膠囊、復方丹參、頸復康等;還可外敷一些通絡去痛類的膏藥。  神經根型除了出現脖子疼痛、肩背疼痛等表現外,從頸部開始,疼痛呈放射狀向外擴散至手臂,并且伴有麻木感。常用藥物除消炎止痛和活血化瘀類藥物外,還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營養神經的藥物,如泛敏補膠囊、神經妥樂平等。  脊髓型主要是由于椎間盤突出、骨刺及外傷,使脊髓受到壓迫引起,臨床表現為雙下肢走路無力,有踩棉花的感覺。這類患者病情十分兇險,一旦確診,應立即進行手術,以免出現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  椎動脈型這種患者病因比較復雜,大部分是患者自己感覺到頭暈、耳鳴、眼花、心慌、氣短,但卻檢查不到病變所在,核磁共振或血管造影圖像一側動脈有狹窄。治療時主要考慮解決動脈狹窄的問題。  除脊髓型頸椎病外,其他類型的患者通過保守治療(理療、頸椎制動、藥物)一段時間后,癥狀均可得到緩解。如果保守治療無效或效果不佳,且病情呈進行性加重,建議做進一步的檢查,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骨質增生:藥療乎?手術乎?解放軍85醫院骨科教授 張連生《家庭醫藥》2003年8月號 骨質增生,可以是人體在成年期就開始發生的老年性組織退化變性,由于骨和關節周圍的軟骨退化、韌帶軟組織彈性降低引起的應力平衡失調,而為了取得新的平衡,骨的代償、再生和修復以重建正常功能就表現為骨質增生,這是一種生理性變化。 是否都要用藥 隨著年齡增長,各種組織磨損使骨質增生會日趨明顯,但在一部分人身上可以沒有癥狀。筆者曾遇到過這樣一個病例:有一位七旬老婦因呼吸疾患攝胸片時,發現其頸椎、胸椎前緣處呈現骨贅形如鳥咀,但未有任何相關癥狀。所以在體檢時,如果發現有骨質增生但無疼痛等癥狀,那就不算病,根本不需要治療。 骨質增生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病理狀態。由于韌帶軟骨退化,致骨質增生會造成關節不穩,可刺激和壓迫神經,致血管損傷關節滑膜水腫、滲出。當軟骨剝脫后,骨的粗糙面露出可產生疼痛、關節不穩和僵硬等臨床癥狀。這種情況必須治療以解除或減輕痛苦、改變病理進程。 手術還是藥療 骨質增生癥主要的臨床表現是疼痛,嚴重時會出現關節活動僵硬,甚至行走困難、跛行。骨質增生的好發部位以頸椎和腰椎居首位,其次是膝關節,第三位為髖關節。雖然各個部位的骨質增生影響不一樣,但絕大部分病人還是以藥物治療為首選。藥物治療可以緩解癥狀,解除水腫和炎癥反應,使受壓的神經、血管水腫的滑膜有可能恢復。手術適應癥 有較少一部分患者需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應當嚴格選擇,當發生以下4種情況時可考慮手術治療:①當頸、腰椎部的骨質增生壓迫了脊髓、椎動脈引起走路不穩且相應肢體肌肉乏力時;②壓迫神經根較重,使手指麻木、肌肉萎縮、控物困難等癥狀顯著時;③當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時;④對膝、髖關節骨質增生且骨關節炎明顯伴關節不穩時,或關節間隙過度狹窄致疼痛嚴重影響行走時。常用藥物藥物治療雖不能根本改變病理過程,但可以減輕疼痛,控制炎癥反應,改善關節功能。常用藥物有以下幾個方面:(一)鎮痛抗炎藥①布洛芬(又名異丁苯丙酸)。有抗炎、解熱、鎮痛、抗風濕作用,作用較強,胃腸道反應較少。用法:每次0.2~0.4克,每日3次,飯后服。②芬必得(即布洛芬緩釋膠囊)。布洛芬藥效短,每日要服用多次,而夜間時間較長,疼痛仍可出現。芬必得服一粒(300毫克)藥效可維持12小時,可防止晨僵和疼痛的再現,服用方便,對胃的刺激較輕。③炎痛喜康。每日清晨服藥一次(20毫克)可維持血藥濃度24小時以上。④扶他林。一天僅服一次(75毫克),療效可持續24小時,鎮痛抗炎效果好,在關節內有一定濃度,故對四肢關節更為合適。抗炎鎮痛的藥物尚多,這類藥物大都對胃腸道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長期應用對肝腎也有損害。有些藥物與心臟病用藥、降糖藥物等同時應用時會有相互作用,可以在疼痛明顯時應用一段時間,緩解后應停用。不要長期使用一種藥物,最好與中草藥更換應用。(二)中草藥類 骨質增生癥屬于中醫痹癥,故應多用活血化淤及祛風濕藥,并可加用一些扶正補虛的藥物。臨床以中成藥最為方便,如壯骨關節丸、骨刺寧膠囊、野木瓜片、骨刺片、活絡凡等。此類藥物鎮痛作用稍弱,但對輕度或中度疼痛者效果較好,可較長時間應用而不良作用較小。(三)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物 老年婦女多有骨質疏松,一些治療骨質疏松的中成藥,如仙靈骨葆、骨松寶等有抗炎鎮痛作用,對骨質增生有一定療效。而骨質增生的發生與骨質疏松有一定聯系,故治療骨質疏松之藥物如阿法迪三、益鈣寧等在改善骨質疏松的同時,延緩了骨質增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