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胃鏡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伴膽汁反流,輕度胃下垂。胃總是感覺漲漲的,堵的很厲害,感覺不到餓。飯后更甚,就好象食物在胃中消化不了。時有燒心,打嗝。舌苔厚,舌面粗糙,舌胖大,上有小紅點,邊有齒痕。舌根部和口腔中長了些不痛不癢的小泡,一直消不下去,口腔黏膜容易潰破,但不疼。口中不清爽,飯后有酸味,口臭,口有點干,嘴唇干的厲害且粘膩。大便有時粘膩有時偏干,有點不成型,便后肛門漲漲的。本人20幾歲,偏瘦,腰有點酸疼,容易疲勞,冬天怕冷,四肢長了不少小紅點,病程有兩三年了,心理壓力很大。我最近服了一個月的香砂養胃丸和補中益氣丸,感覺好了一些,大海是不理想,所以請周旋學長和各位高人幫我分析一下病情,最好能開個中藥方子,幫我祛除疾病之痛,本人真心謝過。
熱心網友
你好,你這是脾胃運化失常,胃氣不降則消化不良,宿食留胃則口臭,濕阻中焦則舌苔厚,濕阻于舌則舌胖大,受齒緣擠壓故有齒痕,氣不化津則口唇干,胃陰虛虛火上炎則口腔潰瘍,濕熱同阻于舌故長泡,脾虛,虛不攝血加上陰虛內熱,迫血妄行則四肢有小紅點,中氣下陷則便后肛門漲,脾虛化源不足則疲勞乏力,氣血少不能溫養肢體故怕冷.你已吃香砂六君丸和不中益氣丸已有效說明是對癥的,但胃病重在養,不是一,二個月就能馬上好的,...
熱心網友
你好,你這是脾胃運化失常,胃氣不降則消化不良,宿食留胃則口臭,濕阻中焦則舌苔厚,濕阻于舌則舌胖大,受齒緣擠壓故有齒痕,氣不化津則口唇干,胃陰虛虛火上炎則口腔潰瘍,濕熱同阻于舌故長泡,脾虛,虛不攝血加上陰虛內熱,迫血妄行則四肢有小紅點,中氣下陷則便后肛門漲,脾虛化源不足則疲勞乏力,氣血少不能溫養肢體故怕冷.你已吃香砂六君丸和不中益氣丸已有效說明是對癥的,但胃病重在養,不是一,二個月就能馬上好的,如不好好的養有的甚至會與你打持久戰,所以你平時應注意飲食,過冷,過熱,辛溫刺激,肥甘厚味都不能吃,飲食應清淡,容易消化.控制情緒,它會影響肝的疏泄,疏泄不利會影響胃的正常功能,我建議在你原來所服的丸藥上加上保和丸試試.
熱心網友
一、飲食療法:飲食療法是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基礎。飲食應節制,定時定量,食物應易消化且富有營養。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飲料;二、消除病因:去除各種可能的致病因素,積極治療可引起胃粘膜損害的慢性疾病;三、對癥治療,應避免盲目用藥和不合理用藥,應根據不同臨床表現而適當選擇治療藥物;(一)針對胃酸較高者:可給予H2受體阻滯劑,泰胃美、雷尼替丁及法莫替丁等,或H+/K+-ATP酶抑制劑,...
熱心網友
一、飲食療法:飲食療法是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基礎。飲食應節制,定時定量,食物應易消化且富有營養。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飲料;二、消除病因:去除各種可能的致病因素,積極治療可引起胃粘膜損害的慢性疾病;三、對癥治療,應避免盲目用藥和不合理用藥,應根據不同臨床表現而適當選擇治療藥物;(一)針對胃酸較高者:可給予H2受體阻滯劑,泰胃美、雷尼替丁及法莫替丁等,或H+/K+-ATP酶抑制劑,如Losec或奧美拉唑;(二)針對低酸或胃酸正常者:給藥應以胃粘膜保護劑為主,如硫糖鋁,或膠體鉍劑等,目前國外已有喜克潰、施維舒等新的胃粘膜保護劑應用于臨床,可以適當選擇應用;(三)胃動力藥:為避免十二指腸液、膽汁反流及加速胃排空,可選擇應用嗎丁啉或西沙比利;(四)清除幽門螺桿菌: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應積極清除幽門螺桿菌,常用抗生素或膠體鉍劑,其中膠體鉍劑連服4周,對幽門螺桿菌的清除,常可取得滿意效果,如德諾。以上藥物的劑量及用法,須遵醫囑。中醫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調護,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1)精神調護:古語云:“百病皆生于郁”,“一有怫郁,百病乃生。”說明了情志失和是許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當然中醫胃病(慢性淺表性胃炎)亦不例外。其實,在《內經》時代就有了情志致病的相關記載,如“思傷脾”“怒則氣逆,甚則嘔血飧泄”等。現代醫學目前亦證實了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發生和病情變化均和情志息息相關。故對慢性淺表性胃炎進行精神調護是非常重要的。 《內經》云:“觀其志意,與其病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開之以其所苦。”