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成本是指為了達到特定目的所失去或放棄的資源。在財務會計中,成本是指取得資產或勞務的支出。成本計算通常是指存貨成本的計算,因此“成本”實際上是指存貨成本。存貨的取得方式:從企業外部購買;企業自己生產。存貨成本:取得存貨的支出,包括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熱心網友

地區建造 regional construction在我們的生活中,提起手表,會想到made in Swiss;提起葡萄酒,會想到made in France。我們也經常會看到made in Germany、made in Japan……、以及made in China。不同的產品由于產地的不同,有著內質的不同。即使在今天,雖經全球化經濟的挑戰,相當一些傳統地方產品仍在市場競爭中頑強地保持著本地的特色。你可以在IKEA任何一家店里看到中國產的棉制品、意大利產的玻璃器、越南產的藤編家具等。雖然是國際化的設計風格和營銷模式,卻選擇了每種產品的傳統產地,來降低成本和保證品質。當我們把視線從制造(making)的問題轉到建造(construction)的問題,會發現很多相似之處。建筑和產品一樣都存在著從設計到制作完成的過程,而制作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設計的過程。產品的制造依賴產地的生產能力,建筑作品的完成也依賴于當地的建設能力,即地區性的建設方法反作用于當地的建筑設計。建筑不能移動,它一般都是位于它被建成的地方,長時間受地區因素影響,并成為地區中的一部分影響著后來者,因而建筑中的地區化表現得更為顯著。我們把這種受建造因素影響造成的地區建筑現象稱為地區建造。一、地區建造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建筑是具有地區性的。吳良鏞先生指出:“建筑本是地區的建筑,是建筑的基本屬性,是建筑賴以存在、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在當今全球化與地區化的沖突中,由于各地在氣候、社會經濟體制、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的不同或不平衡,使得我們不可能用一種統一的設計風格來解決各地不同的建設問題。因此,他們進一步發展的方式也理應不同,建筑中的地區性會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客觀現象。建筑是建造的藝術,但是它是形而下的。它不是雪白的繪圖紙上棕色墨水留下的美麗的線條,而是一塊磚、一把泥的砌筑過程。它依賴于物質世界的幾個非常基本的方面。首先是自然法則中力的相互作用;其次是我們所使用的材料的結構;還有就是這些材料放置在一起的構造方式。一個建筑作品的性格是由它使用的建造類型和各部分連接、融合的營造過程,及其依據,即結構、構造、材料等內容決定,這些都影響限定空間的表面的表現方式。密斯曾說過:“建筑開始于你把兩塊磚小心地疊在一起的時候。”既然建筑是具有地區性的,建造的因素又是建筑學中無法回避的,那么可以說,地區建造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一方面,不同地區在環境,經濟和技術上存在著差異,從客觀上造成各地區建筑上的很大不同。另一方面,不管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即使在環境特征類似或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不同地方,各地的建造方法、建筑材料,工藝和傳統偏好仍然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講,地區建造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二、地區建造的語言語言是具有時代性的。古代的建筑師同時也是工匠,設計的過程與建造的過程是同時的。工匠(建筑師)對材料的感知,對加工的技藝的認識,和建筑實施的過程中的直接操作,構成了一種建造的文化。這使得不僅結構、材料、做法,甚至光線、風和流水的聲音對于建造形式的完整都變成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當代的建筑師應該經常像古代工匠一樣問自己:“我們如何操作”、“我們怎樣處理結構”、以及“我們使用何種材料”?地區建造的語言是多方向、多層次的,它包含地區材料、地區工藝、地區作法、地區技術。石頭、磚、木材為建筑座落于大地上提供了不同的表征,為地區精神提供了一種實在的可識別性。拉斯姆森在《建筑體驗》中寫道:“在日本的花園中,地磚和臺階石的設計適于穿木屐走行。當日本人走進房子時,他便脫掉木屐,屋子里的地板上鋪著草席。里面每件物品都用木材、紙張及其它一些摸起來柔和、惹人喜愛的材料制成。” 材料是建筑的皮膚,它為建筑的提供了從視覺到觸覺的不同感受。坂茂正是發現了紙——這種傳統只屬于東方的建筑材料,以其半透光的效果被抽象成一種東方人含蓄性格的反映。在他的設計中,再生紙可以在現代技術下變得強度相當高,同時可以返成紙漿重復利用,傳統建筑材料被做成輕型建筑結構。在阪神大地震后,坂茂和來自全日本的學生志愿工作者建造了一座教堂和30座臨時房屋。由于紙質輕巧,不需要起重機械,志愿工作者才能建造房屋。現在坂茂正致力于一種新的材料:竹質夾板。這一切使得舊的地區建造文化在新的適應技術下獲得新生。地區建造要求考慮人加工的因素,也就是說在建造處理之時融進人的情感。阿卡汗獎的建筑作品證明,并不是只有發達國家才可以做出好的設計,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建筑師能夠結合本國實際,使用并不昂貴的材料做出好的設計。Fabrizio Carola的毛里塔尼亞kaedi地區醫院使用了雙層磚券以適應當地的干熱氣候,以極低廉的價格創造出詩意的棲居環境。細部就是材料連接時最有表現力的地方,制作感和設計感都表現在細部里面。