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剛滿18歲,身高161,從青春期開始發育的時候起,胸部里面就有硬塊,不小心碰到會很痛.現在也是,用手可摸到中間有疼痛感,中間有一個硬塊.在兩三年前,右邊胸部到腋下中間部位出現了一塊像淋巴結一樣的東西,不大,用手捏時會有疼痛感,但是一直沒有變大,我下巴下面也有淋巴,所以我以為是只是一般的淋巴結.沒有去醫院檢查,最近無意和朋友聊起,她認為我很有可能是得了乳腺增生,我們這邊的醫生全是男性,我現在還不想去檢查.所以想請問大家,我可能得了這個病嗎?應該怎么樣自測.如知情者可 ,請注明. 3

熱心網友

給你的建議:1、做檢查2、你的硬塊只能在檢查后才能知道是否有問題3、你的腋下的腫大可能是副乳,建議檢查,最好切除,小手術,不必害怕。(女性有很多有副乳,發生的部位不同,具體可以搜索互聯網)讓你的家人陪你去檢查一下,你還小,沒什么問題的。

熱心網友

如果那個硬塊比較大,需要做手術!切除的腫塊需要做切片檢驗,若沒有問題你才能放心.所以你快去醫院吧!

熱心網友

到醫院婦科那里的女醫生還是比較多的.如果自查,可以平躺在床上自己用手檢查自己的乳房如果的確有腫塊,并摁壓有疼痛感,就需要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熱心網友

我勸你相信天使小婦人的話。

熱心網友

沒有經驗的人即使摸出東西也很難斷定性質的 所以最好去醫院里檢查一下 有紅外線檢測 也有超聲檢測 檢查的時候你大方自然醫生也不會別扭 我是覺得沒什么 我還讓男醫生做過婦科檢查呢 我本身也在醫院工作 我看病的時候覺得很坦然 只有男醫生沒有女醫生做這樣的檢查時 通常會有女護士在的

熱心網友

最簡單保險的方法是到醫院檢查,醫生是沒有性別的。

熱心網友

用紅外線乳腺檢測儀,很簡便,一般醫院都有

熱心網友

以上回答問題的人好專業噢??吹脮灠?。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醫院了。

熱心網友

從愛惜自己的角度來說你該去看醫生,做個全面的健康體檢不就塌實了!

熱心網友

你可能得了乳腺增生,我十八歲時做過切除手術,二個2CM大的小腫瘤,你的應該是良性,但如果乳房表面有橘子表皮狀的皺折,則需特別注意.建議做手術切除,小手術,非常輕松,而且不影響以后哺乳.

熱心網友

你可能得了你應該去檢查

熱心網友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見的乳房疾病,其發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來該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年齡也越來越低齡化。據調查約有70%~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多見于25--45歲的女性。   專家提醒:患了乳腺增生病以后有相當多的患者重視程度不夠,遲遲不就診或只求緩解乳痛癥狀,而意識不到乳腺增生病的潛在危險——即少部分乳腺增生長期遷延不愈,會發生乳腺良性腫瘤或發生惡性病變。 ...

