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達達主義是二十世紀初在歐洲產生的一種資產階級的文藝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它首先產生在瑞士。1915年秋委,幾個流亡在瑞士蘇黎世的文學青年,包括羅馬尼亞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國人漢斯·阿爾普以及另外兩個德國人,他們在伏爾泰酒店組織了一個名收"達達"的文學團體;1919年,又在法國的巴黎組織了"達達"集團,從而形成了達達主義流派。 達達主義,語源于法語"達達"(dada),這是他們偶然在詞典中找到的一個詞語,意為空靈、糊涂、無所謂;法文原意為"木馬"。它采取了嬰兒最初的發音為名,表示嬰兒呀呀學語期間,對周圍事物的純生理反應。宣稱作家的文藝創作,也應象嬰兒學語那樣,排隊思想的干擾,只表現官能感觸到的印象。查拉在草擬的《宣言》中,曾為"達達"下了這樣的定義:"自由:達達、達達'達達,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這是各種束縛、矛盾、荒誕東西和不合邏輯事物的交織;這就是生活。"有人還作過進一步的解釋:"達達,即什么也感覺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虛無,是鳥有。" 達達主義者對一切事物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他們常常用帕斯卡爾的一句名言來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還有別的人。"查拉在回顧達達主義運動時說:"目的在于設法證明這各種情況下,詩歌是一種活的力量,文字無非是詩歌的偶然的、絲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無非是詩歌這種自然性事物的表達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形容詞,我們只好叫它為達達。" 達達主義者的行動準則是破壞一切。他們宣稱:藝術傷口應象炮彈一樣,將人打死之后,還得焚尸、銷魂滅跡才好;人類不應該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跡。他們主張否定一切,破壞一切,打倒一切。因此,達達主義是虛無主義在文學上的具體表現。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某些青年的苦悶心理和空虛的精神狀態。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達達團體后,巴黎就成了這一流派活動的基地,文藝雜志《文學》則達了達達主義者的喉舌。參加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東、阿拉貢、蘇波、艾呂雅、皮卡比亞等。達達主義雖然曾一度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終因精神空虛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學生抬著象征"達達"的紙人,把它扔進塞納河"淹死",以表示對達達主義的憎恨。1923年,達達主義流派的成員舉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潰,它的許多成員隨即轉向,參加到現實主義作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