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人民幣匯率改革需要注意的幾點第一,有管理的浮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匯率制度有一個分類,其中包括:1。無單獨法定貨幣的匯率。2。傳統的盯住,包括盯住一籃子貨幣、盯住單一貨幣,水平區間盯住、爬行盯住等。3。有管理浮動和獨立浮動,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都實行有管理浮動的匯率機制。匯率制度改革直接采用有管理的浮動而不選擇盯住一籃子貨幣,這對我國匯率制度進一步改革和匯率制度與其他制度的有效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有管理的浮動在世界上是最市場化的浮動。第二,參考一籃子貨幣,絕不是盯住一籃子。不管盯什么貨幣,都免不了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在匯率改革過程中,由于實行浮動匯率并且只是參考一籃子貨幣,使得我們獲得了主動性。現在許多人都在猜測人民銀行的下一步舉動,并不像以前那樣可以直接攻擊人民銀行。金融市場上的一些決策往往都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既然博弈論能主宰這個市場,我們也一定要取得主導地位,所以參考一籃子貨幣,加上浮動,是我們最好的選擇。第三,一籃子貨幣的構成。這需要考慮到商品、服務,外債來源以及外商投資等轉移,總之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關于對一籃子貨幣構成的推測,花旗銀行認為,65%的比重是以美元計價。佳華公司認為,非美元貨幣兌人民幣交易價浮動的比重應占到70%。摩根大通認為,一籃子貨幣中應該包括美元、日元、歐元、澳元、英鎊和加元等。花旗集團的外匯策略分析師認為,美元、歐元和日元的比率大約各17%—18%,另外,會加入11。7%的港幣、9。3%的韓元以及8。1%的新臺幣。第四,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改革的漸進性,不是指匯率水平調整的漸進性,而是指機制改革的漸進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初始就做了一次調整,但這絕不意味著以后還要繼續調整。2%的匯率調整是根據合理均衡水平測算出來的,也是反復磋商過的,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最小。第五,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匯率管理的最終方向是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保持其穩定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現在我國的市場參與者長期生活在一個由國家承擔外匯風險的大環境中,要想從這個環境中轉移出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匯率一旦有大的波動,資產負債和收入支出就會發生變化,這對企業如何記賬、如何課稅、如何向股東交代等,都帶來很多難題。另外,一些外貿企業,長期以來養成了“跟著國家走”的習慣,在自己心中總存在著這樣的想法:如果國家進行調整,那一定會給予相應的補貼。在這樣的保護環境中,進行著自己的進出口戰略。現在,這種保護措施沒有了,需要各個企業自己進行調整,進行相應的有計劃的管理和經營,但他們還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再者,貨幣當局自身也需要調整。人民銀行上海設立第二總部,其主要目的就是貼近市場、了解市場,以確定更完善的匯率制度。二、人民幣匯率改革中風險該如何防范我們首先要回頭來好好體會一下溫總理6月26日在天津亞歐會議上的講話。溫總理在講話中,非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民幣匯率在整個中國政策體系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溫總理講話的第一部分特別強調內政。匯率如何改,什么時候改,向什么方向改,完全取決于中國經濟的需要,而不會取決于任何國家的壓力。他在第二部分中重申了改革的條件:要有一個好的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宏觀經濟要穩定。總體上他說出了整體經濟改革的條件。這也正是匯率改革的本質。匯率就是涉及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涉及到所有的層面。對于我國來說,匯率改革之后的風險會出在哪里呢?多數人都覺得主要是在貨幣的錯配上。一個經濟行為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銀行、家庭,在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時由于其貨物、勞務和資本的流動,使用不同的貨幣來計價,因而在貨幣匯率變化時,其資產、負債、收入、支出都會受到影響。貨幣錯配有內因和外因。外因,就是以美元和歐元為“關鍵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事實上是將美、歐之外所有其他國家的貨幣都“邊緣化”了。由于國內貨幣無法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使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資產、負債、收入、支出便呈現出多種貨幣并存的局面,貨幣錯配由此成為常態。內因,就是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這樣就造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內過剩的儲蓄需要到外部投資,外部投資也就是外部定價。另一種是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借不到錢,就不得不到外邊去借錢,這也是外部定價。銀行尤其需要提高管理匯率風險水平。從國內5家上市銀行的數據可以看出,在資產負債中,5家上市銀行資產凈頭寸占總資產比重約0。42%,人民幣升值2%將使這些銀行今年凈利潤下降1。07%,每股收益下降0。4分。升值后,外幣資本金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按人民幣口徑計價的總額已經顯現出來。招商銀行在匯率改革之前,把其所有的外幣資產都換成了港幣,這一點做得很好。所以,商業銀行必須盡快提高匯率風險管理水平。此次匯率制度改革后,將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匯率的波動將日益頻繁,波動幅度將進一步加大,這對缺乏匯率風險管理經驗的國內商業銀行來說,管理難度不言而喻。通過前面的表述,大家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所有的經濟主體,包括個人、政府,都受到了影響。匯率制度改革過程中有一大堆的風險都暴露出來了,這就需要貨幣當局盡快提供避免風險的手段、工具和途徑。第一,擴大即期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把進入門檻降下來,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都可以進入這個市場。金融機構不是外匯資源的最終使用者,最終使用者和最終持有者都是企業,最終影響到的都是企業,所以應該讓非金融機構進入這個市場。即期外匯交易市場主體的擴大,主要意義就在這里。第二,增加外匯市場的詢價交易方式。中央銀行規定“銀行間外匯市場參與主體可在原有集中授信、集中競爭交易方式的基礎上,自主選擇雙邊授信、雙邊清算的詢價交易方式”。以前中國外匯交易市場之所以先進,是先進在集中競價,而問題是大量的交易,特別是金融產品和利率產品的交易,需要的是詢價和做市商制度。第三,開辦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遠期交易和期貨比較接近。首先,從合約的特點來說,遠期外匯交易是一事一議,而外匯期貨交易是標準化。其次,遠期外匯市場是在無形市場上,而外匯期貨交易是在有組織的期貨市場中進行,參與交易的都是會員,而且價格是競爭的。另外,遠期交易保證金可有可無,而期貨交易需要有保證金;遠期外匯交易的交易對手很明確,期貨交易不清楚;遠期交易是到期后全額交付,而期貨交易很少有全額交付的。因為產品不同,期貨和遠期交易占的份額不太一樣,在我國外匯市場中,衍生品遠期交易占的比重比較大,而期貨交易占的比重很小。所以外匯體制的改革對我國期貨市場直接的好處不會特別大。第四,擴大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的機構。遠期結售匯是指外匯指定銀行與境內機構簽訂遠期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匯率和日期,到期時按照合同約定辦理結匯或售匯業務。第五,增加人民幣、外幣的掉期交易。人民幣和外幣掉期業務中,境內機構與銀行有一前一后不同日期、兩次方向相反的本外幣交易。在前一次交易中,境內機構用外匯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換入人民幣,在后一次交易中,該機構再用人民幣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換外匯。上述交易也可以相反辦理。這里留下了進一步改革的空間,就是要利率市場化。這次推出貨幣掉期,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問題又進一步推動了。。

