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什么名城呢?拜托講出來,講出有什么特點,講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來旅游,拜托新浪好漢仗義襄助

熱心網友

太原: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水源頭,有一片古建園林,統名“晉祠”。這里,山環水繞,古木參天,在如畫的美景中,歷代勞動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樓、閣、亭、臺、橋、榭。在蒼郁的樹木掩映之下,清澈見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廟殿宇之同,歷史文物與自然風景薈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晉祠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和著名的游塊勝地,常年接待著國內外成千上萬的游客。 關于晉祠的故事,說來話長,據《史紀·晉世家》的紀載,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誦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后人為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也叫做晉祠。晉祠的創建年代,現在還難以考定。最早的記載見于北魏酈道元(公元466或472 ?——527年)的《水經注》,書中寫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坐時的風景文物已大有可觀,祠、堂、飛梁都已俱備了。由此可見,晉祠的歷史,即使是從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幾百年了。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于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從北宋天圣年間修建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后,祠區建筑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后,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邊,退處于次要的位置了。 祠區內中軸線上的建筑,由東向西,依次是: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梁和圣母殿。這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宮,及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組成了一個綜合建筑群。東西一條主線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兩組建筑,本來是不同時期搞起來的,集中在一起,卻好像都服從于一個精巧的總體設計,并不是雜亂無章地生拼硬湊的,顯得布局緊湊,既象廟觀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宮苑,反映了我國古代芳功人民創造的匠心。 中軸線最前端為水鏡臺,始建于明朝,是當時演戲的舞臺。前部為單檐卷棚頂,后部為重檐歇山頂。除前面的較為寬敞的舞臺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別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樣在頤和園修建了一座。 從水鏡臺向西,有一條晉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為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后人在舊渠的基礎上加以修浚,成為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過智伯渠上的合仙橋,便是金人臺。金人臺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鐵人一尊,每尊高兩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鑄造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經歷八百多年的雨雪風霜,迄今明亮不銹,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在北宋時所達到的高度冶煉和鑄造水平。 穿過對越坊及鐘樓、鼓樓就到了獻殿。此殿原為陳設祭品的場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寬三間,深兩間,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后開門之外,均筑堅厚的檻墻,上安直柵欄,使整個大殿形似涼亭,顯得格外利落空敞。獻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點,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寶。 獻殿以西,是連接圣母殿的魚沼飛梁。全沼為一方形水池,是晉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梁。東西橋面長十九點六米,寬五米,高出地面一點三米,西端分別與獻殿和圣母殿相連接;南北橋面長十九點五米,寬三點三米,兩端下斜與地面相平。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梁。飛梁始建年代和舊址都不詳,根據《水經注》紀載,北魏時已有飛梁之設。現存此橋,可能是北宋時與圣母及同時建造的。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樣翻修。建筑結構有宋代特點,小八角石柱,復盆式蓮瓣尚有北魏遺風。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式,雖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古面中偶有所見,但現存實物僅此一例。它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很有價值。 飛梁南北橋面之東,兩端各臥伏一只宋雕石獅,造型生動。橋東月臺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鑄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國較早的鐵鑄獅子。 在中軸線末端,是宏偉壯麗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懸甕山,前臨魚沼,晉水的其他二泉——“難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創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現在晉祠內最為古老的建筑。殿高約十九米,重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平面布置幾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廊下寬敞。在我國古代建筑中,殿周圍廊,此為現存最早的一個實例。殿周柱子略向內傾,四根角柱顯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線弧度很大。下翹的殿角與飛梁下折的兩翼相互映襯,一起一伏,一張一弛,更顯示出飛梁的巧妙和大殿的開闊。殿、橋、泉亭和魚沼,相互陪村,渾然一體。圣母殿采用“減柱法”營造,殿內外共減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頂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內十分的寬敞。“減柱法”的熟練使用。說明宋代在建筑上已進一步掌握了力學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適當,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費,在建筑式樣上也更富于藝術性。我國的木結構建筑,經歷了一個由隋唐的雄壯堅實到明清的華麗輕巧的發展地程,而宋代建筑正是這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對于研究我國宋代建筑和我國建筑發展史都很有價值。殿內無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龕中圣母的威嚴,而且為設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殿內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繪人像,除龕內二小像系后補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親,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其塑像設在大殿正中的神龕內。