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由來?

熱心網友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并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于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我國古建筑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楹聯是題寫在楹柱上的對聯,亦指對聯,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熱心網友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并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于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我國古建筑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楹聯是題寫在楹柱上的對聯,亦指對聯,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熱心網友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桃”和“舊符”是什么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熱心網友

對聯的由來: 對聯是由古代的桃符發展而來的。 南朝《荊夢歲時記》記載,每逢歲時,人們便掛桃符來驅鬼避邪、迎喜接福。這是對聯的萌芽。 五代時,桃符上的神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聯語。《茅亭客話》記載:蜀后主孟昶曾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是我國最早的對聯。 宋代受詩詞的影響,對聯在對仗方面前進了一大步。大詩人陸游就曾為自己的書房題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話流年”。 明代對聯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簪去樓雜記》記載: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門第,須加春聯一副”,他本人也帶頭寫了一副對聯送與徐達----“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清代是對聯的繁榮期,不論在內容的開拓還是在藝術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如吳敬梓作的提示人生哲理的:“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馮玉祥將軍送給理發鋪的:“倭寇不除,有何顏面對鏡?國仇未報,負此頭顱為人!”中國青年反對帝國主義“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刁難的“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等等,不再贅述。下面是對對聯更詳細的講解:一、對聯簡介: 對聯無疑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也是人類文藝百花園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是貨真價實的“別無分店,獨此一家。” 不僅如此,對聯這種短小精悍的文學樣式自問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的特色贏得了最廣大的創作者和欣賞者,從而呈現出勃勃生機。上自風流儒雅之文人騷客,下至引車賣漿之下里巴人,無不對其另眼高看、青睞有加。古有才貌雙全的蘇小妹單聯征對、三難情郎;今有巴蜀鬼才魏明倫萬元求聯、發難文壇。山河古跡無聯則不能言勝,洞房花燭無對乃難以融融。 對聯可以寄情可以寓志;可贊造化偉大,可嘆人工精巧;或悼或賀;或斥歪,或頌正。無所不包,無所不能,長至數百言,短至無一字。 既有如此奇妙的一方花海,又豈能不親睹其芳,親品其香,以怡情閱性,游目騁懷? 二、對聯的由來: 對聯是由古代的桃符發展而來的。 南朝《荊夢歲時記》記載,每逢歲時,人們便掛桃符來驅鬼避邪、迎喜接福。這是對聯的萌芽。 五代時,桃符上的神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聯語。《茅亭客話》記載:蜀后主孟昶曾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是我國最早的對聯。 宋代受詩詞的影響,對聯在對仗方面前進了一大步。大詩人陸游就曾為自己的書房題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話流年”。 明代對聯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簪去樓雜記》記載: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門第,須加春聯一副”,他本人也帶頭寫了一副對聯送與徐達----“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清代是對聯的繁榮期,不論在內容的開拓還是在藝術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如吳敬梓作的提示人生哲理的:“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馮玉祥將軍送給理發鋪的:“倭寇不除,有何顏面對鏡?國仇未報,負此頭顱為人!”中國青年反對帝國主義“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刁難的“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等等,不再贅述。 三、對聯的類別:一、勉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充飲食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鄭板橋) 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蘭(方志敏) 二、挽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挽蒲松齡)著書最謹嚴,豈徒中國小說史?遺言猶沉痛,莫做空頭文學家!(蔡元培挽魯迅)要打叭兒落水狗,臨死也不寬容,懂得進退攻守,豈僅文壇闖將?莫做空頭文學家,一生最恨幫閑,敢于嘻笑怒罵,不愧思想權威!(陳毅挽魯迅)三、春聯綠柳舒眉歡新歲紅桃開口笑豐年 四、婚聯長天歡翔比翼鳥大地喜結連理枝 五、贈聯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魯迅贈瞿秋白) 六、巧聯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明代才子解縉作) 抓癢不著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鄭板橋) 四、對聯的創作: 對聯的創作,要求上下聯平仄相對、詞性相同、字數相等、沒有重字,并且下聯要用平聲結尾,以取得余韻悠長的效果。 按對聯的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串對 就是上下聯所說明的問題,意思是順承的;下聯是上聯意思的繼續和補充,同時深化上聯所要表現的主題。例如章太炎諷慈喜太后七十歲生日:今日到北海,明日到南苑,何時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臺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二、正對 就是上下聯各寫一事,各自具有一個完整的意思,但兩者又和諧地統一在一個意境之中。