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的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精神差異
熱心網友
我曾經回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 我貼上來給你看看 僅供參考 就中國文學來講;我覺得中國文學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學往往是社會生活影響的產物,中國古代的封建思想和社會環境促使大多數文人造就了一種批判性,一種就社會本身而言的不滿和無奈,比如紅樓夢,紅樓夢中的描寫細致入微,每句話都有其特殊的含義,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好書,但是它的語言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特別是其中的詩歌,在中國絕對可以堪稱經典,但如果翻譯成外國文字,恐怕就要意境大減了。所以西方的一些人看到的只能是大體上的主導思想,而中國文學特別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主導思想都是反映本國社會情況的,外國人沒有接觸也無法想象到中國封建社會的局面,所以就更無法體會到中國文學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推動作用,而實際上中國文學確實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也僅是推動了中國的進步,如若把他方在世界甚至是人類的高度上就顯的有些經不起錘煉了。用很多外國人的觀點說就是小家子氣,這也是中國社會對中國文學避免不了的影響,讓它只能在一定的背景下生存,而無法在世界的范圍有太大的實質性的飛躍。反過來講,世界上的一些名著往往都是對人性的一種詮釋,針對的方向是人類而不是帶有局限性的社會,比如《老人與海》就表現了人類的偉大和不服輸的精神,這是適應任何社會和民族的文字,所以它登上世界的頂端是有必然性的。有心人可以發現,世界名著和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很多的都表現了人性上的或偉大或丑陋,還有自由博愛等觀點,這就明顯的突破了單一的民族,也是必然要走向世界的。相對于經典的《紅樓夢》而言,沈從文的《邊城》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差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是因為沈先生書中對親情、人性中單純的愛的細膩刻畫,雖然語言帶有地方色彩,但他的思想是博大的,所以更容易被西方人接受。總而言之,中國文學在世界上的空虛,我個人認為除了外國人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不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國文學的社會局限性。
熱心網友
很有?⒖?r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