其余四十二尊侍從像對稱地分列于龕外兩側。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圣母邑姜,曲膝盤坐在飾鳳頭的木靠椅上,鳳冠蟒袍,霞帔珠瓔,面目端莊,顯示了統治者的尊貴和奢華。四十二個侍從像,手中各有所奉,為帝后服種種勞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灑掃梳妝,奉飲食,侍起居以至奏樂歌舞等等。這些塑像造型生動,姿態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藝人,滿懷同情,塑造了一群終生被幽禁深宮,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這些侍女像的肢體身材比較造度,服飾美觀大方,衣紋明快流暢。她們的年齡或任或少,身段或豐滿或苗條,面龐或圓潤或清秀,神態或幽怨或天真,一個個性格鮮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與真人相仿,更顯得栩栩如生。這組塑像突破了神廟建筑中以塑造神佛為主的老套,真實地表現了被禁錮深宮受盡役使的侍從們的生活精神面貌,從而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側面。在技巧上,顯然相當準確地掌握了人體的比例和解剖關系,手法純熟,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它們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珍品,在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人們談到晉祠,往往總要談到這些精彩的宋塑。 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齊天保(公元550——559年)創建的難老泉亭,八角攢尖頂。晉水的主要源頭難老泉水從亭下石洞中滾滾流出,常年不息,晝夜不舍,故北齊時期取《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的錦句為名,稱難老泉。泉水晶瑩透明,水中濃翠的長生萍和水底五色斑瀾的石子,在陽光的映照下光彩奪目,蔚為奇觀。唐朝著名詩人李白贊美不絕,寫下了“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的佳句。難老泉水出自斷層巖,常年水溫保持在17”C,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北宋詩人范仲淹的持句:“千家灌禾稻,滿目江鄉田。”“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就是詠頌晉祠的泉水的。 水母樓位于難老泉亭西面,又稱水晶宮,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全樓分上下兩層。樓下石洞三窟,中間一窟設一尊銅鑄水母像,端坐于甕形座位之上。樓上坐西向東設一神龕供奉水母。神龕兩側有八個侍女塑像,體態優美,衣紋飄逸,造型別致,也是難得的藝術佳品。 晉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貞觀寶翰”亭中。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親自撰寫的,名為《晉祠之銘并序》。全碑共一千二百零三字,旨在通過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國的政策,以達到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鞏固自己政權的目的。李世民非常喜愛王羲之的墨寶,他在書法藝術上也有頗高的造詣。《晉祠之銘并序》書法飛逸灑脫,骨格雄奇,筆力遒勁。刻工以洗煉的刀法,充分表現出原書法的神韻。“唐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塊行書碑,對于研究我國的書法藝術有重要的價值。 祠區北側有唐叔虞祠。據酈道元《水經注》說:“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又北宋太平興國修晉祠碑記中描繪它“前臨曲沼”,“后擁危峰”,舊祠位置似與現在不在同一個地方。現存建筑分前后兩院,頗為寬敞。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東西各有配殿三間,正北是唐叔虞殿。殿寬五間,進深四間,中間神龕內設唐叔虞塑像。神龕兩側有從別處移來的十二個塑像,多為女性,高度與真人相近。她仍手持笛、琵琶、三弦、鈸等不同樂器,似乎是一個較完整的樂隊。遠些塑像約為明代作品,是研究我國器樂發展和音系史的不可多得的資料。 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區南瑞,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頂,遠遠望去,高聳的古塔,映村著藍天白云,甚是壯觀。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位于圣母殿左側,樹身向南傾斜約與地面成四十度角,枝葉披覆殿宇之上。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贊曰:“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贊嘆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蒼勁挺拔,與長流不息的維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這些古樹年代久遠,至今仍然生機勃勃,濃蔭四布。郁郁蒼蒼的古樹和晉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樓閣掩映在濃蔭疏影,靜水急流之間,景色異常優美。摘自《晉祠》,晉祠文物保管所編,文物出版社,1980  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晉祠為誰而建,圣母殿里祭祀的究竟是誰,豫讓、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歐陽修、于謙和王瓊為什么會供奉在晉祠七賢祠內,他們與晉祠有著怎樣的淵緣,李淵父子起兵太原之前在何處祈禱,李世民唯一流傳于世的行書碑在哪里,讓梁思成驚嘆的橋梁孤例又在哪里,請看太原滄桑第一章:晉祠 大同: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云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于太和十八年( 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云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筑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瑯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并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后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云岡第五、六窟在云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云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往,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于象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云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匯集的大檢閱。  云岡第七、八窟位于云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云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存的木構建筑,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布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于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上、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曇曜五窟現編號第16——20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據《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這五窟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摹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瀟灑。