例如鄧石如碧山書屋的一幅對聯:滄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峽云,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三、反對 就是上下兩聯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襯,把主題表現得更為深刻、鮮明。例如,某樵夫為其岳父祝壽,請一學究代做的一副旨在把岳父稱得高高、把自己說得低低的對聯:太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玉皇蓋樓,您在樓頭做壽;愚晚生,晚生在下,下至十八層地獄,龍王淘井,我在井底挖泥。 此外,對聯的創作也講究辭格的運用。常用的辭格有以下幾種:一、拆合格就是利用漢字偏旁的拆分和組合來構成對聯,例如:1、閑看門中月;思耕心上田2、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二、鑲名格就是在對聯中巧妙地鑲入人名或地名或事物名,例如:1、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角)葛亮;風送幽香,郁郁畹華梅蘭芳2、兩舟并進,櫓速(魯肅)不如帆快(樊噲);八音齊奏,笛清(狄青)難比簫和(蕭何)3、煩暑最宜淡竹葉;傷寒尤妙小柴胡(內含中藥材名)三、急轉格就是對聯的上下半聯中間各自的意思向反面突然轉變。例如:1、閑人免進賢人進;盜者莫來道者來2、愛民若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執法如山,錢山靠山豈非山乎四、回文格就是對聯的上下聯各自倒讀和順讀完全一樣,例如:1、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廈門鼓浪嶼聯)2、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乾隆出);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紀曉嵐對)五、擬人格就是利用擬人手法構成的對聯,例如:1、鴉叫鵲鳴,并立枝頭談風雨;燕來雁往,相逢路上話春秋2、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六、反詰格就是利用反問形成對聯,例如:1、經懺可超生,難道閻羅怕和尚?金錢能贖罪,居然菩薩是贓官? 五、對聯欣賞寒儒素描一傷心夜雨,蕉窗點寒燈半盞,替諸生改之乎者也回首秋風,桂院剩禿筆一枝,為舉家謀柴米油鹽二耀武揚威,隔窗子怒門斗兩眼窮奢極欲,提籃兒買豆腐半斤 (注:“門斗”,守門人。) 杭州岳飛墓聯一(松江女史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二(阮元諷秦檜夫妻跪像)咳!仆本喪心,有賢妻何至若此?啐!妾雖長舌,非老賊不到如今! 三(今人戲擬)哼!賤婦愚哉,非吾直上青云,何來彩電?嗤!莽夫謬矣,是我親縫綠帽,始得烏紗!四(吳邁題)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于今辨偽真五(彭玉麟題)史筆炳丹書,真耶,偽耶,莫問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墓門凄碧草,是也,非也,看跪此一雙頑鐵,億萬世奸臣賊婦,受幾多惡報陰誅 六[清]秦澗泉題人從宋后羞名檜我至墓前愧姓秦  武侯祠一日月同懸出師表風云常護定軍山 二[清]趙藩題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本聯說七擒孟獲)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本聯說馬謖被斬) 廈門鄭成功祠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舊江山,為天下讀書人頓增顏色驅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事業,語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  潮安韓愈廟天意啟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廣州文天祥祠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溫州文天祥祠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誼若龜鑒,忠肝若鐵石敢問何為浩然之氣,鎮地為河岳,麗天為日星 當涂采石磯太白樓其一[清]黃琴士題侍金鑾,謫夜郎,他心中有何得失窮通,但隨遇而安;說甚么仙,說甚么狂,說甚么文章身價,上下數千年,只有楚屈平,漢曼倩,晉陶淵明,能仿佛一人胸次踞危磯,俯長江,這眼前更覺天空地闊,試憑欄遠望,不可無詩,不可無酒,不可無奇談快論,流連四五日,豈惟牛渚月,白?云,青山煙雨,都收來百尺樓頭其二讒起七言,千古人才千古恨快登百尺,一樓風景一樓詩其三青山埋忠骨,豈肯折腰事權貴白發懷丹心,甘愿低頭為庶民其四如何邀月問天,想是平生知己少只可以詩下酒 ,懶開醉眼看人忙其五薦汾陽再造唐家,并無尺土酬功,只落得采石青山,供當日神仙嘯傲喜妃子能讒學士,不是七言感恕,怎脫去名韁利鎖,讓先生詩酒逍遙  長沙三閭大夫祠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閭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眉山三蘇祠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濟南辛棄疾祠銅板鐵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采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熱心網友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并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于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我國古建筑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楹聯是題寫在楹柱上的對聯,亦指對聯,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熱心網友

對聯是一種高級的文字游戲,學問越多越會玩。哈哈~~~

熱心網友

對著聯的聯,就叫對聯,哈哈哈哈!~~~~~

熱心網友

避邪的桃符

熱心網友

我提供的共享資料里有<對聯的源流與發展>,歡迎下載.

熱心網友

對聯兒是中國民族文學和中國民俗相結合的產物。通常認為對聯兒始于五代。《蜀(木+壽)杌》載:“蜀未歸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于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大概是有記載的最早且最規范的對聯兒。既然有了記載,那末在此之前肯定已經有了一段發生、發展的過程,只是其內容尚不那麼規范而已。到了五代時,人們已經汲取了我國古典詩文“編字不只,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的對偶修辭方法,從而使對聯兒內容基本定型。而前文提到的“桃符”,就是民俗中的門神。聯系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所反映出的中國的這種民俗,就可以得出結論:對聯兒的形式來自中國的民俗,而對聯兒的內容,則是脫胎于中國民族文學(或更確切的講是脫胎于中國古典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