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連弩是諸葛亮死后對姜維說他還有連弩之法不曾用當時讀到就覺得諸葛真厲害 多到用不完 而且不用完還是天下無敵(不明白為什么6攻祁山不下,其實有幾次是能行的 但…………)但連弩的威力哪里體現了?/
熱心網友
損益連弩”的歷史背景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研制出一種損益連弩(史學家稱它“諸葛弩”)。 《三國志》曰: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蜀記》曰: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 《魏氏春秋》曰:損益連弩,謂之元戒,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損益連弩當時是人們關注的器物,但它的實物又神秘地消失于世。 經譯文、論證、制造、操作實驗所得出科學準確的數據,現對“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這句古語進行注釋(以實際操作為序)。 連弩:利用機械力量連續射箭的弓。 一弩十矢:一把連弩,箭匣里裝十支箭。 損:減少箭匣里的箭支數量。(實驗數據:發射4支箭雞已被射死,不需要再放箭。) 益:填補箭匣內減少的箭支,(損益連弩:隨意增減改動箭支數量的連發弩) 俱發:總括的有順序的把箭匣里的十支箭全都發射出去。(實驗數據:6秒射出十支箭) 謂之元戎:人們稱連弩為主將。 以鐵為矢:通常普通的箭是由鏃、木桿、羽毛制成,箭在遠距離飛行時,羽毛起平衡作用。而連弩的箭若采用通常制法,箭身羽毛部位與箭匣壁發生阻礙,使箭支無法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到發射位置。所以連弩的箭采用非常規制法,“以鐵為矢”是科學合理的。連弩的箭采用鐵制就解決了三大問題:(1)由于整支箭的尺寸只有“八寸”非鐵制的箭,箭體輕,沒有太大的殺傷力。鐵矢就解決了這個問題。(2)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鐵箭就會被吸附在箭槽上,解決了連弩向上仰射時弩身傾角大于90度,箭匣里的矢脫離箭槽倒向反方向,張弓向下俯射時箭支滑落的問題。(3)解決了連續供箭問題,連續供箭,連續發射得以完成。 矢長八寸:當時孔明對矢的長度為八寸是相當科學準確的。經制造實踐,箭桿超過八寸,箭匣增長,機關互動就不暢通,鐵矢超過八寸重量增加,會影響箭的射程;而箭的尺寸小于八寸,箭匣縮短,弩的弦臂張開間距小,發射力量就會減弱。所以“矢長八寸”是最佳尺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