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生平簡介媽祖本名林默娘,約略生于西元960-2年之間,少能言人禍害,亦懂醫藥,能生人福人,未曾以死與禍恐嚇人,故莆田人皆愿與之往來,愛敬如母。卒后即有徒眾朱默兄弟為之揚靈宣威。但因其生前所傳教義宗旨未獲政府認同,故莆田之士大夫縱使愛之敬之,但格于朝廷功令,對媽祖生前事?,亦罕加記載。媽祖終生未嫁,亦無后裔,世壽約六、七十歲,葬于莆田縣之寧海。1086年,寧海居民合力建廟崇祀,媽祖信仰從此開始播揚于世(蔡相?? 1989,127-8)。 由于媽祖的生平在后來已遭神格化,有關她的記載(尤其是寺廟方面的資料),也似乎有很多和我們既存的文獻資料不符合。無論如何,現今流傳的媽祖生平,似乎都會提到某些神績,其所描述的生平,似乎也和學界所考察出來的知識不太一致。比如說,我們可以隨手找到對于媽祖之生平的以下介紹: 林默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歿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28歲。林默娘初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由于生而彌月不聞哭聲,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歲就塾讀書,喜燒香禮佛。十三歲得道典秘法。十六歲觀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N化以后,有禱輒應。(引自黃光孝 nd) 媽祖之主要神跡是救濟海上遇難之生民。據傳,媽祖有隨從,千里眼、順風耳,能解救于千里之外。媽祖常穿朱衣,乘云游于島嶼之間。如果海風驟起,船舶遇難,只要口誦媽祖圣號,媽祖就會到場營救。(引自中華人 nd) [編輯]媽祖信仰在臺灣無論如何,媽祖信仰事實上確實已經是臺灣最普遍的一個民間信仰之一。由于最初的一批漢人是遠從中國渡海而來的,所以保祐海上平安的神明 --- 媽祖,也就成為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大莊或小莊、山村或漁村、鄉鎮或市街、港口或內山,都可看到媽祖廟。僅臺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于明代的2座,建于清代37座」(中華人 nd)。 雖然媽祖信仰的起源地是中國,但此信仰在中國只是一個地方性質的信仰,然而,當此信仰傳到臺灣以后,卻已經改頭換面而成為整個臺灣島香火最盛的神祇之一,「『媽祖』在中國福建南方原是『出海媽祖』,只是漁民的守護神。但在臺灣的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唐山的移民祈求平安到臺灣的過海守護神。臺灣媽祖可以說已?根于這塊土地,成了一部獨立于中國媽祖之外的本土神明」(張德麟 2003,3)。這種見解,大致上已經成為當今不少臺灣學者對于媽祖信仰的解釋(另見董芳苑 2003,61-4﹔史明 1992,31-2)。 [編輯]和臺灣媽祖信仰相關的祭祀活動[編輯]媽祖生每年的3月23日(農歷)迎媽祖,這天是媽祖的誕辰。至于為什么是選這一天當作媽祖的誕辰,其由來尚待考據。在這一天,各地的媽祖廟都會張燈結彩、演戲,非常熱鬧。最古老的澎湖馬公的天后宮,被中華民國內政部列為一級古?。 大甲鎮瀾宮每年在媽祖生日前則舉辦「大甲媽祖回娘家」的活動,讓信眾步行跟隨著媽祖神轎,從大甲一直往南走到北港。該活動參加者動輒十數萬人,隊伍迤邐數公里,可說是在臺灣僅見的最大規模宗教活動。近年來改往新港奉天宮進香繞境出巡,路程更遠,人數卻更多。 至于北港朝天宮的迎媽租,其熱鬧場面也與大甲媽祖出巡不相上下。每年開春之后,各地到北港拜媽祖的信眾便絡繹不絕。到了誕辰當天,?ソ備鄣男胖冢腥繢頌渦?グ悖蛉章喙男歟饒值某潭壬踔戀椒榪竦牡夭健?[編輯]迎媽祖所謂的「迎媽祖」,是到外地去迎一尊本地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淵源的媽祖來參與巡境的活動。不管自己村里或是共同舉行迎媽祖的區域是否已有一尊「在莊媽」或「在地媽」,都可能會往外地去迎媽祖。通常是往地域層級高一點的地方去迎媽祖。例如,臺中縣霧峰﹑烏日與大里地區有一個「東保十八莊」迎媽祖的活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共有十八個村莊參與,這十八個村莊并沒有共有的廟,但卻有一尊共有的媽祖稱為「十八莊媽」。每年3月1日(農歷)開始把附近的旱溪媽祖、南屯媽祖、臺中媽祖、彰化媽祖通通請來,參與繞境,隊伍當中,「十八莊媽」在前領路,各莊依一定的順序,逐日在莊內迎神繞境并請客。 近來學界人士從「祭祀圈」的概念來探討這些迎媽祖的活動,借由「神界」的疆域觀念,重新解讀「人界」中不同地域之間的從屬關系。這是典型宗教社會學式的研究取向。 [編輯]進香「進香」則是到遠處的、有名的、歷史悠久的、香火旺盛的寺廟去朝香,表示對該神明的敬意。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并不會把對方的媽祖之神像請回來,只是去分沾她的香火,因此自己的神明是要出去的。到了進香對象的媽祖廟,神像也要進去,放在神殿上,有時是用「掬火」的方式,有時是用交香的方式,沾取對方的香火。另一個與迎媽祖的差別是進香的地點不一定與地域層級有關,因此進香的地點遠一點也是常見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