熱心網友

人民幣匯率改革需要注意的幾點第一,有管理的浮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匯率制度有一個分類,其中包括:1。無單獨法定貨幣的匯率。2。傳統的盯住,包括盯住一籃子貨幣、盯住單一貨幣,水平區間盯住、爬行盯住等。3。有管理浮動和獨立浮動,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都實行有管理浮動的匯率機制。匯率制度改革直接采用有管理的浮動而不選擇盯住一籃子貨幣,這對我國匯率制度進一步改革和匯率制度與其他制度的有效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有管理的浮動在世界上是最市場化的浮動。第二,參考一籃子貨幣,絕不是盯住一籃子。不管盯什么貨幣,都免不了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在匯率改革過程中,由于實行浮動匯率并且只是參考一籃子貨幣,使得我們獲得了主動性。現在許多人都在猜測人民銀行的下一步舉動,并不像以前那樣可以直接攻擊人民銀行。金融市場上的一些決策往往都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既然博弈論能主宰這個市場,我們也一定要取得主導地位,所以參考一籃子貨幣,加上浮動,是我們最好的選擇。第三,一籃子貨幣的構成。這需要考慮到商品、服務,外債來源以及外商投資等轉移,總之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關于對一籃子貨幣構成的推測,花旗銀行認為,65%的比重是以美元計價。佳華公司認為,非美元貨幣兌人民幣交易價浮動的比重應占到70%。摩根大通認為,一籃子貨幣中應該包括美元、日元、歐元、澳元、英鎊和加元等。花旗集團的外匯策略分析師認為,美元、歐元和日元的比率大約各17%—18%,另外,會加入11。7%的港幣、9。3%的韓元以及8。1%的新臺幣。第四,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改革的漸進性,不是指匯率水平調整的漸進性,而是指機制改革的漸進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初始就做了一次調整,但這絕不意味著以后還要繼續調整。2%的匯率調整是根據合理均衡水平測算出來的,也是反復磋商過的,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最小。第五,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匯率管理的最終方向是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保持其穩定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現在我國的市場參與者長期生活在一個由國家承擔外匯風險的大環境中,要想從這個環境中轉移出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匯率一旦有大的波動,資產負債和收入支出就會發生變化,這對企業如何記賬、如何課稅、如何向股東交代等,都帶來很多難題。另外,一些外貿企業,長期以來養成了“跟著國家走”的習慣,在自己心中總存在著這樣的想法:如果國家進行調整,那一定會給予相應的補貼。在這樣的保護環境中,進行著自己的進出口戰略。現在,這種保護措施沒有了,需要各個企業自己進行調整,進行相應的有計劃的管理和經營,但他們還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再者,貨幣當局自身也需要調整。人民銀行上海設立第二總部,其主要目的就是貼近市場、了解市場,以確定更完善的匯率制度。二、人民幣匯率改革中風險該如何防范我們首先要回頭來好好體會一下溫總理6月26日在天津亞歐會議上的講話。溫總理在講話中,非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民幣匯率在整個中國政策體系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溫總理講話的第一部分特別強調內政。匯率如何改,什么時候改,向什么方向改,完全取決于中國經濟的需要,而不會取決于任何國家的壓力。他在第二部分中重申了改革的條件:要有一個好的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宏觀經濟要穩定。總體上他說出了整體經濟改革的條件。這也正是匯率改革的本質。匯率就是涉及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涉及到所有的層面。對于我國來說,匯率改革之后的風險會出在哪里呢?多數人都覺得主要是在貨幣的錯配上。一個經濟行為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銀行、家庭,在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時由于其貨物、勞務和資本的流動,使用不同的貨幣來計價,因而在貨幣匯率變化時,其資產、負債、收入、支出都會受到影響。貨幣錯配有內因和外因。外因,就是以美元和歐元為“關鍵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事實上是將美、歐之外所有其他國家的貨幣都“邊緣化”了。由于國內貨幣無法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使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資產、負債、收入、支出便呈現出多種貨幣并存的局面,貨幣錯配由此成為常態。內因,就是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這樣就造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內過剩的儲蓄需要到外部投資,外部投資也就是外部定價。另一種是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借不到錢,就不得不到外邊去借錢,這也是外部定價。銀行尤其需要提高管理匯率風險水平。從國內5家上市銀行的數據可以看出,在資產負債中,5家上市銀行資產凈頭寸占總資產比重約0。42%,人民幣升值2%將使這些銀行今年凈利潤下降1。07%,每股收益下降0。4分。升值后,外幣資本金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按人民幣口徑計價的總額已經顯現出來。招商銀行在匯率改革之前,把其所有的外幣資產都換成了港幣,這一點做得很好。所以,商業銀行必須盡快提高匯率風險管理水平。此次匯率制度改革后,將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匯率的波動將日益頻繁,波動幅度將進一步加大,這對缺乏匯率風險管理經驗的國內商業銀行來說,管理難度不言而喻。通過前面的表述,大家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所有的經濟主體,包括個人、政府,都受到了影響。匯率制度改革過程中有一大堆的風險都暴露出來了,這就需要貨幣當局盡快提供避免風險的手段、工具和途徑。第一,擴大即期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把進入門檻降下來,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都可以進入這個市場。金融機構不是外匯資源的最終使用者,最終使用者和最終持有者都是企業,最終影響到的都是企業,所以應該讓非金融機構進入這個市場。即期外匯交易市場主體的擴大,主要意義就在這里。第二,增加外匯市場的詢價交易方式。中央銀行規定“銀行間外匯市場參與主體可在原有集中授信、集中競爭交易方式的基礎上,自主選擇雙邊授信、雙邊清算的詢價交易方式”。以前中國外匯交易市場之所以先進,是先進在集中競價,而問題是大量的交易,特別是金融產品和利率產品的交易,需要的是詢價和做市商制度。第三,開辦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遠期交易和期貨比較接近。首先,從合約的特點來說,遠期外匯交易是一事一議,而外匯期貨交易是標準化。其次,遠期外匯市場是在無形市場上,而外匯期貨交易是在有組織的期貨市場中進行,參與交易的都是會員,而且價格是競爭的。另外,遠期交易保證金可有可無,而期貨交易需要有保證金;遠期外匯交易的交易對手很明確,期貨交易不清楚;遠期交易是到期后全額交付,而期貨交易很少有全額交付的。因為產品不同,期貨和遠期交易占的份額不太一樣,在我國外匯市場中,衍生品遠期交易占的比重比較大,而期貨交易占的比重很小。所以外匯體制的改革對我國期貨市場直接的好處不會特別大。第四,擴大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的機構。遠期結售匯是指外匯指定銀行與境內機構簽訂遠期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匯率和日期,到期時按照合同約定辦理結匯或售匯業務。第五,增加人民幣、外幣的掉期交易。人民幣和外幣掉期業務中,境內機構與銀行有一前一后不同日期、兩次方向相反的本外幣交易。在前一次交易中,境內機構用外匯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換入人民幣,在后一次交易中,該機構再用人民幣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換外匯。上述交易也可以相反辦理。這里留下了進一步改革的空間,就是要利率市場化。這次推出貨幣掉期,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問題又進一步推動了。。

