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送了一盒西洋參片,是韓國的,請問一下是泡水喝呢,還是怎么吃,主要是補什么 的,一般什么年紀或是缺什么 的人吃,謝謝

熱心網友

網   西洋參俗稱花旗參,主要產于美國和加拿大。1714年由加拿大傳教士拉費脫根據中國人參的有關資料及其標本,雇人在國內四處尋找。1716年,終于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南部的蒙特利爾森林中發現了與中國人參同屬的植物,以后在美國東部與南部也相繼發現,便稱為西洋參。隨之為我國醫籍《本草從新》、《本草拾遺》中均有記載。且在清代應用較多,如慈禧太后常有脾虛挾濕之患,太醫考慮調補氣機不可燥烈,故用香砂六君丸時,以西洋參取代溫燥之人參;患外感風熱兼氣陰虛少時,也使用西洋參;患咽干口燥、胃中大熱、煩渴者,需用人參白虎湯時,也以西洋參代替人參,均有事半功倍之效。   中醫認為西洋參性寒,味甘微苦,入肺、脾經,具有補氣養陰、瀉火除煩、養胃生津之功能,適用于氣陰虛而有火之癥,多用于肺熱燥咳、氣層懶言、四肢倦怠、煩躁易怒、熱病后傷陰津液虧損等。如中風后遺留癥用人參再造丸;補腎壯陽、填精養髓用龜齡集;健脾益氣用參苓白術散,或氣虛外感病人用人參敗毒飲、生脈散等,欲求補而不燥、扶正祛邪、攻補并施,均以西洋參取代人參,可獲良效。至于久病、婦女分娩、勞累過度所引起的身體虛弱、元氣損傷、營養不足,以及各種出血、貧血、頭暈頭痛、神經衰弱、精神不振、腰酸背痛、自汗盜汗等虛弱性病癥,服用西洋參后,均能迅速恢復健康。   據臨床報道,冠心病病人若表現為氣陰兩虛、心慌氣短,神倦咽干時,每日含服西洋參片3克,久用有良好的療效。患竇房結綜合征而眩暈乏力口干者,每次取2~3克西洋參片口含嚼化,一日3~4次,可明顯改善癥狀。治療原因不明的長期低熱而氣少口渴者,可嚼服西洋參片3~6克,同時取地骨皮30克,生地20克,草果3克,煎濃汁分服,每日1劑,療效顯著。治療頑固性盜汗,可與西洋參3克(另燉),豆衣30克,麻黃根10克,桂枝和白芍各3克,濃煎分服,一日1劑,有明顯療效。對運動過度或體力勞動過度,疲憊不堪而無法恢復正常者,可取西洋參3克(另燉),仙鶴草30克,大棗10枚,濃煎取汁,同時服用,即能奏效。   目前,不少人以為西洋參比人參好,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它們在藥性方面就有寒溫之別,雖然均有補氣作用,但西洋參的藥力不及人參,如低血壓或休克治療,仍以人參為佳。而高血壓、眩暈、咽痛口干者,則用西洋參為宜。故兩者各有千秋,用于治療或進補時,應針對病情辯證施治,不可濫用。   西洋參的服法與療效息息相關,不容忽視。現擷取其中部分介紹如下:   1、煮服法 將西洋參切片,取3克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煮10分鐘左右,趁早飯前空腹,將參片與參湯一起服下。   2、燉服法 將西洋參切片,每日取2~5克放入瓷碗中,加適量水浸泡3~5小時,碗口加蓋,再將基置于鍋內,隔水蒸燉20~30分鐘,早飯前半小時服用。   3、蒸服法 將西洋參用小火烘干,研成細末,每次取5克,用1個雞蛋拌入,蒸熟后服用。   4、含化法 將西洋參放在砂鍋內用水蒸一下,使其軟化,再切成薄片,放在干凈的小玻璃瓶內或小磁瓶內,每日早飯前和晚飯后各含服2-4片,細細咀嚼咽下。   5、沖服法 將西洋參用小火拱干,研成細粉,每次取5克置杯中,加入少量蜂蜜,用開水沖入,加蓋后5分鐘,可分數次服用,以空腹飲用為佳。   6、配棗法 取新鮮的西洋參20克,大棗5枚,加水適量,隔水燉成參棗湯,每天早晨空腹和晚上臨睡前服用。   7、燉雞法 將老母雞去內臟洗凈,取西洋參50克放入雞肚內,再用線縫合雞肚,加水淹沒雞體,不加鹽,先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燉,燉至雞肉熟爛,湯液剩下三分之二即可,每天吃一小碗雞肉和湯。   服用西洋參期間,忌用茶、咖啡、蘿卜等食物,以免降低療效。由于進口西洋參價格昂貴,我國已引種成功,稱為種參或國產西洋參。其質量與進口者相近,甚而超過。挑選時,西洋參以手感重,長短為3~4。5厘米,直徑為0。6~1。2厘米,心有菊花橫紋者為上乘。但謹防假冒,應到中西藥店選購,切勿在攤頭商販處購買,以免上當受騙。   西洋參何以療效卓著?據藥理研究探明,它含有多種人參皂甙、揮發油、甾醇、多糖類,以及各種維生素,氨基酸與微量元素等,具有鎮靜、消炎作用,能增強記憶,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還可提高免疫功能。   由此可見,西洋參最適宜于氣陰兩虛有熱的病人,其獨特之處在于不熱不燥,凡不適合人參治療和熱補的人,均可用西洋參。而對畏寒、肢冷、腹瀉、胃有寒濕、脾陽虛弱、舌苔膩濁等陽虛體質者,則屬禁忌之列了。    。

