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奇怪,照理說古時候的中國人應該是沒見過非洲獅的~那么古代人所做的石獅是根據哪一種動物設計雕刻的呢?竟然還設計了一頭的卷發,我敢打賭古代中國人一定就會燙發了`~呵呵,開個玩笑。那么我的問題就是:1、石獅的設計是源于真實獅子還是神話故事;2、石獅出現于什么時代?

熱心網友

在中國的古建筑和民間習俗中,獅子的形象屢見不鮮。但中國是沒有獅子的,這怎么回事?對于這個問題,很多人感到疑惑。盡管史前遺跡表明中國大地上曾經有過獅子,但早已在華夏文明發生之前就消失了。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中獅的形象應是舶來品,但是它們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最大的可能是從印度傳來。 在印度梵語中,獅子叫僧伽彼,即眾僧的意思。獅子作為佛祖釋迦牟尼的象征動物,在佛經《涅??經》和《大智度論》中均有描述,大家都知道唐僧(玄奘)歷盡坎坷到西天(印度)取經。其實,在唐僧之前,已有許多人到過印度,印度也有梵僧多名來到中國。通過佛教的傳播,把印度的風物、文化、藝術等就傳入了中國。獅子產于印度,印度的宗教離不開動物,這樣,獅子的形象就融入中國的宗教、文化、民俗等之中。 現在,印度不僅成了亞洲獅的最后棲息地,正是人們惟一能看到的獅、虎、豹這幾種大型貓科動物同棲于一地的國家。 亞洲獅在印度本土的宗教中被視為圣物,但英國殖民統治者卻一直以獵獅為樂,亞洲獅在本世紀初就已亟亟可危了。1908年僅剩下了13只,此后印度政府將亞洲獅列為保護對象,才使這一物種得以留存至今。現在亞洲獅僅存于印度西北的吉爾自然保護區。在這個面積為1412平方公里的海岸森林中,亞洲獅偏安一隅,1950年雖已達到250只,但前景并不樂觀。吉爾保護區位于熱帶季風帶上,旱季缺水且高熱,獅子與當地貧苦的印度人一樣,每天要走很遠的路去飲水。而在雨季,村民們又將大量牧畜趕到保護區內,與野生動物爭奪有限空間。同時,當地為了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幾條公路橫穿保護區,所以就曾有亞洲獅被疾駛的車輛活活撞死的消息。因為獅子是一種至尊無上的動物,它們對往來的車輛無動于衷,不愿表現出畏縮和避讓的舉動,而工業社會卻是不講情面的。在吉爾保護區中野生亞洲獅對游客也熟視無睹,人們可以走得離它們很近去觀賞、拍照。 亞洲獅又名印度獅,它們與非洲獅相比鬢毛較短、被毛較厚、體毛豐滿、尾端簇毛較長。幼獅有斑點,毛色以棕黃為主。在大型貓科動物中,獅是惟一群居的動物,每群8—10只。往往一只雄獅率幾只雌性配偶及子女。它們常常選擇開闊的草地灌叢捕獵有蹄類動物,捕獵活動多是由雌獅合作進行。它們晨昏出動,捕到獵物后全族分享。 目前,亞洲獅數量30余只。由于惟一的也是最后的庇護所吉爾自然保護區地域狹窄,生態密度過高,一些獅子正逐漸遷出保護區。而獅子的遷徒又常常引起與周邊社區的沖突。因為獅子餓了要吃東西,而野生食草動物因畜牧業的發展而極度減少,獅子只好以家畜充饑。看來,如何拯救這種尚未脫險的巨獸,還有賴于人類克制不斷高漲的物欲,做出“普渡眾生”的理智選擇。 。

熱心網友

或許幾百萬年前有吧

熱心網友

根據樓慶西先生《中國小品建筑十講》,概括如下:傳說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安息國(今伊朗)國王將一頭獅子送給了漢章帝,這大概是獅子初次來到中國吧.獅子真正步入中國社會,淵于佛教.佛教從東漢陸續傳入中國,獅子作為佛教的護法神,也進入了國人的視野.并作為藝術形象,被廣泛運用于繪畫和雕刻中.位于南京附近的梁蕭景墓前的石辟邪,就是借助獅子的原型而創作的,可以看作是中國本土早期獅子形象的代表。約在公元6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