熱心網友

人民幣匯率改革需要注意的幾點第一,有管理的浮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匯率制度有一個分類,其中包括:1。無單獨法定貨幣的匯率。2。傳統的盯住,包括盯住一籃子貨幣、盯住單一貨幣,水平區間盯住、爬行盯住等。3。有管理浮動和獨立浮動,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都實行有管理浮動的匯率機制。匯率制度改革直接采用有管理的浮動而不選擇盯住一籃子貨幣,這對我國匯率制度進一步改革和匯率制度與其他制度的有效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有管理的浮動在世界上是最市場化的浮動。第二,參考一籃子貨幣,絕不是盯住一籃子。不管盯什么貨幣,都免不了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在匯率改革過程中,由于實行浮動匯率并且只是參考一籃子貨幣,使得我們獲得了主動性。現在許多人都在猜測人民銀行的下一步舉動,并不像以前那樣可以直接攻擊人民銀行。金融市場上的一些決策往往都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既然博弈論能主宰這個市場,我們也一定要取得主導地位,所以參考一籃子貨幣,加上浮動,是我們最好的選擇。第三,一籃子貨幣的構成。這需要考慮到商品、服務,外債來源以及外商投資等轉移,總之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關于對一籃子貨幣構成的推測,花旗銀行認為,65%的比重是以美元計價。佳華公司認為,非美元貨幣兌人民幣交易價浮動的比重應占到70%。摩根大通認為,一籃子貨幣中應該包括美元、日元、歐元、澳元、英鎊和加元等。花旗集團的外匯策略分析師認為,美元、歐元和日元的比率大約各17%—18%,另外,會加入11。7%的港幣、9。3%的韓元以及8。1%的新臺幣。第四,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改革的漸進性,不是指匯率水平調整的漸進性,而是指機制改革的漸進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初始就做了一次調整,但這絕不意味著以后還要繼續調整。2%的匯率調整是根據合理均衡水平測算出來的,也是反復磋商過的,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最小。第五,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匯率管理的最終方向是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保持其穩定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現在我國的市場參與者長期生活在一個由國家承擔外匯風險的大環境中,要想從這個環境中轉移出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匯率一旦有大的波動,資產負債和收入支出就會發生變化,這對企業如何記賬、如何課稅、如何向股東交代等,都帶來很多難題。另外,一些外貿企業,長期以來養成了“跟著國家走”的習慣,在自己心中總存在著這樣的想法:如果國家進行調整,那一定會給予相應的補貼。在這樣的保護環境中,進行著自己的進出口戰略。現在,這種保護措施沒有了,需要各個企業自己進行調整,進行相應的有計劃的管理和經營,但他們還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再者,貨幣當局自身也需要調整。人民銀行上海設立第二總部,其主要目的就是貼近市場、了解市場,以確定更完善的匯率制度。二、人民幣匯率改革中風險該如何防范我們首先要回頭來好好體會一下溫總理6月26日在天津亞歐會議上的講話。溫總理在講話中,非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民幣匯率在整個中國政策體系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溫總理講話的第一部分特別強調內政。匯率如何改,什么時候改,向什么方向改,完全取決于中國經濟的需要,而不會取決于任何國家的壓力。他在第二部分中重申了改革的條件:要有一個好的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宏觀經濟要穩定。總體上他說出了整體經濟改革的條件。這也正是匯率改革的本質。匯率就是涉及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涉及到所有的層面。對于我國來說,匯率改革之后的風險會出在哪里呢?多數人都覺得主要是在貨幣的錯配上。一個經濟行為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銀行、家庭,在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時由于其貨物、勞務和資本的流動,使用不同的貨幣來計價,因而在貨幣匯率變化時,其資產、負債、收入、支出都會受到影響。貨幣錯配有內因和外因。外因,就是以美元和歐元為“關鍵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事實上是將美、歐之外所有其他國家的貨幣都“邊緣化”了。由于國內貨幣無法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使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資產、負債、收入、支出便呈現出多種貨幣并存的局面,貨幣錯配由此成為常態。內因,就是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這樣就造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內過剩的儲蓄需要到外部投資,外部投資也就是外部定價。另一種是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借不到錢,就不得不到外邊去借錢,這也是外部定價。銀行尤其需要提高管理匯率風險水平。從國內5家上市銀行的數據可以看出,在資產負債中,5家上市銀行資產凈頭寸占總資產比重約0。42%,人民幣升值2%將使這些銀行今年凈利潤下降1。07%,每股收益下降0。4分。升值后,外幣資本金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按人民幣口徑計價的總額已經顯現出來。招商銀行在匯率改革之前,把其所有的外幣資產都換成了港幣,這一點做得很好。所以,商業銀行必須盡快提高匯率風險管理水平。此次匯率制度改革后,將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匯率的波動將日益頻繁,波動幅度將進一步加大,這對缺乏匯率風險管理經驗的國內商業銀行來說,管理難度不言而喻。通過前面的表述,大家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所有的經濟主體,包括個人、政府,都受到了影響。匯率制度改革過程中有一大堆的風險都暴露出來了,這就需要貨幣當局盡快提供避免風險的手段、工具和途徑。第一,擴大即期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把進入門檻降下來,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都可以進入這個市場。金融機構不是外匯資源的最終使用者,最終使用者和最終持有者都是企業,最終影響到的都是企業,所以應該讓非金融機構進入這個市場。即期外匯交易市場主體的擴大,主要意義就在這里。第二,增加外匯市場的詢價交易方式。中央銀行規定“銀行間外匯市場參與主體可在原有集中授信、集中競爭交易方式的基礎上,自主選擇雙邊授信、雙邊清算的詢價交易方式”。以前中國外匯交易市場之所以先進,是先進在集中競價,而問題是大量的交易,特別是金融產品和利率產品的交易,需要的是詢價和做市商制度。第三,開辦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遠期交易和期貨比較接近。首先,從合約的特點來說,遠期外匯交易是一事一議,而外匯期貨交易是標準化。其次,遠期外匯市場是在無形市場上,而外匯期貨交易是在有組織的期貨市場中進行,參與交易的都是會員,而且價格是競爭的。另外,遠期交易保證金可有可無,而期貨交易需要有保證金;遠期外匯交易的交易對手很明確,期貨交易不清楚;遠期交易是到期后全額交付,而期貨交易很少有全額交付的。因為產品不同,期貨和遠期交易占的份額不太一樣,在我國外匯市場中,衍生品遠期交易占的比重比較大,而期貨交易占的比重很小。所以外匯體制的改革對我國期貨市場直接的好處不會特別大。第四,擴大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的機構。遠期結售匯是指外匯指定銀行與境內機構簽訂遠期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匯率和日期,到期時按照合同約定辦理結匯或售匯業務。第五,增加人民幣、外幣的掉期交易。人民幣和外幣掉期業務中,境內機構與銀行有一前一后不同日期、兩次方向相反的本外幣交易。在前一次交易中,境內機構用外匯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換入人民幣,在后一次交易中,該機構再用人民幣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換外匯。上述交易也可以相反辦理。這里留下了進一步改革的空間,就是要利率市場化。這次推出貨幣掉期,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問題又進一步推動了。。

