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收藏知識!
熱心網友
全國通用田村制式電話磁卡于1994年發行,第一套為《中國長城》拼圖卡,到2000年為止,中國電信共發行了面值47億元的70套田村卡。但自1998年開始,田村磁卡機因技術和安裝條件苛刻等原因,逐步從大街小巷中退出,而為IC卡所取而代之,形成了使用和消費困難的局面,握有田村卡的消費者怨聲載道。與此同時,在1997年的郵市火爆時,田村卡的表現令人稱奇,價值高出面值5倍以上的是正常現象,像1995年初發行的“豬年”田村卡的市價竟高達2800元,比50元的面值足足高出了25倍。但由于投機過度,于1997年3月底引發了跳水行情,并就此一蹶不振,許多卡商和集藏者與投資者更是深套其中,損失之大無法形容。雖然早在1998年,即有先見之明者呼吁中國電信采取措施,解決田村卡的問題,到了1999年底,因田村卡電話機大量退出使用,這種呼聲已變得更為強烈。“馬踏飛燕”加印片的載體是“馬踏飛燕”普通郵資明信片,發行于2002年I月10日,因只有12508毫米的規格而被集郵者冠以“小家碧玉”的愛稱。郵政部門大力開拓新業務,于是“小家碧玉”擔當此任,從此,以“馬踏飛燕”為載體的加印片開始大量涌現。 “馬踏飛燕”加印片不僅為各地郵政部門開辟了一個新的業務渠道,也為集郵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收集品種,同時也為研究者、組集者開拓了一條新的探究之路和組集之路。近年來,在郭潤康、馬佑璋、葛建亞等集郵家的積極倡導下,“馬踏飛燕”加印片收集者遍布全國。可以說,每一枚“馬踏飛燕”加印片的推出,都會在“馬片迷,沖激起波瀾,葛建亞稱之為“馬踏飛燕現象”。 透視“馬踏飛燕現象”,筆者認為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收集,二是研究,二是展示。 收集:變傳統收集為專題收集 “馬踏飛燕”加印片收集渠道不暢,已是不爭的事實。由于它不像郵票那樣有發行公告,所以很多“馬片迷”們往往是靠碰運氣來收集,大多是在發行首日之后才收集到的,在發行首日收集到的是寥寥無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是需要郵政部門從該項業務未來發展的需要出發,在推出“馬踏飛燕”加印片之前利用集郵專業媒體多多廣而告之,以方便“馬片迷”們的收集。二是希望“馬片迷”們改變以往傳統的收集方式,變“全面出擊”為“重點突破”,確定一個或多個自己喜歡的專題,根據專題需要來收集。 “馬踏飛燕”加印片的層出不窮和花樣翻新使喜歡它的收集者“痛并快樂著”,一方面,豐富的片源滿足了收集者的精神需求和收藏需求;而另一方面,一味求全也讓收集者“心力憔悴”。因此,有選擇地、按照專題收集,則不失為明智之舉。 研究:諸多問題需要探討 “馬踏飛燕”加印片是繼“企業金卡”、“牡丹”加印片之后又一個引起集郵者關注的新的集郵品種。作為新生事物,“馬踏飛燕”加印片諸多問題需要探討,比如“名稱問題”就是首要間題。這些年,包括《中國集郵報》在內雖然發表了許多研究文章,對“馬踏飛燕”加印片的名稱進行探討,但至今還沒有在我國集郵界中達成共識,即使在“馬踏飛燕”加印片收集者中,對其名稱的表述也是紛繁復雜的。“名不正則言不順”,“名稱問題”如果得不到統一,對其今后發展是大大不利的。 除了“名稱問題”之外,還“馬踏飛燕”加印片的“印刷廠家”、“印刷暗記”、“哪一枚是首枚”、“異形有哪些?”、“目前為止套數最多的是哪一套”及其“假片”等問題,都需要我們去弄懂弄通。 展示:郵展上尚未出現郵集 “馬踏飛燕”加印片向我們走來不過三四年的光景,但在短短的時間里誕生了諸多精品,令眾多收集者愛不釋手。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在國家級郵展上還沒有出現一部以“馬踏飛燕”加印片為素材編組的郵集。 “馬踏飛燕”加印片作為郵政用品不僅可以在郵政用品類中展示,同樣可以在傳統類展示,更是現代郵展(明信片類、節儉類)郵集的好素材。受問世年代的限制,“馬踏飛燕”加印片在郵展中展示的珍罕度不是很高,也正因為如此,給集郵者的收集和研究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時期的文物一一“馬踏飛燕”,為中外考古學家和藝術家嘆為觀止,這件兩下多年前制作的“銅奔馬”至今還在奔跑著、嘶鳴著,充滿了“天馬行空”的驕傲。而自2002年紛紛涌現的以“馬踏飛燕”普資片為載體的加印片,對我國廣大集郵者來說,更是樂哉!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