及后代醫書中“善養其病者,調之、護之,務期安靜,醫藥有當,自能速去。”均告訴我們對于本病不僅需要醫藥治療,而且需要情緒、心理等諸多方面調護加以配合。廣大醫者應有高度同情心,關心體貼病人,想病人之所想,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來減輕和消除病人的心理負擔,平息和緩解病人長期憂郁、急躁不安等不良情緒。只有這樣才會大大避免本病的發生和提高臨床療效。 (2)飲食調理: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和腐熟水谷,與脾相合,共化氣血,以養周身。食有不慎,則極易損其功能,礙其升降。故慢性淺表性胃炎辨證調護中,飲食調理亦有重要作用,其主要包括 “食養”和“食療”兩個方面①飲食有節:早在《內經》就認識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生病起于過用”,“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故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病人應避免暴飲暴食、嗜食肥甘厚味、醇酒濁乳、辛辣香燥刺激之品;宜食清淡、富有營養,軟硬寒熱得宜。同時應注意飲食衛生,以防“病從口入”。②配合食療:《素問·臟氣法時論篇》云:“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可見祖國醫學十分重視食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食療,宜結合病人的體質,疾病屬性來進行。如脾胃虛寒之人,平素宜食生姜、胡椒等溫中散寒之品;胃陰不足之人,宜食百合、梨、藕、蜂蜜、牛奶等甘潤生津之品;氣滯不和的患者,可多用蘿卜、金橘餅、橘皮等;而脾胃虛弱者,宜以紅棗、山藥、蓮子肉等品為輔助。 (3)生活調攝:《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因而調攝情志,節制飲食,動靜結合,勞逸適度,順應四時……對防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有重要意義。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調護細節雖多,但重要一個原則是“時時顧護胃氣”。胃氣一敗,百病由生;胃氣得養,氣血化生,內能和調于五臟六腑,外能灑陳于營衛經絡,有利于恢復。慢性淺表性胃炎如何施用藥膳療法? 藥膳是在中醫藥學理論指導下,采用天然藥物與日常食物,尤其是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按一定配伍規則合理配制,烹制成既美味可口,又有一定療效和養生作用的特殊膳食。其藥性、食性兼而取之,二者相輔相成地發揮著藥物和食物綜合作用。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上多有食欲不振、納少等消化不良癥狀,且本病反復發作,長期服藥又極易敗傷胃氣,因而施用藥膳治療本病尤為適宜,不僅可以祛病療疾,而且可收“淡食以養胃”之功,一舉兩得。慢性淺表性胃炎常用藥膳療法有如下幾種: (1)白術豬肚粥(《圣濟總錄》):白術30g,豬肚1只,粳米60g,生姜少許。 煎服法:將豬肚洗凈切成小片,同白術、生姜加水1000ml,煎煮取汁約600ml,再加粳米同煮成粥,早晚2次分服。 適應癥: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之脾胃虛弱的食欲不振、脘腹作脹、大便滯下等癥。 (2)豆蔻饅頭(《大眾藥膳》):白豆蔻15g,面粉1000g,酵母50g。 烹制:將白豆蔻研為細末,待面粉發酵后,一起加入制成饅頭。 適應癥:脾胃氣滯的脘腹脹痛,食欲不振或胃脘冷痛,惡心嘔吐等。 (3)曲末粥(《多能鄙事》):神曲10~15g,粳米30~60g。 煎服法:先將神曲搗碎,加水2000ml,煎至1000ml取汁,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分早晚2次溫服。 適應癥:脾胃虛弱的、食欲不振、食積難消、噯腐吞酸、脘悶腹脹等癥。 (4)陳皮雞(《民間驗方》):陳皮20g,香附15g,雞肉60g,蔥白10莖,生姜6g,調味品適量。 烹制:①擇嫩公雞肉冼凈,切小塊備用。②將陳皮洗凈,醋炒香附,放入砂鍋中煎取藥汁20 0ml,將生姜切如米粒狀,蔥白切碎。③將雞肉先用熱油鍋炒。兌入藥汁,加適量清水;先以武火煮沸,再以文火燜至藥汁干涸;放姜粒、蔥白、料酒、味精、醬油,炒拌而成。以佛手酒50ml送服,日一次,連吃3~5日。 適應癥: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之脾胃虛弱、肝胃不和、腸胃氣滯證,癥見脘脅脹痛、食少不化、噯氣、惡心、舌苔白膩。 (5)甘松粥(《飲食辨錄》):甘松5g,粳米50g。 煎服法:先煎甘松取汁,另將粳米煮成稀粥后,入甘松汁,稍煮一、二沸即可。分早晚二次空腹服。 適應癥:適用于氣悶胸痛、脘腹脹滿、食欲不振、胃寒呃逆、嘔吐諸癥。 (6)玉竹粥:鮮玉竹30~60g,粳米60g,冰糖少許。 煎服法:先將鮮玉竹洗凈,除去根須、切碎,加水1000ml,煎取濃汁約500ml,再加入粳米煮為稀粥,和入少許冰糖即可,每日分3~4次分服。 適應癥:適用于胃火熾盛或陰虛內熱消谷善饑之胃炎患者。 (7)石斛花生:鮮石斛30g,花生仁50g。 烹制:先用石斛煎水,再加入花生同煮,至花生熟,水燜干為度,平時嚼服花生。 適應癥:胃陰不足的胃脘灼痛、食欲不振、大便秘結。 (8)玉竹燜鴨(《大眾藥膳》):玉竹50g,沙參50g,老鴨1只,生姜、大蔥、味精、食鹽等調味品各適量。 烹制:①將老鴨宰殺后,除去毛和內臟,洗凈,放砂鍋內;將沙參,玉竹放入,加清水適量。②先以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燜煮1小時以上,至鴨肉扒爛為止。③去藥渣,放入調味品,再燒湯。④溫服,吃肉喝湯及佐餐食物。 適應癥:慢性胃炎之胃陰不足證,胃脘隱痛、口干咽燥、大便秘結等。 (9)椒面餅(《養老奉親方》):蜀椒6g,白面粉60g,蔥白2莖。 烹制:①將蜀椒去閉口者,去椒目,焙干研末,與面粉拌和,加水揉成小餅狀。②將水燒沸,下椒面餅,煮熟后,放入蔥白,并加味精、香油、精鹽等調味。吃面餅喝湯。 適應癥:適用于寒凝氣滯之胃脘冷痛、脹悶不舒、食欲不振等癥。 防治慢性胃炎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病 ,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變。可分為慢性淺表性、慢性萎縮性和特殊類型胃炎等類型。約7 0%~ 80%的患者沒有癥狀 ,部分患者則有上腹不適、飽脹、鈍痛、燒灼感 ,也有的食欲不振、噯氣和反酸 ,少數可有消化道出血、貧血等。但是 ,這些癥狀沒有特異性 ,與胃十二指腸潰瘍病或良惡腫瘤、慢性胰膽疾病、甚至橫結腸疾病的癥狀多有交叉 ,單純根據癥狀常難以區別。此外 ,由于慢性胃炎的病因不同、病情狀況和發展階段不同 ,診斷和治療的重點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恐癌心理不可長 ,防癌措施不可少 :慢性淺表性胃炎發病率甚高 ,甚至不癌變。部分淺表性胃炎可發展為萎縮性胃炎 ,約 2%~ 5%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能癌變 ,癌變過程常常經歷腸化、不典型增生等由輕至重的不同階段 ,是一個歷時數年至數十年的漫長發展過程。研制或開發能阻止或逆轉這一過程的藥物最為理想 ,但是 ,至今尚無有肯定療效的藥物產生。因此 ,定期復查胃鏡成為了防治工作的重點 ,有些患者由于恐懼心理試圖以B超等代替胃鏡檢查是不可取的。有些輕度腸化和輕度不典型增生伴隨炎癥的好轉或治愈而消失 ,對于大腸腺化生、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則應重點觀察 ,目的是及時發現可治愈的早期胃癌 ,及時治療 ,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可達 9 5%以上。一般 1~ 2年檢查一次胃鏡為宜 ,重度不典型增生 1~ 3月復查較好。配合一定的藥物治療更佳。作為患者只要與醫生合作 ,不必產生恐懼心理。 切忌不規則濫服藥物 :無癥狀淺表性胃炎不必用藥。慢性胃炎可以有酸相關性癥狀 ,如泛酸、燒心、餐前上腹痛餐后緩解等 ,應使用中和或抑制胃酸的藥物 ;也可以有動力相關性癥狀 ,如上腹部脹痛餐后加重等 ,選用胃腸道促動力劑為宜 ;這些藥物的療效和可能的副作用存在個體差異 ,而且最好按療程使用。慢性胃炎病因很多 ,如幽門螺桿菌感染、刺激性食物、藥物、環境、心理因素、遺傳因素等。其中 ,幽門螺桿菌感染應該有選擇性地按療程聯合使用抗生素治療 ,以達根除的目的 ,主要適合于慢性活動性胃炎和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患者。不恰當的選擇不但達不到根除目的反而可能引起細菌耐藥 ,甚至引起不良反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治療藥物雖尚不成熟 ,但可以有選擇地試用 ,也不可過多過濫。因此 ,在醫生指導監護下服藥最安全。 調理好心態 ,克服不良生活習慣 :不良的精神因素、嗜食刺激性食物或藥物、酗酒、吸煙等都可能是慢性胃炎的病因 ,也可使病情加重 ,應予避免 ,避免受涼也很重要。慢性胃炎患者的飲食并無特殊限制 ,可根據個體反應或習慣選擇 ,不使癥狀加重或反復的食物皆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