熱心網友

人民幣匯率改革需要注意的幾點第一,有管理的浮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匯率制度有一個分類,其中包括:1。無單獨法定貨幣的匯率。2。傳統的盯住,包括盯住一籃子貨幣、盯住單一貨幣,水平區間盯住、爬行盯住等。3。有管理浮動和獨立浮動,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都實行有管理浮動的匯率機制。匯率制度改革直接采用有管理的浮動而不選擇盯住一籃子貨幣,這對我國匯率制度進一步改革和匯率制度與其他制度的有效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有管理的浮動在世界上是最市場化的浮動。第二,參考一籃子貨幣,絕不是盯住一籃子。不管盯什么貨幣,都免不了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在匯率改革過程中,由于實行浮動匯率并且只是參考一籃子貨幣,使得我們獲得了主動性。現在許多人都在猜測人民銀行的下一步舉動,并不像以前那樣可以直接攻擊人民銀行。金融市場上的一些決策往往都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既然博弈論能主宰這個市場,我們也一定要取得主導地位,所以參考一籃子貨幣,加上浮動,是我們最好的選擇。第三,一籃子貨幣的構成。這需要考慮到商品、服務,外債來源以及外商投資等轉移,總之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關于對一籃子貨幣構成的推測,花旗銀行認為,65%的比重是以美元計價。佳華公司認為,非美元貨幣兌人民幣交易價浮動的比重應占到70%。摩根大通認為,一籃子貨幣中應該包括美元、日元、歐元、澳元、英鎊和加元等。花旗集團的外匯策略分析師認為,美元、歐元和日元的比率大約各17%—18%,另外,會加入11。7%的港幣、9。3%的韓元以及8。1%的新臺幣。第四,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改革的漸進性,不是指匯率水平調整的漸進性,而是指機制改革的漸進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初始就做了一次調整,但這絕不意味著以后還要繼續調整。2%的匯率調整是根據合理均衡水平測算出來的,也是反復磋商過的,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最小。第五,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匯率管理的最終方向是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保持其穩定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現在我國的市場參與者長期生活在一個由國家承擔外匯風險的大環境中,要想從這個環境中轉移出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匯率一旦有大的波動,資產負債和收入支出就會發生變化,這對企業如何記賬、如何課稅、如何向股東交代等,都帶來很多難題。另外,一些外貿企業,長期以來養成了“跟著國家走”的習慣,在自己心中總存在著這樣的想法:如果國家進行調整,那一定會給予相應的補貼。在這樣的保護環境中,進行著自己的進出口戰略。現在,這種保護措施沒有了,需要各個企業自己進行調整,進行相應的有計劃的管理和經營,但他們還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再者,貨幣當局自身也需要調整。人民銀行上海設立第二總部,其主要目的就是貼近市場、了解市場,以確定更完善的匯率制度。二、人民幣匯率改革中風險該如何防范我們首先要回頭來好好體會一下溫總理6月26日在天津亞歐會議上的講話。溫總理在講話中,非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民幣匯率在整個中國政策體系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溫總理講話的第一部分特別強調內政。匯率如何改,什么時候改,向什么方向改,完全取決于中國經濟的需要,而不會取決于任何國家的壓力。他在第二部分中重申了改革的條件:要有一個好的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宏觀經濟要穩定。總體上他說出了整體經濟改革的條件。這也正是匯率改革的本質。匯率就是涉及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涉及到所有的層面。對于我國來說,匯率改革之后的風險會出在哪里呢?多數人都覺得主要是在貨幣的錯配上。一個經濟行為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銀行、家庭,在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時由于其貨物、勞務和資本的流動,使用不同的貨幣來計價,因而在貨幣匯率變化時,其資產、負債、收入、支出都會受到影響。貨幣錯配有內因和外因。外因,就是以美元和歐元為“關鍵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事實上是將美、歐之外所有其他國家的貨幣都“邊緣化”了。由于國內貨幣無法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使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資產、負債、收入、支出便呈現出多種貨幣并存的局面,貨幣錯配由此成為常態。內因,就是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這樣就造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內過剩的儲蓄需要到外部投資,外部投資也就是外部定價。另一種是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借不到錢,就不得不到外邊去借錢,這也是外部定價。銀行尤其需要提高管理匯率風險水平。從國內5家上市銀行的數據可以看出,在資產負債中,5家上市銀行資產凈頭寸占總資產比重約0。42%,人民幣升值2%將使這些銀行今年凈利潤下降1。07%,每股收益下降0。4分。升值后,外幣資本金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按人民幣口徑計價的總額已經顯現出來。招商銀行在匯率改革之前,把其所有的外幣資產都換成了港幣,這一點做得很好。所以,商業銀行必須盡快提高匯率風險管理水平。此次匯率制度改革后,將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匯率的波動將日益頻繁,波動幅度將進一步加大,這對缺乏匯率風險管理經驗的國內商業銀行來說,管理難度不言而喻。通過前面的表述,大家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所有的經濟主體,包括個人、政府,都受到了影響。匯率制度改革過程中有一大堆的風險都暴露出來了,這就需要貨幣當局盡快提供避免風險的手段、工具和途徑。第一,擴大即期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把進入門檻降下來,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都可以進入這個市場。金融機構不是外匯資源的最終使用者,最終使用者和最終持有者都是企業,最終影響到的都是企業,所以應該讓非金融機構進入這個市場。即期外匯交易市場主體的擴大,主要意義就在這里。第二,增加外匯市場的詢價交易方式。中央銀行規定“銀行間外匯市場參與主體可在原有集中授信、集中競爭交易方式的基礎上,自主選擇雙邊授信、雙邊清算的詢價交易方式”。以前中國外匯交易市場之所以先進,是先進在集中競價,而問題是大量的交易,特別是金融產品和利率產品的交易,需要的是詢價和做市商制度。第三,開辦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遠期交易和期貨比較接近。首先,從合約的特點來說,遠期外匯交易是一事一議,而外匯期貨交易是標準化。其次,遠期外匯市場是在無形市場上,而外匯期貨交易是在有組織的期貨市場中進行,參與交易的都是會員,而且價格是競爭的。另外,遠期交易保證金可有可無,而期貨交易需要有保證金;遠期外匯交易的交易對手很明確,期貨交易不清楚;遠期交易是到期后全額交付,而期貨交易很少有全額交付的。因為產品不同,期貨和遠期交易占的份額不太一樣,在我國外匯市場中,衍生品遠期交易占的比重比較大,而期貨交易占的比重很小。所以外匯體制的改革對我國期貨市場直接的好處不會特別大。第四,擴大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的機構。遠期結售匯是指外匯指定銀行與境內機構簽訂遠期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匯率和日期,到期時按照合同約定辦理結匯或售匯業務。第五,增加人民幣、外幣的掉期交易。人民幣和外幣掉期業務中,境內機構與銀行有一前一后不同日期、兩次方向相反的本外幣交易。在前一次交易中,境內機構用外匯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換入人民幣,在后一次交易中,該機構再用人民幣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換外匯。上述交易也可以相反辦理。這里留下了進一步改革的空間,就是要利率市場化。這次推出貨幣掉期,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問題又進一步推動了。。

