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661年,年僅24歲的順治皇帝突然駕崩。《清實錄》中只留下了“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丁巳,崩于養心殿,年二十四”,這樣簡單的記載。從此順治之死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關于順治最后的去向,以出家說流傳最廣,“順治出家”也成了清宮四大謎案,為民間百姓津津樂道。傳說順治帝在自己寵愛的董鄂妃因病去世后,身心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在以皇后的禮儀安葬董鄂妃后,一直虔誠崇信佛教的他決心遁入空門,以求解脫。玉林禪師給他取了法名“行癡”。后來他上了五臺山,從此隱姓埋名,從官方的記載中消失。此類記載最早來源于清初曾擔任過國子祭酒一職的吳梅村的記述,吳在《清涼山贊佛詩》中非常隱諱地暗示,順治在五臺山出家。 此外,一個現象很值得玩味。在康熙即位之初,年齡尚小之時,康熙的祖母孝莊皇太后曾多次帶著少年康熙上五臺山禮佛,此類活動本來在北京舉行即可,可他們偏偏要不遠千里來到五臺山,后人推測其中一定別有深意。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當時兩宮皇太后倉皇西逃,途經山西五臺山時,想要暫住禮佛,卻苦于沒有合乎規格的御用器具。正是五臺山的寺院提供了全套的器具供皇室使用,人們不免猜測,此間寺院從前一定為接待此類貴賓精心準備過。聯想到順治即使出家為僧也不可能混同于普通僧人,在有的學者看來,自然是順治在此出家的有力旁證。民國以后,五臺山本地史志對順治出家之事多有記載,可惜追記年代久遠之事,可信度自然不高。 然而,大部分專家認為,雖然順治崇佛之事歷歷可考,然而他去五臺山的經過卻沒有任何記載,所以傳說臆測成分更多,難于讓人信服。 目前還是身染天花不治而亡的說法更為可信。 《清實錄》記載順治因病暴亡,引起了后世的多方猜測,清史專家論證后認為,順治得天花的可能性最大。 德國人魏特所著的《湯若望傳》中披露了順治死于天花的事實。順治皇帝在短暫的一生中,同耶穌會傳教士,清廷欽天監監正(國家天文歷法機構負責人)湯若望關系密切,孝莊皇太后曾認湯若望為“義父”,福臨也尊稱湯若望為“瑪法”,即滿語“爺爺”之意。福臨常常和湯若望徹夜長談,所以湯若望對福臨的情況非常了解。 據此書記載,當順治發覺自己身染天花,確定儲君成了燃眉之急。當時他想立次子福全,而孝莊皇太后則堅持立第三子玄燁(即后來的康熙皇帝)。福臨派人去征詢湯若望的意見,湯也力主玄燁,理由是他出過天花,對這種可怕的疾病有了終身免疫力。 此外,曾給順治起草遺詔的漢官王熙在文集中也記錄了當時的一些情況。書中提到,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順治帝突然午夜急詔他入宮,對他說:“朕得了天花,即將不久于人世,你要詳細記住我的話,馬上擬定詔書。” 他一聽此言,當即泣不成聲,奏對不能說出一句完整的話。順治傷感地說:“君臣之間的際遇都靠緣分,緣分盡了不免離散,你不要這樣悲傷,我已經時日無多,你更不應該因悲傷而延誤大事。王熙強忍淚水,在病榻前寫好詔書,前后修改三次。第二天早晨才確定,而順治也于第二天夜里去世。 曾為董鄂妃起草祭文的中書舍人張宸的記錄也相當可信,他記述,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四,大臣們向皇帝問安時,得知皇帝身染重病。初七晚上,朝廷決定大赦刑獄,為皇帝祈求好運,接著又傳諭民間,不許炒豆點燈、潑水,這時人們才知道皇上出了天花。初八早晨,朝廷例行的早朝取消,只有極少數重要大臣被要求摘掉頂戴花翎進入大內。根據清朝的慣例,如果遇到皇帝大喪,百官就需要脫去官帽,當時張宸即猜測發生了重大變故。果然當晚就傳來了順治帝去世的消息。 當時被順治帝尊崇侍奉的玉林禪師的年譜中也有關于此事的記錄,年譜中記載: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三,宮中宦官來到玉林等人居住修行的萬善殿說,皇帝病疴沉重。玉林等人馬上聚集在一起為順治帝誦經祈禱。初四,一個姓李的太監對玉林說:“皇帝已經命懸一線了”。僅過了三天,順治就駕崩了。當時孝莊皇太后還請玉林等高僧入宮為順治帝超度亡魂。 這幾人對順治去世前后的情況記錄雖略有出入,但是關于順治死亡的病因及死亡的時間,卻驚人的一致。多數清史專家都認為在正史記載不完善的情況之下,幾位當事人的追述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如果沒有更加可靠的材料出現,順治因天花而死最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