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孩入園以后跟別的小朋友搶東西的時候喜歡咬人,而且老師說別的小朋友不能碰她,一碰她就喜歡打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熱心網友

首先用說服的方法,如果無效可適當采取懲罰。懲罰的方法有:1。隔離當孩子有不適當的行為時,借由取消他獲得注意或其他獎賞的機會,以減少該行為的一種方法;例如沒收玩具、罰錢、罰站、關在房間里。2。身體懲罰:使人產生感官不舒服的感覺(請注意不要傷及孩子的要害,并且定出層級,例如輕者以手指彈耳朵,次者以手掌拍手背,重者拿藤條打手心)。3。斥責:口頭強烈指責不良的表現,目的在減少或削弱不希望出現的行為。  懲罰的原則:(1)確實把握處罰時機一要立即,例如父母發現孩子拿危險物品,就要馬上制止他,責怪要合乎幼兒道德發展階段,要清楚他是有心的還是無心的。(2)懲罰強度要因人而異,每個孩子有先天的差異,所以能接受懲罰的強度也有差別;不良行為有輕重之分,懲罰不能太輕也不宜太重,同一錯誤行為應由輕度懲罰開始,沒有成效才采行較重的處罰。(3)執行處罰的態度要一致父母態度要一致,前后處罰方式也要一致,必須堅持公平合理的原則。例如婆婆愛孫心切,總會在你教訓孩子時出面制止,嚴重的會|爆婆媳問題;或者媽媽老是扮黑臉,而爸爸老是扮白臉,讓孩子以為媽媽不喜歡他。(4)強化足以引發受歡迎行為的情境懲罰時要教育他什么是正確行為,而且平日要做到獎懲兼顧,他做對了也要給予獎勵。(5)減少足以引發不受歡迎行為的原因防范不受歡迎行為的起因。例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環境”,對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性。(6)不能用羞辱的態度執行懲罰,不要做人身攻擊比如“大白癡”,“笨蛋”等;以尊重孩子為前提,才不會造成他日后的叛逆性格。(7)事前法令要明而后行在處罰前先說明對、錯。(8)執行態度要嚴肅而不輕快不用開玩笑的方式教訓孩子,以免他以為你不是在糾正他。(9)氣氛要莊重而不苛刻所處情境要讓孩子察覺自己犯錯。  要給予孩子“自我支持”的動機。孩子如果已經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行為準則和為人處事的標準,那么就要鼓勵他堅持,不能輕易動搖。遇到外力的阻撓,也能夠堅持原則。很多孩子都會受到同伴的影響,只要小朋友們嘲笑、激將,孩子就可能做出令人惋惜的事情,所以父母不但要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良好的行為準則還要幫助他樹立“自我支持”。  下面有幾種家長介紹的方法供您參考:(1)讓孩子“閉門思過”,用輕柔的語氣,但態度要堅決,要求他經一個無人的房間去反省,盡管有的孩子對此表現得不在乎,但這種方式的作用是大的。要給他講道理,告訴他胡鬧會有什麼結果,遇到他發脾氣,可以數三下,而數過后的結果平時就告訴他了(即閉門思過),他也有這個概念。數數的時侯不能間斷,更不要猶豫,孩子能夠察言觀色,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生氣最好看也不看他,連著數三下,往往在數到第二下時已經改正了。(2)想讓孩子聽話懂事絕非一日之功,而且,過分聽話的孩子也不足取。最關鍵的是一定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有自由的成長空間,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遇到孩子無理取鬧的時侯,一定要冷靜,不要屈服,先不要和他倫理,但是要在適當的時侯給他臺階下。人多的時侯,我們可微笑著帶他離開,讓他在安靜的地方發泄,等他發泄夠了,擁抱他,說些笑話以示講和。父母應做到讓孩子感到安全、被疼愛,又要讓他明白規矩是不能被破壞的。(3)孩子不聽話時,不是馬上教訓他,而是先不理他,冷處理幾分鐘,反而效果會更好。(4)孩子犯錯誤時如果有多人在場,可先不嚴厲地指出他的錯誤,而是給他一個臉色,或當看到他有犯錯誤的苗頭時,先主動說:“你很乖,不會……”(5)自己發怒是可能不能理智第處理問題,最好先離開一下,等自己平靜下來后再來解決問題,(6)當孩子要做的事您認為不可以是,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給他一個可以做的建議,如不能在廚房內搭積木,可建議到客廳內搭。(7)讓孩子嘗嘗直接行為的苦頭,如孩子要玩而不吃飯時,而在孩子餓了要求吃飯時告訴他:“你自己不吃,現在沒有了!”(8)可孩子談談,彼此各退一步,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愿意離開游樂場,可以和孩子商量再玩三次滑梯就回家,(9)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覺得自己的意見得到大人的尊重:例如問他“你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10)用有趣的手段說服孩子,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是,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11)在實際情景中給他們講道理,例如,孩子搶小朋友的玩具,問問他:“如果別人搶你的玩具,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

熱心網友

這是與他人交往的問題,孩子是想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但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對于突如其來的交往方式如:“小朋友來搶東西”,她會不加選擇的采取本能的“咬”去解決問題。給您幾條建議:1、給孩子講明道理,告訴他與人交往的意義。2、經常創造機會讓孩子多與其他小朋友接觸。3、幫助孩子去了解他人,從而達到關愛他人。4、積極引導,鼓勵孩子靈活運用語言去交流。以上回答只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要就此回答繼續提問,歡迎登陸新浪親子中心“小小少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