熱心網友

人民幣匯率改革需要注意的幾點第一,有管理的浮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匯率制度有一個分類,其中包括:1。無單獨法定貨幣的匯率。2。傳統的盯住,包括盯住一籃子貨幣、盯住單一貨幣,水平區間盯住、爬行盯住等。3。有管理浮動和獨立浮動,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都實行有管理浮動的匯率機制。匯率制度改革直接采用有管理的浮動而不選擇盯住一籃子貨幣,這對我國匯率制度進一步改革和匯率制度與其他制度的有效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有管理的浮動在世界上是最市場化的浮動。第二,參考一籃子貨幣,絕不是盯住一籃子。不管盯什么貨幣,都免不了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在匯率改革過程中,由于實行浮動匯率并且只是參考一籃子貨幣,使得我們獲得了主動性。現在許多人都在猜測人民銀行的下一步舉動,并不像以前那樣可以直接攻擊人民銀行。金融市場上的一些決策往往都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既然博弈論能主宰這個市場,我們也一定要取得主導地位,所以參考一籃子貨幣,加上浮動,是我們最好的選擇。第三,一籃子貨幣的構成。這需要考慮到商品、服務,外債來源以及外商投資等轉移,總之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關于對一籃子貨幣構成的推測,花旗銀行認為,65%的比重是以美元計價。佳華公司認為,非美元貨幣兌人民幣交易價浮動的比重應占到70%。摩根大通認為,一籃子貨幣中應該包括美元、日元、歐元、澳元、英鎊和加元等。花旗集團的外匯策略分析師認為,美元、歐元和日元的比率大約各17%—18%,另外,會加入11。7%的港幣、9。3%的韓元以及8。1%的新臺幣。第四,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改革的漸進性,不是指匯率水平調整的漸進性,而是指機制改革的漸進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初始就做了一次調整,但這絕不意味著以后還要繼續調整。2%的匯率調整是根據合理均衡水平測算出來的,也是反復磋商過的,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最小。第五,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匯率管理的最終方向是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保持其穩定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現在我國的市場參與者長期生活在一個由國家承擔外匯風險的大環境中,要想從這個環境中轉移出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匯率一旦有大的波動,資產負債和收入支出就會發生變化,這對企業如何記賬、如何課稅、如何向股東交代等,都帶來很多難題。另外,一些外貿企業,長期以來養成了“跟著國家走”的習慣,在自己心中總存在著這樣的想法:如果國家進行調整,那一定會給予相應的補貼。在這樣的保護環境中,進行著自己的進出口戰略。現在,這種保護措施沒有了,需要各個企業自己進行調整,進行相應的有計劃的管理和經營,但他們還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再者,貨幣當局自身也需要調整。人民銀行上海設立第二總部,其主要目的就是貼近市場、了解市場,以確定更完善的匯率制度。二、人民幣匯率改革中風險該如何防范我們首先要回頭來好好體會一下溫總理6月26日在天津亞歐會議上的講話。溫總理在講話中,非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民幣匯率在整個中國政策體系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溫總理講話的第一部分特別強調內政。匯率如何改,什么時候改,向什么方向改,完全取決于中國經濟的需要,而不會取決于任何國家的壓力。他在第二部分中重申了改革的條件:要有一個好的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宏觀經濟要穩定。總體上他說出了整體經濟改革的條件。這也正是匯率改革的本質。匯率就是涉及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涉及到所有的層面。對于我國來說,匯率改革之后的風險會出在哪里呢?多數人都覺得主要是在貨幣的錯配上。一個經濟行為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銀行、家庭,在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時由于其貨物、勞務和資本的流動,使用不同的貨幣來計價,因而在貨幣匯率變化時,其資產、負債、收入、支出都會受到影響。貨幣錯配有內因和外因。外因,就是以美元和歐元為“關鍵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事實上是將美、歐之外所有其他國家的貨幣都“邊緣化”了。由于國內貨幣無法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使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資產、負債、收入、支出便呈現出多種貨幣并存的局面,貨幣錯配由此成為常態。內因,就是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這樣就造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內過剩的儲蓄需要到外部投資,外部投資也就是外部定價。另一種是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借不到錢,就不得不到外邊去借錢,這也是外部定價。銀行尤其需要提高管理匯率風險水平。從國內5家上市銀行的數據可以看出,在資產負債中,5家上市銀行資產凈頭寸占總資產比重約0。42%,人民幣升值2%將使這些銀行今年凈利潤下降1。07%,每股收益下降0。4分。升值后,外幣資本金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按人民幣口徑計價的總額已經顯現出來。招商銀行在匯率改革之前,把其所有的外幣資產都換成了港幣,這一點做得很好。所以,商業銀行必須盡快提高匯率風險管理水平。此次匯率制度改革后,將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匯率的波動將日益頻繁,波動幅度將進一步加大,這對缺乏匯率風險管理經驗的國內商業銀行來說,管理難度不言而喻。通過前面的表述,大家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所有的經濟主體,包括個人、政府,都受到了影響。匯率制度改革過程中有一大堆的風險都暴露出來了,這就需要貨幣當局盡快提供避免風險的手段、工具和途徑。第一,擴大即期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把進入門檻降下來,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都可以進入這個市場。金融機構不是外匯資源的最終使用者,最終使用者和最終持有者都是企業,最終影響到的都是企業,所以應該讓非金融機構進入這個市場。即期外匯交易市場主體的擴大,主要意義就在這里。第二,增加外匯市場的詢價交易方式。中央銀行規定“銀行間外匯市場參與主體可在原有集中授信、集中競爭交易方式的基礎上,自主選擇雙邊授信、雙邊清算的詢價交易方式”。以前中國外匯交易市場之所以先進,是先進在集中競價,而問題是大量的交易,特別是金融產品和利率產品的交易,需要的是詢價和做市商制度。第三,開辦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遠期交易和期貨比較接近。首先,從合約的特點來說,遠期外匯交易是一事一議,而外匯期貨交易是標準化。其次,遠期外匯市場是在無形市場上,而外匯期貨交易是在有組織的期貨市場中進行,參與交易的都是會員,而且價格是競爭的。另外,遠期交易保證金可有可無,而期貨交易需要有保證金;遠期外匯交易的交易對手很明確,期貨交易不清楚;遠期交易是到期后全額交付,而期貨交易很少有全額交付的。因為產品不同,期貨和遠期交易占的份額不太一樣,在我國外匯市場中,衍生品遠期交易占的比重比較大,而期貨交易占的比重很小。所以外匯體制的改革對我國期貨市場直接的好處不會特別大。第四,擴大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的機構。遠期結售匯是指外匯指定銀行與境內機構簽訂遠期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匯率和日期,到期時按照合同約定辦理結匯或售匯業務。第五,增加人民幣、外幣的掉期交易。人民幣和外幣掉期業務中,境內機構與銀行有一前一后不同日期、兩次方向相反的本外幣交易。在前一次交易中,境內機構用外匯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換入人民幣,在后一次交易中,該機構再用人民幣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換外匯。上述交易也可以相反辦理。這里留下了進一步改革的空間,就是要利率市場化。這次推出貨幣掉期,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問題又進一步推動了。。

