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雨欲來風滿樓”著名的他,與杜牧齊名,但為何很少看到對他的評價呢。

熱心網友

唐代詩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生卒年不詳。屢試不第,直到文宗太和三年才中進士。任當涂、太平縣令。大中三年(849),為監察御史,“抱疾不任朝謁,堅乞東歸”(《烏絲闌詩自序》),居潤州丁卯村舍。后復起為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睦、郢二州刺史,世稱許郢州。晚年退居丁卯村舍,輯綴詩作。自少苦學多病,喜愛林泉,詩長于律體,多登高懷古之作。許渾以登臨懷古見長。名篇如《咸陽城東樓》、《金陵懷古》、《故洛城》、《凌□臺》,追撫山河陳跡,俯仰古今興廢,頗有蒼涼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傷今吊古,別無深意,讀多難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傷逝諸作,亦時有佳句,如"馬上折殘江北柳,舟中開盡嶺南花"(《暮宿東溪》),"兩巖花落夜風急,一徑草荒春雨多"(《鄭秀才東歸憑達家書》),都能在寫景中托寓情思,婉麗可諷。而意境淺狹,氣格卑弱,是其通病。  其詩現存 500首左右,無一首古體。近體以五、七言律詩居多,圓穩工整,屬對精切,致有"聲律之熟,無如渾者"(田雯《古歡堂集·雜著》)的贊語。但也有人批評他"專對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說來,他的警句常出現在第二聯,如"溪云初起日沉閣(一作"谷"),山雨欲來風滿樓"(《咸陽城東樓》)、"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首間句意也時見復出。他喜歡將律句三字尾的聲調改為"仄平仄"對"平仄平",以顯示拗峭變化,為后人所仿效,稱作"丁卯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