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侄女,8個半月大,4、5個月的時候其母親在換尿片時發現右側關節有彈響,右腿比左腿粗,有皮紋,軟弱無力,經核磁共振檢查右股骨頭有鋸齒狀骨刺。請問,有無好的治療方法?謝謝!

熱心網友

現在這種疾病的名稱改為:發育性髖關節脫位(詳見《實用小兒骨科學》)。具體半脫位的情況要看髖臼指數,及股骨頭發育情況,如果這些情況都有不好,僅是半脫位可以用外展支架,使髖臼及股骨頭進一步發育。具體的做法一定要到醫院骨科(開設小兒骨科的醫院最好)治療。

熱心網友

貼膏藥即可治愈。 著名軍科老中醫研制的千山活血膏,廣泛運用到軍內外,海內外。是國家級軍藥,上至國家主席下至鄰里大媽,國外友人都是有廣泛的口碑,你可以到他們的網站看看,資料更多。老中醫在線留言望診!

熱心網友

可以麻醉下手法閉合復位后,石膏固定或大一點手術治療建議盡早去醫院,現在孩子小,可選方案多,別耽誤了。

熱心網友

自1995~1997年10月,作者采用手法配合自擬活血止痛膏外敷治療小兒髖關節半脫位83例, 效果滿意。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83例,男48例,女35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12歲, 其中2~8歲71例,占85.5%。左側發病31例,右側52例。病程最短0.5天,最長7天。有劇烈 活動史者61例,占73.5%。  1.2 臨床表現 本病...

熱心網友

自1995~1997年10月,作者采用手法配合自擬活血止痛膏外敷治療小兒髖關節半脫位83例, 效果滿意。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83例,男48例,女35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12歲, 其中2~8歲71例,占85.5%。左側發病31例,右側52例。病程最短0.5天,最長7天。有劇烈 活動史者61例,占73.5%。  1.2 臨床表現 本病起病急驟,多于晨起及午后訴髖關節疼痛,有時放射至 大腿內側和膝前部,不敢站立 行走,行走時呈拖拉及跛行步態。查體見骨盆傾斜,患肢增長或縮短,髖關節不同程度屈曲 、外展、內旋功能障礙,腹股溝有明顯腫脹及壓痛,“4”字試驗陽性。本組83例中28例X線 片示病 側關節囊腫脹陰影,關節間隙略寬;55例無明顯陽性X線表現。實驗室檢查均無陽性結果。  2 治療方法  2.1 手法治療(以左側為例) 患兒取仰臥位,令助手按壓住兩側髂嵴以固 定骨盆。術者立于患側,先用手 法推拿按摩髖關節及腹股溝部約3~4min,使緊張的肌肉松弛。接著一手握患肢膝部,一手 握踝部,先盡量屈髖屈膝再令髖關節外展、外旋。然后將髖關節內收、內旋,最后緩緩用力 伸直髖、膝關節。術中可聞及“咯吱”聲,如此反復3~5次,對比兩下肢等長,即告手法復 位完成。  2.2 活血止痛膏外敷 黃柏、黃芩、生山梔、生大黃各100g,當歸、紅花、牛膝、 乳香、沒藥、細辛各50g,共 研細末,用蜂蜜或凡士林配制成50%軟膏攤于敷料上,外敷于髖關節及腹股溝部。2日換藥1 次。  3 治療結果  本組83例患者經上法治療,最短1天,最長7天,平均2~3天 ,均獲痊愈。  4 討 論  本病名稱較多,西醫稱之為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急性髖關 節暫時性滑膜炎,中醫稱其為 小兒髖關節錯縫、髖關節扭傷、小兒骶髂關節錯縫等,是一種以12歲兒童發病為主的疾病, 春夏季及秋冬交替季節發病較多。  4.1 發病機理 小兒活潑好動,較易引起髖部肌群的急性勞損,使髖部肌肉 、筋膜、韌帶痙攣或嵌夾,造成肌筋不正、絡脈受損、氣血不暢所致。  4.2 治療機制 手法作屈髖、內收、內旋、外展、外旋等理筋方法后,可達 到緩解拘攣,矯正畸形,并使 移位的韌帶得到復位,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恢復功能之目的,局部再配以活血化瘀、舒筋通 絡、消腫止痛的活血止痛膏外敷,使局部血瘀消除、經絡疏通,癥狀體征很快消失。外敷與 手法密切配合,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而縮短了療程,提高了療效。治療期間應囑患 者家屬,盡量減少患者的跳、跑等活動,最好是臥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