熱心網友

人民幣匯率改革需要注意的幾點第一,有管理的浮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匯率制度有一個分類,其中包括:1。無單獨法定貨幣的匯率。2。傳統的盯住,包括盯住一籃子貨幣、盯住單一貨幣,水平區間盯住、爬行盯住等。3。有管理浮動和獨立浮動,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都實行有管理浮動的匯率機制。匯率制度改革直接采用有管理的浮動而不選擇盯住一籃子貨幣,這對我國匯率制度進一步改革和匯率制度與其他制度的有效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有管理的浮動在世界上是最市場化的浮動。第二,參考一籃子貨幣,絕不是盯住一籃子。不管盯什么貨幣,都免不了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在匯率改革過程中,由于實行浮動匯率并且只是參考一籃子貨幣,使得我們獲得了主動性。現在許多人都在猜測人民銀行的下一步舉動,并不像以前那樣可以直接攻擊人民銀行。金融市場上的一些決策往往都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既然博弈論能主宰這個市場,我們也一定要取得主導地位,所以參考一籃子貨幣,加上浮動,是我們最好的選擇。第三,一籃子貨幣的構成。這需要考慮到商品、服務,外債來源以及外商投資等轉移,總之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關于對一籃子貨幣構成的推測,花旗銀行認為,65%的比重是以美元計價。佳華公司認為,非美元貨幣兌人民幣交易價浮動的比重應占到70%。摩根大通認為,一籃子貨幣中應該包括美元、日元、歐元、澳元、英鎊和加元等。花旗集團的外匯策略分析師認為,美元、歐元和日元的比率大約各17%—18%,另外,會加入11。7%的港幣、9。3%的韓元以及8。1%的新臺幣。第四,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改革的漸進性,不是指匯率水平調整的漸進性,而是指機制改革的漸進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初始就做了一次調整,但這絕不意味著以后還要繼續調整。2%的匯率調整是根據合理均衡水平測算出來的,也是反復磋商過的,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最小。第五,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匯率管理的最終方向是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保持其穩定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現在我國的市場參與者長期生活在一個由國家承擔外匯風險的大環境中,要想從這個環境中轉移出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匯率一旦有大的波動,資產負債和收入支出就會發生變化,這對企業如何記賬、如何課稅、如何向股東交代等,都帶來很多難題。另外,一些外貿企業,長期以來養成了“跟著國家走”的習慣,在自己心中總存在著這樣的想法:如果國家進行調整,那一定會給予相應的補貼。在這樣的保護環境中,進行著自己的進出口戰略。現在,這種保護措施沒有了,需要各個企業自己進行調整,進行相應的有計劃的管理和經營,但他們還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再者,貨幣當局自身也需要調整。人民銀行上海設立第二總部,其主要目的就是貼近市場、了解市場,以確定更完善的匯率制度。二、人民幣匯率改革中風險該如何防范我們首先要回頭來好好體會一下溫總理6月26日在天津亞歐會議上的講話。溫總理在講話中,非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民幣匯率在整個中國政策體系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溫總理講話的第一部分特別強調內政。匯率如何改,什么時候改,向什么方向改,完全取決于中國經濟的需要,而不會取決于任何國家的壓力。他在第二部分中重申了改革的條件:要有一個好的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宏觀經濟要穩定。總體上他說出了整體經濟改革的條件。這也正是匯率改革的本質。匯率就是涉及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涉及到所有的層面。對于我國來說,匯率改革之后的風險會出在哪里呢?多數人都覺得主要是在貨幣的錯配上。