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春聯的含義嗎?

熱心網友

表達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希翼

熱心網友

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對聯中有春聯、壽聯、結婚用聯、名勝用聯、挽聯等好幾種。 春節,在我國人民心中是農歷一年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來臨,千家萬戶寫對聯、貼對聯,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征吉祥、表達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風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按照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先生的話說,"春聯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 為何叫春聯?"新年新月共新春,花紅對聯貼滿門"。中國人過春節,幾乎家家忘不了往大門上貼一幅春聯。在爆竹聲中,人們喜笑顏開地簇擁著,把用大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到門框上或門心里。一幅、兩幅、三幅……不大一會兒,大街小巷里就貼滿了喜慶的春聯。它美化了街巷、帶來了喜氣,把春意點綴得分外濃厚。 春聯不僅是節日的裝飾,也是人們對未來的寄托,對新春的祝頌。舊時店鋪前的春聯還兼起廣告的作用,各行各業都要想方設法用春聯來夸耀自己的生意,用春聯來招徐顧客,不同行業的春聯有不同的特色,只要看一眼春聯,就能知道這家店鋪是經營什么的,比如綢緞莊常用"此中多錦繡,以外無經綸";糧店則貼"風雨調合歲月,稻糧狼藉豐年";畫館前書寫"筆下江山歸手腕,胸中景物奪天工"。 春聯的發展過程:對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就是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于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對聯題于桃木板上。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據歷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 除夕前,命令家家戶戶門上要貼春聯一副,并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之后,文人學士就把題聯作對視為風雅之事。清朝以后,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呢。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貼春聯的由來:春節,是中華民族"百節之首"。在我國歷史文明中,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至今在民間尤其是農村中保存最廣的習俗是帖春聯和貼門神。貼春聯,是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每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艷。表達一家一戶對新的美好愿望,諸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之類。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因此,認真研究春節時人們張貼的春聯,還能觀察民間風情。 。

熱心網友

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后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

熱心網友

一年對家庭的祝福 富貴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