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熱心網友

愛之深,當痛之切 讀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 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元稹與其妻恩愛無間,相敬如賓,感情甚好(見元稹《遣悲懷詩三首》)。然而幸福僅僅持續了七年時光,愛妻便不幸離他而去,元稹寫下這首詩,寄托了自己無限的哀思。 起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演化自《孟子*盡心篇》,原句是“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難為言”。此句喻意精妙。滄海無比深廣,以至別處之水比之便相形見絀。巫山有朝云峰,勢臨長江,云蒸霞蔚。宋玉在《高唐賦》中描寫到:“其上獨有云氣,〈山卒〉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認為云是神女所化,茂如松濤,美如嬌姬,氣象萬千。人在觀其之后,就不會再留意到別處的云了。詩人用這兩句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巫山之云,至美至真,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此除愛妻之外,就再沒有使自己為之動情的女子了。其情之真切,發自內心,世間少有。因而也就--有了第三句“取次花叢懶回顧“。自己信步經過“花叢”,卻懶于顧視,表示自己對其他女色已無眷戀之心。這種心境絕不是一般的“萬花叢中過,片葉不粘身”那種瀟灑做作與虛偽,而是情到深處,萬念俱灰的真誠。為什么會這樣呢?末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體現了詩人亡妻之后的孤寂情懷。元稹一生精修佛學,尊佛奉道。“修道”也可理解為研習品行學問。詩人思妻之情深厚,無法解脫,于是寄托于修道之中。其實,“半緣修道”也好,“半緣君”也罷,都表達了詩人的郁郁心情,其憂思之情是一致的。 本詩意境深邃,抒情至真,感情強烈,并且用筆及妙。起首二句堪稱千古佳句。“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流之勢。全詩張馳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其情調而言,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深沉。 現今,這兩句已突破了悼念原意,示人以歷盡滄桑之感。 附: 〈離思〉之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