熱心網友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見的乳房疾病,其發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來該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年齡也越來越低齡化。據調查約有70%~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多見于25--45歲的女性。   專家提醒:患了乳腺增生病以后有相當多的患者重視程度不夠,遲遲不就診或只求緩解乳痛癥狀,而意識不到乳腺增生病的潛在危險——即少部分乳腺增生長期遷延不愈,會發生乳腺良性腫瘤或發生惡性病變。 乳腺增生發病的原因   乳腺增生是乳腺組織導管和乳小葉在結構上的退行性病變及進行性結締組織的生長,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內分泌激素失調。那么又是哪些原因導致內分泌激素紊亂呢?   中醫認為:情懷不暢,肝氣不得正常疏瀉而氣滯血淤疾凝,沖任不調者,常有月經紊亂,面部色斑。現代醫學認為:婚育、膳食、人生存的外環境和遺傳因素是乳腺發病的主要原因。 乳腺增生的癥狀   主要以乳房周期性疼痛為特征。起初為游漫性脹痛,觸痛為乳房外上側及中上部為明顯,每月月經前疼痛加劇,行經后疼痛減退或消失。嚴重者經前經后均呈持續性疼痛。有時疼痛向腋部、肩背部、上肢等處放射。患者往往自述乳房內有腫塊,而臨床檢查時卻僅觸及增厚的乳腺腺體。有極少數青春期單純乳腺小葉增生2年左右可自愈,大多數患者則需治療,千萬別忍著。 乳腺增生的治療   由于乳腺增生主要是激素失衡造成的,所以治療則應從調理內分泌著手。中醫中藥有其獨到之處,尤其是沖任失調、便秘、合并乳腺增生者效果尤為突出。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乳腺疾???   為了能及時發現乳腺疾病,專家提倡25歲以上女性一定要每月自查乳房。   具體方法是:洗浴后站在鏡前檢查,雙手叉腰,身體做左右旋狀,從鏡中觀察雙側乳房的皮膚有無異常,乳頭有無內陷,然后用手指的指腹貼在乳房上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慢慢移動,切勿用手擠捏,以免將正常乳腺組織誤認為腫塊。 乳腺增生是一種乳腺組織的良性增生性疾病,既不是炎癥也不是腫瘤,而是乳腺組織正常結構的一種錯亂,是單純性乳腺增生、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總稱。 一般來講,當乳腺增生病癥狀較輕,僅有輕度經前乳房脹痛,乳房內散在細小的顆粒樣結節,其病情不影響工作與生活時,可用乳罩托起乳房以緩解乳房脹痛,不必服用任何藥物,僅對其進行臨床觀察即可;若無明顯變化,可每半年至一年到專科醫生處檢查一次。當癥狀較嚴重而影響工作或生活時,則應分別情況予以不同的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有:中醫中藥治療,如中藥內治、外治、針灸等;西藥治療,如口服激素類藥物、碘制劑及其他對癥治療藥物;手術治療,如乳房腫塊切除術、乳房單純切除術等。 乳腺增生患者應注意:1、少生氣,保持情緒穩定,活潑開朗心情即有利增生早康復。2、改變飲食,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動物脂肪,甜食及過多進補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類,多吃粗糧。 3、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保持性生活和諧,可調節內分泌失調,保持大便通暢會減輕乳腺脹痛。 4、多運動,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5、禁止濫用避孕藥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不吃用雌激素喂養的雞、牛肉。 6、避免人流,產婦多喂奶,能防患于未然。 7、自我檢查和定期復查。乳腺增生病即非腫瘤,亦非炎癥的增生病變。本病是以乳腺腺泡,導管的上皮組織細胞及結締組織增生為基本病理變化的一類疾病的總稱。發生于青春期發育開始以后的任何年齡的婦女,但以中年婦女最常見。屬于中醫“乳癖”的范疇。主要是由于內分泌系統失調所致表現為機體內黃體酮、孕激素分泌過少,雌激素(特別是雌二醇)相對增多,致使雌激素長期刺激乳腺組織,導致乳腺組織增生病變。導致內分泌系統紊亂的因素很多。人們生存的外部環境,工作和生活環境,長期情緒不穩定,易怒、易煩、易躁,長期的緊張焦慮狀態下,均可造成機體內分泌激素的失衡。 乳房疼痛與腫塊為本病的主要臨床癥狀:  (1)、乳房疼痛:常為脹痛,刺痛或竄痛,可累及一側或兩側的整個乳房,多數以一側為重,亦可向患側腋窩、肩背部、上肢放射。常于月經來潮前數天出現或加劇,經后緩解或消失,疼痛可隨著情緒變化波動而消失,有些伴乳頭疼痛或癢。這種與月經周期性變化或情緒波動而產生的乳房疼痛變化是乳腺增生病臨床表現的主要特點。  (2)。乳房腫塊:可發于乳房單側或雙側一個或數個的腫塊,腫塊形態有片狀、結節狀、條索狀等,以片塊狀多見,腫塊邊界不明顯,質韌或中等,與周圍組織無粘連,活動好,大小不一,小如粟粒,大可達3—5cm,腫塊常隨月經來潮前數天變硬、變大,經后腫塊變軟縮小,常伴情緒波動后變化。  由于乳腺增生病隨病程延長,病期階段不一,也出現不同的變化,如乳腺增生病的后期階段,即為纖維性腺病、硬化性腺病、囊性乳腺增生病,也稱之為“癌前期病變”,出現了不同的癥狀,如乳頭溢液,月經失調,常感情志不暢,心煩易怒、胸悶噯氣等癥狀,臨床上不可忽視常伴的全身癥狀,臨床上常于乳腺纖維瘤、乳腺癌相混淆?! ∪橄僭錾僦嗅t“乳癖”范疇。中醫認為乳房為肝、胃兩經所屬,乳房的盛衰還與沖任兩脈有關。情志內傷,肝郁氣滯,氣血周流失度,氣血凝滯,結聚成塊。婦女氣機易抑郁、氣機流行不暢,蘊結于乳絡,乳絡經脈阻塞不通,不通則痛引起乳房疼痛。肝郁氣滯,氣滯必然導致血瘀,肝氣橫逆犯胃,脾運失司,痰濁內和生,痰濁和血瘀互結,阻于乳絡結聚為核。腎為五臟之本,元氣之根,腎氣、天癸、沖任三者構成性軸,既作用于胞宮,又作用于乳房。腎氣不足,沖任不調,氣滯血瘀。而致經期紊亂,經量減少,積瘀于乳房、胞宮,出現乳房疼痛而結塊。

