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930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提出電子有兩種,除了有帶負電荷的電子外,還有帶正電荷的電子,這兩種電荷恰好一正一反,帶負電荷的電子叫正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叫反電子。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電子只有一種,所以對狄拉克的預言半信半疑。沒想到兩年以后狄拉克的預言得到了證實,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在實驗室果然發現了反電子。   后來人們陸續又發現了反質子、反中子等等各種各樣的反粒子。反粒子發現的多了,人們自然會想到,既然物質是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那么是不是由反電子、反質子和反中子組成的物質就是反物質呢。   于是科學家們設計好方案進行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科學家們終于在實驗室得到了結構比較簡單的反氘,這說明反物質的設想并不荒唐。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預言存在一種“正電子”,它的質量、自旋、電荷量都與電子一模一樣,只是帶有正電荷,這就是反電子。后來發現,不僅電子有它的反粒子,質子,中子……都有其對應的反粒子,分別叫做反質子,反中子……。反質子、反中子和反電子如果像質子、中子、電子那樣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構成的物質就是反物質,與此相對的是正物質,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物質。反物質和物質一旦相遇,就相互吸引、碰撞而全部轉化為光并釋放出的巨大的能量,這個過程叫做湮滅。湮滅過程會釋放出正、反物質中蘊涵的所有靜質量能,根據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關系式E = mc2一種在科學界受到普遍認同的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早期曾產生了數量相當的物質和反物質,隨后發生的物質和反物質的湮滅消耗掉了絕大部分的正、反物質,遺留下的少部分正物質構成了現如今的物質世界。但是為什么宇宙大爆炸不是產生了等量的正反物質,即所謂的“正反物質對稱破缺”,雖已被粒子對撞試驗證實了,但仍是物理學上一個未解決的問題。盡管在人們在已經在自然界中發現了為數眾多的反粒子,并且在實驗室中制造出了反原子,然而目前在自然界中尚沒有發現反物質。一種觀點認為即使自然界中存在反物質,它也很快會和正物質發生湮滅。時間表1995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反物質--反氫原子。1996年,美國的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成功制造出7個反氫原子。1997年4月,美國天文學家宣布他們利用伽馬射線探測衛星發現,在銀河系上方約3500光年處有一個不斷噴射反物質的反物質源,它噴射出的反物質形成了一個高達2940光年的“反物質噴泉”。1998年6月2日,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攜帶阿爾法磁譜儀發射升空。阿爾法磁譜儀是專門設計用來尋找宇宙中的反物質的儀器。然而這次飛行并沒有發現反物質,但采集了大量富有價值的數據。2000年9月18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他們已經成功制造出約5萬個低能狀態的反氫原子,這是人類首次在實驗室條件下制造出大批量的反物質?! 》次镔|這東西很神秘的,只要一露面,立即就會與正物質結合,同時放出大量的能量。據說1908年中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大爆炸就是由于天外飛來一塊由反物質組成的隕石,反物質與正物質通古斯河上空結合放出大量能量而造成的。   據估計,一克反物質與正物質結合時,放出的能量相當于世界上幾個最大水電站發電量的總和??茖W家預測假如利用反物質推動太空船,六星期到達火星將不是夢想。   但是,要利用反物質,就必須首先找到反物質,在地球上人們尚未找到可利用的反物質。令人可喜的是科學家發現在地球之外十分遙遠的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反物質源,它噴射出一個“反物質噴泉”,這些反物質能不能為人類所利用至今還是個謎。 。

熱心網友

我們的世界是由原子組成,原子里有原子核和電子,電子帶負電,原子核內的質子帶正電;而在反物質中電子帶正電,質子帶負電。例如,氫原子由一個帶負電的電子和一個帶正電的質子構成,反氫原子則與它正好相反,由一個帶正電的電子和一個帶負電的反質子構成。當物質和反物質相遇后會湮滅,釋放出大量能量。

熱心網友

我覺得可能和正常的世界相似,但當兩個世界的物體碰到一起,一切就消失了。

熱心網友

目前不存在.

熱心網友

很可怕

熱心網友

據說什么都會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