第17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為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礴;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嫻熟。第19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云岡第二大造像。第20窟為露天造像,正中為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云岡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齊挺,造型雄偉,氣勢渾厚。  云岡五華洞位于云岡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這五窟因請代施泥彩繪而得名。第 9、10窟為一組前后室結構的雙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鑿成八角列柱,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訪木構建筑的佛龕,余壁滿雕佛像、飛天。后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第10窟主像是彌勒。后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富于變化。第11——13窟是一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均為釋迦立像。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題記,是研究云岡開鑿史的重要資料。窟東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筑屋形佛龕,前列兩柱,洞開三門,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簫、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高約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產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天人,皆為窟中精品。東壁佛龕形制各異。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筑的珍貴資料,為云岡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云岡東部窟群,指云岡石窟東端1——4,均為塔洞。第1、2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于孝文帝遷洛前,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彌勒,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資料。第二窟是釋迦像,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兩窟南壁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第三窟為云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后兩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面滿雕千佛。后室南面兩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農紋流暢的一佛三菩薩。坐像高約10米,二菩薩立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時的作品。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間銘記,是云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云岡西部窟群包括云岡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樂神”浮雕,是研究北魏雜伎的形象資料。  第39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層間闊高度皆小于下層,穩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40窟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使洞窟格式、構圖既有規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的格調。 。

熱心網友

太原: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水源頭,有一片古建園林,統名“晉祠”。這里,山環水繞,古木參天,在如畫的美景中,歷代勞動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樓、閣、亭、臺、橋、榭。在蒼郁的樹木掩映之下,清澈見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廟殿宇之同,歷史文物與自然風景薈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晉祠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和著名的游塊勝地,常年接待著國內外成千上萬的游客。關于晉祠的故事,說來話長,據《史紀·晉世家》的紀載,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誦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稱唐叔虞。叔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為晉。后人為了奉祀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祠宇,稱唐叔虞祠,也叫做晉祠。晉祠的創建年代,現在還難以考定。最早的記載見于北魏酈道元(公元466或472 ?——527年)的《水經注》,書中寫道:“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坐時的風景文物已大有可觀,祠、堂、飛梁都已俱備了。由此可見,晉祠的歷史,即使是從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幾百年了。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于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筑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于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圣母殿。自從北宋天圣年間修建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后,祠區建筑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后,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邊,退處于次要的位置了。祠區內中軸線上的建筑,由東向西,依次是: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梁和圣母殿。這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宮,及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組成了一個綜合建筑群。東西一條主線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兩組建筑,本來是不同時期搞起來的,集中在一起,卻好像都服從于一個精巧的總體設計,并不是雜亂無章地生拼硬湊的,顯得布局緊湊,既象廟觀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宮苑,反映了我國古代芳功人民創造的匠心。中軸線最前端為水鏡臺,始建于明朝,是當時演戲的舞臺。前部為單檐卷棚頂,后部為重檐歇山頂。除前面的較為寬敞的舞臺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別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樣在頤和園修建了一座。從水鏡臺向西,有一條晉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為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后人在舊渠的基礎上加以修浚,成為灌溉田地的水渠。通過智伯渠上的合仙橋,便是金人臺。金人臺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鐵人一尊,每尊高兩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鑄造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經歷八百多年的雨雪風霜,迄今明亮不銹,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在北宋時所達到的高度冶煉和鑄造水平。