熱心網友

可能是乳腺小葉增生,沒事的,把心放寬,這個病不能生氣,不能郁悶,心里什么事都不想了,病才好的快。自測乳房簡易法 乳腺增生對于女性朋友來說并不陌生,特別是30歲以上的女性都會或多或少地罹患此病。輕度乳腺增生可不必驚慌,但如果增生進一步變化則要提高警惕。經常自檢乳房可有效預防乳房病變?! ∷淖终娼洝 】?面對鏡子雙手下垂,仔細觀察乳房兩邊是否大小對稱,有無不正常突起,皮膚及乳...

熱心網友

可能是乳腺小葉增生,沒事的,把心放寬,這個病不能生氣,不能郁悶,心里什么事都不想了,病才好的快。自測乳房簡易法 乳腺增生對于女性朋友來說并不陌生,特別是30歲以上的女性都會或多或少地罹患此病。輕度乳腺增生可不必驚慌,但如果增生進一步變化則要提高警惕。經常自檢乳房可有效預防乳房病變。  四字真經  看 面對鏡子雙手下垂,仔細觀察乳房兩邊是否大小對稱,有無不正常突起,皮膚及乳頭是否有凹陷或濕疹。  觸 左手上提至頭部后側,用右手檢查左乳,以指腹輕壓乳房,感覺是否有硬塊,由乳頭開始做環狀順時針方向檢查,逐漸向外(約三四圈),至全部乳房檢查完為止,用同樣方法檢查右乳。  臥 平躺,右肩下放一枕頭,將右手彎曲至頭下,重復“觸”的方法,檢查兩側乳房。   擰 以大拇指和食指壓擰乳頭,注意有無異常分泌物。  特別提示:  ■乳房自我檢查的時間應在月經來潮后的第9~11天,淋浴時也可進行,因皮膚濕潤更容易發現乳房問題?!  龃藱z查每月堅持一次,如果發現雙側乳房不對稱,乳房有腫塊或硬結,或質地變硬,乳房皮膚有水腫、凹陷、乳暈有濕疹樣改變,應立即去醫院請??漆t生檢查?!  龀詸z外,凡30歲以上婦女,最好每年請專科醫生檢查一次;40歲以上婦女,每半年請醫生檢查一次,以便及早發現病變,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