一個經濟行為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銀行、家庭,在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時由于其貨物、勞務和資本的流動,使用不同的貨幣來計價,因而在貨幣匯率變化時,其資產、負債、收入、支出都會受到影響。貨幣錯配有內因和外因。外因,就是以美元和歐元為“關鍵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事實上是將美、歐之外所有其他國家的貨幣都“邊緣化”了。由于國內貨幣無法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使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資產、負債、收入、支出便呈現出多種貨幣并存的局面,貨幣錯配由此成為常態。內因,就是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這樣就造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內過剩的儲蓄需要到外部投資,外部投資也就是外部定價。另一種是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借不到錢,就不得不到外邊去借錢,這也是外部定價。銀行尤其需要提高管理匯率風險水平。從國內5家上市銀行的數據可以看出,在資產負債中,5家上市銀行資產凈頭寸占總資產比重約0。42%,人民幣升值2%將使這些銀行今年凈利潤下降1。07%,每股收益下降0。4分。升值后,外幣資本金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按人民幣口徑計價的總額已經顯現出來。招商銀行在匯率改革之前,把其所有的外幣資產都換成了港幣,這一點做得很好。所以,商業銀行必須盡快提高匯率風險管理水平。此次匯率制度改革后,將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匯率的波動將日益頻繁,波動幅度將進一步加大,這對缺乏匯率風險管理經驗的國內商業銀行來說,管理難度不言而喻。通過前面的表述,大家可以看到,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所有的經濟主體,包括個人、政府,都受到了影響。匯率制度改革過程中有一大堆的風險都暴露出來了,這就需要貨幣當局盡快提供避免風險的手段、工具和途徑。第一,擴大即期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把進入門檻降下來,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都可以進入這個市場。金融機構不是外匯資源的最終使用者,最終使用者和最終持有者都是企業,最終影響到的都是企業,所以應該讓非金融機構進入這個市場。即期外匯交易市場主體的擴大,主要意義就在這里。第二,增加外匯市場的詢價交易方式。中央銀行規定“銀行間外匯市場參與主體可在原有集中授信、集中競爭交易方式的基礎上,自主選擇雙邊授信、雙邊清算的詢價交易方式”。以前中國外匯交易市場之所以先進,是先進在集中競價,而問題是大量的交易,特別是金融產品和利率產品的交易,需要的是詢價和做市商制度。第三,開辦銀行間遠期外匯交易。遠期交易和期貨比較接近。首先,從合約的特點來說,遠期外匯交易是一事一議,而外匯期貨交易是標準化。其次,遠期外匯市場是在無形市場上,而外匯期貨交易是在有組織的期貨市場中進行,參與交易的都是會員,而且價格是競爭的。另外,遠期交易保證金可有可無,而期貨交易需要有保證金;遠期外匯交易的交易對手很明確,期貨交易不清楚;遠期交易是到期后全額交付,而期貨交易很少有全額交付的。因為產品不同,期貨和遠期交易占的份額不太一樣,在我國外匯市場中,衍生品遠期交易占的比重比較大,而期貨交易占的比重很小。所以外匯體制的改革對我國期貨市場直接的好處不會特別大。第四,擴大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的機構。遠期結售匯是指外匯指定銀行與境內機構簽訂遠期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匯率和日期,到期時按照合同約定辦理結匯或售匯業務。第五,增加人民幣、外幣的掉期交易。人民幣和外幣掉期業務中,境內機構與銀行有一前一后不同日期、兩次方向相反的本外幣交易。在前一次交易中,境內機構用外匯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換入人民幣,在后一次交易中,該機構再用人民幣按照約定匯率從銀行換外匯。上述交易也可以相反辦理。這里留下了進一步改革的空間,就是要利率市場化。這次推出貨幣掉期,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問題又進一步推動了。