穿過對越坊及鐘樓、鼓樓就到了獻殿。此殿原為陳設祭品的場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寬三間,深兩間,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后開門之外,均筑堅厚的檻墻,上安直柵欄,使整個大殿形似涼亭,顯得格外利落空敞。獻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點,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寶。獻殿以西,是連接圣母殿的魚沼飛梁。全沼為一方形水池,是晉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梁。東西橋面長十九點六米,寬五米,高出地面一點三米,西端分別與獻殿和圣母殿相連接;南北橋面長十九點五米,寬三點三米,兩端下斜與地面相平。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梁。飛梁始建年代和舊址都不詳,根據《水經注》紀載,北魏時已有飛梁之設。現存此橋,可能是北宋時與圣母及同時建造的。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樣翻修。建筑結構有宋代特點,小八角石柱,復盆式蓮瓣尚有北魏遺風。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式,雖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古面中偶有所見,但現存實物僅此一例。它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很有價值。飛梁南北橋面之東,兩端各臥伏一只宋雕石獅,造型生動。橋東月臺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鑄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國較早的鐵鑄獅子。在中軸線末端,是宏偉壯麗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懸甕山,前臨魚沼,晉水的其他二泉——“難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創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現在晉祠內最為古老的建筑。殿高約十九米,重檐歇山頂,面寬七間,進深六間,平面布置幾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圍廊,前廊進深兩間,廊下寬敞。在我國古代建筑中,殿周圍廊,此為現存最早的一個實例。殿周柱子略向內傾,四根角柱顯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線弧度很大。下翹的殿角與飛梁下折的兩翼相互映襯,一起一伏,一張一弛,更顯示出飛梁的巧妙和大殿的開闊。殿、橋、泉亭和魚沼,相互陪村,渾然一體。圣母殿采用“減柱法”營造,殿內外共減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頂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內十分的寬敞。“減柱法”的熟練使用。說明宋代在建筑上已進一步掌握了力學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適當,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費,在建筑式樣上也更富于藝術性。我國的木結構建筑,經歷了一個由隋唐的雄壯堅實到明清的華麗輕巧的發展地程,而宋代建筑正是這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對于研究我國宋代建筑和我國建筑發展史都很有價值。殿內無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龕中圣母的威嚴,而且為設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殿內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繪人像,除龕內二小像系后補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親,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兒——邑姜,其塑像設在大殿正中的神龕內。其余四十二尊侍從像對稱地分列于龕外兩側。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圣母邑姜,曲膝盤坐在飾鳳頭的木靠椅上,鳳冠蟒袍,霞帔珠瓔,面目端莊,顯示了統治者的尊貴和奢華。四十二個侍從像,手中各有所奉,為帝后服種種勞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灑掃梳妝,奉飲食,侍起居以至奏樂歌舞等等。這些塑像造型生動,姿態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藝人,滿懷同情,塑造了一群終生被幽禁深宮,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這些侍女像的肢體身材比較造度,服飾美觀大方,衣紋明快流暢。她們的年齡或任或少,身段或豐滿或苗條,面龐或圓潤或清秀,神態或幽怨或天真,一個個性格鮮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與真人相仿,更顯得栩栩如生。這組塑像突破了神廟建筑中以塑造神佛為主的老套,真實地表現了被禁錮深宮受盡役使的侍從們的生活精神面貌,從而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側面。在技巧上,顯然相當準確地掌握了人體的比例和解剖關系,手法純熟,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它們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珍品,在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人們談到晉祠,往往總要談到這些精彩的宋塑。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齊天保(公元550——559年)創建的難老泉亭,八角攢尖頂。晉水的主要源頭難老泉水從亭下石洞中滾滾流出,常年不息,晝夜不舍,故北齊時期取《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的錦句為名,稱難老泉。泉水晶瑩透明,水中濃翠的長生萍和水底五色斑瀾的石子,在陽光的映照下光彩奪目,蔚為奇觀。唐朝著名詩人李白贊美不絕,寫下了“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的佳句。難老泉水出自斷層巖,常年水溫保持在17”C,灌溉著附近數萬畝稻田。北宋詩人范仲淹的持句:“千家灌禾稻,滿目江鄉田。”“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就是詠頌晉祠的泉水的。水母樓位于難老泉亭西面,又稱水晶宮,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全樓分上下兩層。樓下石洞三窟,中間一窟設一尊銅鑄水母像,端坐于甕形座位之上。樓上坐西向東設一神龕供奉水母。神龕兩側有八個侍女塑像,體態優美,衣紋飄逸,造型別致,也是難得的藝術佳品。晉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貞觀寶翰”亭中。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二十年(公元 646年)親自撰寫的,名為《晉祠之銘并序》。全碑共一千二百零三字,旨在通過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國的政策,以達到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鞏固自己政權的目的。李世民非常喜愛王羲之的墨寶,他在書法藝術上也有頗高的造詣。《晉祠之銘并序》書法飛逸灑脫,骨格雄奇,筆力遒勁。刻工以洗煉的刀法,充分表現出原書法的神韻。“唐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塊行書碑,對于研究我國的書法藝術有重要的價值。祠區北側有唐叔虞祠。據酈道元《水經注》說:“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又北宋太平興國修晉祠碑記中描繪它“前臨曲沼”,“后擁危峰”,舊祠位置似與現在不在同一個地方。現存建筑分前后兩院,頗為寬敞。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東西各有配殿三間,正北是唐叔虞殿。殿寬五間,進深四間,中間神龕內設唐叔虞塑像。神龕兩側有從別處移來的十二個塑像,多為女性,高度與真人相近。她仍手持笛、琵琶、三弦、鈸等不同樂器,似乎是一個較完整的樂隊。遠些塑像約為明代作品,是研究我國器樂發展和音系史的不可多得的資料。