熱心網友

每天吃5-10克左右,可以泡水喝下,或放入排骨與雞、鴨肉中燉著一起服下,不過會稍微有點苦味。

熱心網友

西洋參片,泡水喝或者放在蜂蜜里,每天早晨開水稀釋后再喝。作用;保健

熱心網友

呵呵,高手嗎

熱心網友

 西洋參俗稱花旗參,主要產于美國和加拿大。1714年由加拿大傳教士拉費脫根據中國人參的有關資料及其標本,雇人在國內四處尋找。1716年,終于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南部的蒙特利爾森林中發現了與中國人參同屬的植物,以后在美國東部與南部也相繼發現,便稱為西洋參。隨之為我國醫籍《本草從新》、《本草拾遺》中均有記載。且在清代應用較多,如慈禧太后常有脾虛挾濕之患,太醫考慮調補氣機不可燥烈,故用香砂六君丸時,以西洋參取代溫燥之人參;患外感風熱兼氣陰虛少時,也使用西洋參;患咽干口燥、胃中大熱、煩渴者,需用人參白虎湯時,也以西洋參代替人參,均有事半功倍之效。   中醫認為西洋參性寒,味甘微苦,入肺、脾經,具有補氣養陰、瀉火除煩、養胃生津之功能,適用于氣陰虛而有火之癥,多用于肺熱燥咳、氣層懶言、四肢倦怠、煩躁易怒、熱病后傷陰津液虧損等。如中風后遺留癥用人參再造丸;補腎壯陽、填精養髓用龜齡集;健脾益氣用參苓白術散,或氣虛外感病人用人參敗毒飲、生脈散等,欲求補而不燥、扶正祛邪、攻補并施,均以西洋參取代人參,可獲良效。至于久病、婦女分娩、勞累過度所引起的身體虛弱、元氣損傷、營養不足,以及各種出血、貧血、頭暈頭痛、神經衰弱、精神不振、腰酸背痛、自汗盜汗等虛弱性病癥,服用西洋參后,均能迅速恢復健康。   據臨床報道,冠心病病人若表現為氣陰兩虛、心慌氣短,神倦咽干時,每日含服西洋參片3克,久用有良好的療效。患竇房結綜合征而眩暈乏力口干者,每次取2~3克西洋參片口含嚼化,一日3~4次,可明顯改善癥狀。治療原因不明的長期低熱而氣少口渴者,可嚼服西洋參片3~6克,同時取地骨皮30克,生地20克,草果3克,煎濃汁分服,每日1劑,療效顯著。治療頑固性盜汗,可與西洋參3克(另燉),豆衣30克,麻黃根10克,桂枝和白芍各3克,濃煎分服,一日1劑,有明顯療效。對運動過度或體力勞動過度,疲憊不堪而無法恢復正常者,可取西洋參3克(另燉),仙鶴草30克,大棗10枚,濃煎取汁,同時服用,即能奏效。   目前,不少人以為西洋參比人參好,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它們在藥性方面就有寒溫之別,雖然均有補氣作用,但西洋參的藥力不及人參,如低血壓或休克治療,仍以人參為佳。而高血壓、眩暈、咽痛口干者,則用西洋參為宜。故兩者各有千秋,用于治療或進補時,應針對病情辯證施治,不可濫用。   西洋參的服法與療效息息相關,不容忽視。現擷取其中部分介紹如下:   1、煮服法 將西洋參切片,取3克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煮10分鐘左右,趁早飯前空腹,將參片與參湯一起服下。   2、燉服法 將西洋參切片,每日取2~5克放入瓷碗中,加適量水浸泡3~5小時,碗口加蓋,再將基置于鍋內,隔水蒸燉20~30分鐘,早飯前半小時服用。   3、蒸服法 將西洋參用小火烘干,研成細末,每次取5克,用1個雞蛋拌入,蒸熟后服用。   4、含化法 將西洋參放在砂鍋內用水蒸一下,使其軟化,再切成薄片,放在干凈的小玻璃瓶內或小磁瓶內,每日早飯前和晚飯后各含服2-4片,細細咀嚼咽下。   5、沖服法 將西洋參用小火拱干,研成細粉,每次取5克置杯中,加入少量蜂蜜,用開水沖入,加蓋后5分鐘,可分數次服用,以空腹飲用為佳。   6、配棗法 取新鮮的西洋參20克,大棗5枚,加水適量,隔水燉成參棗湯,每天早晨空腹和晚上臨睡前服用。   7、燉雞法 將老母雞去內臟洗凈,取西洋參50克放入雞肚內,再用線縫合雞肚,加水淹沒雞體,不加鹽,先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燉,燉至雞肉熟爛,湯液剩下三分之二即可,每天吃一小碗雞肉和湯。   服用西洋參期間,忌用茶、咖啡、蘿卜等食物,以免降低療效。由于進口西洋參價格昂貴,我國已引種成功,稱為種參或國產西洋參。其質量與進口者相近,甚而超過。挑選時,西洋參以手感重,長短為3~4。5厘米,直徑為0。6~1。2厘米,心有菊花橫紋者為上乘。但謹防假冒,應到中西藥店選購,切勿在攤頭商販處購買,以免上當受騙。   西洋參何以療效卓著?據藥理研究探明,它含有多種人參皂甙、揮發油、甾醇、多糖類,以及各種維生素,氨基酸與微量元素等,具有鎮靜、消炎作用,能增強記憶,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凝集,還可提高免疫功能。   由此可見,西洋參最適宜于氣陰兩虛有熱的病人,其獨特之處在于不熱不燥,凡不適合人參治療和熱補的人,均可用西洋參。而對畏寒、肢冷、腹瀉、胃有寒濕、脾陽虛弱、舌苔膩濁等陽虛體質者,則屬禁忌之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