熱心網友

我們提示投資者注意以下幾點:A、升值與債券市場表現間沒有必然聯系;B、人民幣升值并不直接提升本幣計價投資者的回報,同時基于國內債券市場除對QFII外并不向外資直接開放,我們并不能指望外資大量進入國內市場;C、升值對債券市場利好是間接的,匯率變動的利好更在于其對降低經濟增速,降低國內CPI水平和降低央行向上調升利率的空間。

熱心網友

第一,有管理的浮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匯率制度有一個分類,其中包括:1。無單獨法定貨幣的匯率。2。傳統的盯住,包括盯住一籃子貨幣、盯住單一貨幣,水平區間盯住、爬行盯住等。3。有管理浮動和獨立浮動,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都實行有管理浮動的匯率機制。匯率制度改革直接采用有管理的浮動而不選擇盯住一籃子貨幣,這對我國匯率制度進一步改革和匯率制度與其他制度的有效配合,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有管理的浮動在世界上是最市場化的浮動。第二,參考一籃子貨幣,絕不是盯住一籃子。不管盯什么貨幣,都免不了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在匯率改革過程中,由于實行浮動匯率并且只是參考一籃子貨幣,使得我們獲得了主動性。現在許多人都在猜測人民銀行的下一步舉動,并不像以前那樣可以直接攻擊人民銀行。金融市場上的一些決策往往都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既然博弈論能主宰這個市場,我們也一定要取得主導地位,所以參考一籃子貨幣,加上浮動,是我們最好的選擇。第三,一籃子貨幣的構成。這需要考慮到商品、服務,外債來源以及外商投資等轉移,總之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關于對一籃子貨幣構成的推測,花旗銀行認為,65%的比重是以美元計價。佳華公司認為,非美元貨幣兌人民幣交易價浮動的比重應占到70%。摩根大通認為,一籃子貨幣中應該包括美元、日元、歐元、澳元、英鎊和加元等。花旗集團的外匯策略分析師認為,美元、歐元和日元的比率大約各17%—18%,另外,會加入11。7%的港幣、9。3%的韓元以及8。1%的新臺幣。第四,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改革的漸進性,不是指匯率水平調整的漸進性,而是指機制改革的漸進性。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初始就做了一次調整,但這絕不意味著以后還要繼續調整。2%的匯率調整是根據合理均衡水平測算出來的,也是反復磋商過的,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最小。第五,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匯率管理的最終方向是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保持其穩定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現在我國的市場參與者長期生活在一個由國家承擔外匯風險的大環境中,要想從這個環境中轉移出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匯率一旦有大的波動,資產負債和收入支出就會發生變化,這對企業如何記賬、如何課稅、如何向股東交代等,都帶來很多難題。另外,一些外貿企業,長期以來養成了“跟著國家走”的習慣,在自己心中總存在著這樣的想法:如果國家進行調整,那一定會給予相應的補貼。在這樣的保護環境中,進行著自己的進出口戰略。現在,這種保護措施沒有了,需要各個企業自己進行調整,進行相應的有計劃的管理和經營,但他們還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再者,貨幣當局自身也需要調整。人民銀行上海設立第二總部,其主要目的就是貼近市場、了解市場,以確定更完善的匯率制度。。

熱心網友

匯率穩定、經濟的穩定、進出口的穩定、企業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