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梁惠王上》2、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衛善人也。......法正則民(樸實),罪當則民從。且夫牧民而道(導)這以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為暴者也。最好讀法律專業的同學或者對古文精通的朋友來給予我幫助,希望每句話能翻譯,謝謝

熱心網友

1,賢明的國君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要使他們上足夠奉養他們的父母,下足夠養活他們的妻子和孩子,遇上好年景終身飽暖,即使遇上兇年饑歲,也不至于餓死,這樣,再去引導他們走上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容易聽從了。2,法律是治國的根本標準,是用來制止殘暴而表率好人的。法律公正,民心就會純樸,罪罰得當,民眾就會服從。況且管理民眾而教導他們向善的,是官吏。(如果)官吏既不能教導民眾,又用不正當的法律加罪于民眾,這就反而為害于民眾,而作出了兇惡殘暴的事了。你的第二段原文幾處多字和標點錯誤,以下是正確的原文: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法正則民愨,罪當則民從。且夫牧民而導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導,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為暴者也。

熱心網友

樓上說的對。比較準確。

熱心網友

明君治國 要使百姓上可以養父母 下可以養妻子兒女 豐收時可以吃飽 歉收時免于死亡 這樣以后使百姓為善 所以百姓也容易順從這個是高中課文 我給忘了 大概是這么個意思 找高中的書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