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糝的故事一對窮困潦倒的外地夫婦來到城里,王羲之見他們可憐,就經常接濟他們。夫婦二人非常感動,但又無以為報。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把家里惟一一只母雞殺了做湯,并在湯里加了一些驅寒中藥和糧食等。本想把雞燉得爛一些,不想丈夫看火時睡著了,湯燉了一整夜。第二天,看著煮得黑乎乎的雞湯,二人無可奈何。此時王羲之的病已略有起色,看著二人送來的湯,不好意思拂了人家一番好意,便喝了一碗。沒想到一喝登時神清氣爽起來。高興之余,他隨手提筆寫下“米參”二字,后人便把它稱作“糝”。從此,這對夫婦開始以賣糝為生,王羲之并親手給他們的糝館題名“沂豐糝館”,也是從那時起,糝成為臨沂獨有的名吃。1700年后的今天,這家“沂豐糝館”仍然可以在北園路上找到。熱辣香肥臨沂糝 糝,向以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營養豐富而為臨沂人所喜食,也為省內外品嘗過這一美味的顧客所稱譽。有人說:“關不完的醫館,開不敗的糝館?!焙冗^糝的人都知道,喝糝,講究“熱、辣、香、肥”四美。其中“熱”是關鍵。不熱,就無從突出“香、辣、肥”等特點了。所以,俗話說:“開鍋糝,刮缸粥”。一碗熱糝,配以適量具有臨沂地方色彩的面食,如烤脾、馬蹄燒餅、油瓤鍋餅之類,不僅是一餐理想的早點,也實在是一種享受。 做糝的工藝十分講究,一般是頭一天選料,夜里制湯,早晨才成糝。糝主要用料以肉、麥米、蔥、姜、五香粉、鹽、面粉等為主。做糝用的鍋有別于一般的鍋,它比一般的鍋要大幾倍,和普通的鍋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有頸,所謂頸就是在鍋的上面用不銹鋼圈出一個高50厘米的“脖子”,據說是為了防止跑了香味。最早的糝湯是用雞肉為原料制成,后來,后人根據口味的不同,又發展到牛肉、羊肉。以牛肉糝為例,首先按比例選蔥、姜、五香粉、鹽、醬油、胡椒粉、面粉、味精等40多種材料,然后將火調旺,燒至鍋內發響,將牛骨敲碎,取牛髓拌上十三香、麥米放到鍋里煮20小時左右,至熬出白汁,再把蔥、姜、鹽、胡椒粉、五香粉、醬油放入盆碗中攪拌均勻,投入鍋中熬煮20小時,即成。飲用時,在碗中放熟牛肉片,用糝湯澆上,點上少許醬油、醋、味精,便成了糝?,F在的糝有的還加進砂仁、公丁香、陳皮、肉桂、紫豆(去皮)、八角茴香、小茴香、玉果、廣桂、白芷、良姜、花椒等藥料,以增加溫脾健胃功能。 糝的精髓在湯上,做湯的學問可就大了。許多糝鋪都是世代相傳,湯料都是百年老湯,可謂老湯里面加新湯“湯湯不息”。另外,煮湯用的鍋蓋和柴火都有講究。 山東小吃-糝 臨沂地區的風味小吃。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除寒、開食健胃實為眾人所喜愛,早晨喝糝系臨沂傳統食俗。 “糝”在文字上講是用肉作成的湯羹。相傳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種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對回民夫婦來臨沂經營,當時叫“肉糊”,后來仿制者越來越多,明朝時期定為“糝”。 據臨沂縣志記載,糝是明朝末年臨沂人創造的,幾經演變改進逐步形成獨具一格的沂州名吃。解放前臨沂城有八家著名糝鋪,今已發展至百家專營糝鋪。 喝糝有四大講究,即熱、辣、香、肥。一碗熱糝配以油條、燒餅、烤牌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糝有牛肉糝、羊肉糝、雞肉糝三種,以羊肉糝最為普遍,雞肉糝為珍。 下面是以雞肉糝為例介紹,其它糝基本相同。 原料:凈肥老母雞10只(約18千克),大麥仁2千克,水70千克,蔥、姜、細藥料包、醬油、鹽、胡椒粉、味精、面粉等各適量。 制法:甑鍋加水和老母雞旺火燒沸,撇去浮沫,下入大麥仁、料包、蔥、姜小火煮2小時,雞熟撈出晾涼;雞肉撕成絲放碗中。雞骨架放入鍋中同麥仁等再小火煮2-3小時;雞湯揀去骨架、蔥姜、藥包,下入醬油、鹽、蔥姜米,以稀面水勾成薄羹,盛入放有雞絲的碗中,澆入醋、香油即成(約200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