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顏真卿的字和人品的關聯!由字可以看出人的品格!人如字

熱心網友

蘇軾曾云:“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東坡題跋》)顏真卿,字清臣,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唐代杰出的書法家。曾為平原太守,人稱顏平原。安史之亂,顏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代宗時李希烈叛,宰相盧杞“銜恨”唆使皇帝使真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忠貞不屈,后為李希烈縊殺。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于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于時。

熱心網友

顏真卿的行草書與《祭侄文稿》魏寶玉 2003-7-16   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繼王羲之之后,而且唯一能與王羲之并駕齊驅的偉大的書法革新家,他創造了“顏體”,堪稱楷體“書圣”。顏真卿的楷書,如正德君子立于廟堂之上,有衣冠莊重、氣度隸穆之氣象。而顏真卿的行草書與他的楷書相比,成熟得更早,并且更生動遒婉,有馳騁揮戈、拔劍起舞的叱咤氣概,造詣極深,自有境界,和而不流,威而不犯。既不同于六朝那種超逸優游、風行雨散的行書,也不同于張旭、懷素的驚電飛流、龍奔蛇突的狂草。顏真卿往往融楷隸篆籀于行草中,運用中鋒、藏鋒、轉鋒于線條內,取筆劃的蒼勁奇崛,得字形的詭異飛動,化墨色的濃淡枯潤,去揮發豪放雄健的英氣。  唐代書法藝術在重視法度的同時,強調個性創造和性靈表現。“法”的齊備,“情”的宣泄,是唐代書風的兩大傾向。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北海、柳公權等人的“尚法”和張旭、懷素等人的“尚情”之作,是唐代書風的典范,而顏真卿兼及兩極。  顏真卿的行草書,流傳下來的數量不算很多,據《顏真卿志》載,可考者有38件。朱關田主編的《中國書法全集·顏真卿》共收入30件(包括墨跡和刻帖)。這些作品各個時期都有。從字體看,行楷書與行草書參半。  顏真卿的行草書為歷來的書法家、評論家所推崇,評價極高。宋代朱長文認為“其真行絕妙,所謂如長空游絲,蟲網絡壁者”,認為他的楷書、行草書,都已達到“逾妙及神”的境界了。明項穆說:“魯公之行草,率更之真書,長史之飛草,所謂出類拔萃,固非隨波逐流者也。”  顏真卿最著名的行草書,有被后世譽為“三稿”的《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和《爭坐位稿》,以及《劉中使貼》、《湖州貼》、《蔡明遠貼》、《劉太中貼》、《裴將軍詩》等。《祭侄文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祭伯父文稿》全稱《祭伯父濠州刺史文稿》,都是顏真卿出類拔萃的代表作。元代大書法家鮮于樞為《祭侄文稿》寫的跋語說:“唐太師魯公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第一指王羲之《蘭亭序》)。”連對顏體楷書持否定態度的宋代米芾也認為“顏魯公行字可教。”他在評論《祭伯父文稿》時,認為是“天下奇書”。這兩件草稿,用筆神妙,挺拔奔放,各具特色,和《爭坐位稿》一起,堪稱珠聯璧合,是舉世難得的藝術瑰寶。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由于是真跡傳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更被后世譽為“在世顏書第一”。這件草稿無論內容還是書法都極為典型。其內容背景是,在“安史之亂”時,河北二十四郡紛紛瓦解,只有顏真卿為太守的平原郡(今山東陵縣)和其堂兄顏杲卿為太守的堂山郡(今河北正定縣)得以固守,抗擊叛亂,并派杲卿三子顏季明在兩郡之間往來聯絡。后來顏杲卿智取軍事要地土門,取得重大勝利,便派長子顏泉明到長安獻俘報捷,同時請求救兵。不料卻被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截留扣押,王私改奏章,據為己功,擁兵不救。堂山郡終因糧盡矢絕,被叛軍攻陷,杲卿、季明父子等慘遭殺害,壯烈殉國,顏氏一門死于刀斧之下30余人。直到顏真卿回朝向肅宗哭訴事情原委,杲卿父子才得到表彰。“安史之亂”平定后,顏真卿又派侄顏泉明去河北尋訪杲卿父子遺骨及流散家人,僅尋得顏季明頭骨帶回。顏真卿緬懷堂兄一門忠烈,“父陷子死,巢傾卵覆”,懷著“撫念摧切,震悼心顏”的悲憤心情,和著血淚寫下了這篇祭文。可以想見,臨文之時,國難家仇,一齊擁上他的心頭,感情悲憤激越,不計字的工拙,縱筆浩放,一瀉千里,墨色時枯時濃,筆法圓轉遒勁,筆鋒內含,力透紙外,充分表露了作者激越悲憤的心情。細讀草稿可以發現,開始途述身世,還比較平靜,字也比較規矩、圓渾。寫到“賊臣不救”以后,悲痛之情充溢胸間,字體打破了矜持的局面,字形、行距忽大忽小,時而滯重,如哽咽不前;時而縱放,如慷慨悲歌。錯、漏的地方逐漸增多。寫到“魂而有知,無磋久客。嗚呼哀哉,尚饗”幾個字時,已經達到了無意于書而氣貫天成的極高境界。感情的波瀾起伏,隨著筆鋒自然流露出來,這是因為臨文之時,激昂悲壯的感情一發難收,長期積累的高超書法藝術,在不經意之中揮灑而出。所以文稿雄姿英發,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感染力,沒有一絲一毫的矯揉造作。雖然多處涂抹而始終不能破壞文稿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原因正在于此。元代張宴在《祭侄文稿》的跋語中說:“住京師,嘗會諸賢品題(顏真卿書法),以為告不如簡,簡不如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于此跡。”是說寫楷書時比較嚴肅,容易拘束,而寫草稿則揮灑自如,最能顯現出作者卓越的書法藝術。宋代蘇軾不但學顏書,而且對顏書有極高的評價,對他的人品更是景仰不已。他在《東坡題跋》一書中說:“吾觀魯公書,未嘗不想見其豐采,非獨得其為人而己,凜凜乎若見其誚盧杞而斥希烈也。”說的是書如其人,顏真卿書法正是他剛正義烈、高風亮節的化身了。歷代人們在贊賞和高度評價顏真卿書法藝術的同時,又都稱譽敬仰他的人格品德,確是很有道理的。顏真卿《祭侄文稿》 釋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庭階蘭玉,敏尉人心。方期戩谷,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