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區南瑞,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頂,遠遠望去,高聳的古塔,映村著藍天白云,甚是壯觀。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位于圣母殿左側,樹身向南傾斜約與地面成四十度角,枝葉披覆殿宇之上。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贊曰:“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贊嘆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蒼勁挺拔,與長流不息的維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這些古樹年代久遠,至今仍然生機勃勃,濃蔭四布。郁郁蒼蒼的古樹和晉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樓閣掩映在濃蔭疏影,靜水急流之間,景色異常優美。摘自《晉祠》,晉祠文物保管所編,文物出版社,1980  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晉祠為誰而建,圣母殿里祭祀的究竟是誰,豫讓、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歐陽修、于謙和王瓊為什么會供奉在晉祠七賢祠內,他們與晉祠有著怎樣的淵緣,李淵父子起兵太原之前在何處祈禱,李世民唯一流傳于世的行書碑在哪里,讓梁思成驚嘆的橋梁孤例又在哪里,請看太原滄桑第一章:晉祠大同: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云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于太和十八年( 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云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筑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瑯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并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后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云岡第五、六窟在云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云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往,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于象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云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匯集的大檢閱。  云岡第七、八窟位于云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云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存的木構建筑,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布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于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上、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曇曜五窟現編號第16——20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據《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這五窟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摹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瀟灑。第17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為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礴;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嫻熟。第19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云岡第二大造像。第20窟為露天造像,正中為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云岡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齊挺,造型雄偉,氣勢渾厚。  云岡五華洞位于云岡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這五窟因請代施泥彩繪而得名。第 9、10窟為一組前后室結構的雙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鑿成八角列柱,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訪木構建筑的佛龕,余壁滿雕佛像、飛天。后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第10窟主像是彌勒。后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富于變化。第11——13窟是一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均為釋迦立像。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題記,是研究云岡開鑿史的重要資料。窟東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筑屋形佛龕,前列兩柱,洞開三門,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簫、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高約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產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天人,皆為窟中精品。東壁佛龕形制各異。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筑的珍貴資料,為云岡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云岡東部窟群,指云岡石窟東端1——4,均為塔洞。第1、2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于孝文帝遷洛前,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彌勒,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資料。第二窟是釋迦像,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兩窟南壁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第三窟為云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后兩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面滿雕千佛。后室南面兩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農紋流暢的一佛三菩薩。坐像高約10米,二菩薩立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時的作品。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間銘記,是云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云岡西部窟群包括云岡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樂神”浮雕,是研究北魏雜伎的形象資料。  第39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層間闊高度皆小于下層,穩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40窟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使洞窟格式、構圖既有規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的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