細部做法從來就不是從紙上憑空發明的,富于個性的創新和地區普遍使用的做法有一個循環的互動的關系。麥金托什所做的格拉斯哥美術學院的墻面由大小不同的石塊仔細地砌筑而成,具有現代的平面構成感。實際上,這種粗糙石材的砌筑做法是蘇格蘭建筑中一直傳承著的手法,它展現著蘇格蘭人粗獷頑強的民族性格。地區技術可以是多方面的解決,可以是結構的,也可以是聲光,或熱工的,這也一定程度上包含著生態建筑的一些方法。從結構上看,似乎建筑沒有大的差別。但由于各地的基地情況和建筑形態的自然的和人文的差異,結構方式也有很多有特色的創造。路易斯·康為孟加拉國會建筑群所做的圓拱是這一建筑最顯著的形式特征,許多后來者只關注到了它神奇的光影,但實際這是為地震多發區從結構技術上一種適宜的解決。三、地區建造的原則亞歷山大·仲尼斯和肯尼斯·弗蘭普敦提出了批判的地區主義建筑的概念。作為地區主義各種方法中的一個,地區建造應該遵循批判的地區主義的原則,并著重于從發揮地區特有材料、技術方面發展建筑的動機。(一)適用的原則“適用”是建筑設計中經常提及的一條設計原則,但是它經常被狹義地解釋為功能的好用。這里所使用的“適用”一詞則從廣義的角度看待建筑師工作的目的。由于地區建造是一種基于本地條件的方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服從經濟的因素,利用有限的資源給出適宜的解決。它應建立在分析的基礎上,必須在結構上是現實的,而且是外部環境的產物,對光線、風向、氣候條件以及地方材料的運用等做出相應的反映,以適應特定的場所。只有適合本地的建造方式,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建造方法與地方文脈相連,并解釋著地方文脈。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地區建造只是地區歷史的產物。相反,地區建造更與地區的未來相連。適應的原則應該是雙向的,既針對新技術,要求它與本地條件相適應;又針對傳統方法,要求它適應現在和將來的需求,其根本是一種人文關懷。(二)發展更新的原則老的東西不會再生,但也不會完全消失。曾經有過的東西總是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現。地區建造是要具有一種發展的眼光。師法先人,而非用先人之法。尊重傳統,但是不拘泥于傳統。阿爾托指出:“在很大程度上,建筑是一個復雜的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內部的相互作用會不斷產生出新的解決方法、新的形式、新的材料和結構意識的無窮變化。”應當努力發掘傳統文化遺產中的精髓,獲得啟發和靈感。但是也不能因此排斥新技術的作用,畢竟人們的生活在不斷改變,應該以一種發展和更新的眼光看待新的建造技術的優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用各種各樣新的材料,運用不同的制作過程。應該鼓勵在適用的原則下,多發展適宜本地條件的新技術。(三)多樣的原則我們一直都知道多樣化的重要。自然界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形式,用同樣的構造,同樣的材料,同樣的基本結構可以創造出千百萬種不同的合成品,每一種都能是一種高水平的形式。一種生物不能適應其它物種的生存方式,某地的建造方法也可能不適應它地的特殊環境。愛迪生曾花好多年試圖解決建筑難題——用一種技術手段建立一個標準化住宅。盡管花了好些年研究這個方案,結果還是遭到了他一生唯一一次真正的失敗。弗蘭普敦認為建筑是一種“詩意的建造”。如何成為“詩意”,就有多種解釋和發展的可能。原廣司寫道:“建筑的取材,對于一個聚落是有限的,但從世界各地的聚落來看還是數量很多的。聚落告訴我們僅僅材料這一點就有無限的變化和變形。”地區建造針對不同的地區,由于具體條件的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側重點和解決辦法,但最終殊途同歸,目的都是要滿足人的安居和發展。四、提倡我國因地制宜的地區建造“20世紀,伴隨著現代化的步伐,國際主義建筑轟轟烈烈地登上了建筑舞臺,運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的鋼鐵、玻璃、混凝土材料開發出了經濟合理甚至達到良好物理性能的標準化建筑。其結果,由建筑師們發起的轟動一時的建筑理論,無視建筑物所在地的特殊性,使方盒子建筑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蔓延,使人們的生活空間千篇一律、單調乏味。”地區建造是一種對西方中心論的批判。它的原則決定了它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表現形式。它從不可抗拒的技術與客觀條件角度對現代性進行反思。中國的地域廣泛,各地的文化、經濟、氣候和技術水平都頗為不同。長期以來,中國建筑界、以及關注建筑的非建筑專業的人,都有強烈呼聲:探索有本土文化的建筑。其中,地區建造是解決中國建筑問題的一種可能的選擇。如果能在一定地域內利用所在的建造因素,無論從美學上,或在生態上,創造一種“場所感”,即能有利于制止現代主義帶來的單調感。地區建造是理解和繼承中國傳統建筑方法的一種有益的途徑。當我們邯鄲學步似的從西方學習了一點混凝土和鋼材的皮毛,又逐漸忘卻了自己傳統的材料、傳統的工具,傳統的技藝,地區建造的一些原則和方法,可以從材料和技藝等方面重新解釋中國木構建筑特征和傳統工藝的潛力。在中國,建筑師曾經是一個匠人,懂得怎樣制作細部,現在看來,也許還是做一個匠人的好。中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在國外隨處可以看到made in china。但是中國產品的品質還不是很好。總希望made in China能夠像made in Germany和made in Japan那樣成為品質優異的象征,也希望能看到constructed in China成為好建筑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