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今年1歲零10個月了,平時在家里玩得挺高興的,可是一帶出去見了生人和他說話就往大人后面躲,也不敢說話,我不知道孩子怎么會成這樣,擔心這樣發展下去孩子以后會形成懦弱的性格。我現在該怎么辦?

熱心網友

孩子膽小怎么辦?在眾多的獨生子女中,多數孩子活潑好動,能言敢為。但也有為數不少的孩子膽小怕事,平時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沒有同齡孩子那種愛動、貪玩、好奇的特點。他(她)們靦腆,說話聲音低微,主動要求少,不敢一個人外出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孩子膽小。孩子為什么會膽小呢? 造成孩子膽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環境與教育的影響。比如,父母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不準孩子單獨外出,不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過分嬌寵孩子,事事包辦替代,使孩子喪失鍛煉的機會;或者父母過分嚴厲,孩子整日戰戰兢兢。那么對膽小的孩子應該如何幫助教育呢? 1、創造一個溫馨祥和的家庭氣氛,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讓孩子有充分發揮的余地。 2、端正父母教育態度,從思想上認識對孩子的溺愛、嬌寵,只會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樹立起糾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認識到只有教育得當,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發展。 3、平時,處處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堅強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她)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包辦,而要讓他(她)自己想法解決。當然,開始時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導,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處理各種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問不管使孩子手足無措,更加膽小。 4、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開胸懷,開拓眼界,還要教給孩子適當的技能,如唱歌、繪畫、手工等,使孩子堅信自己并不笨,從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參加小伙伴的活動。 5、鼓勵孩子與人接觸交往。可以多帶孩子到各種集體場合,別人表示的對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樂,孩子也會注意與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齡伙伴多接觸,有意識地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中來,讓他做小主人。平時注意幫助孩子結交新朋友。 膽小不是病,但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有不利影響。只要端正教育態度,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一定能糾正孩子的膽小,并培養出性格健全的孩子來。 。

熱心網友

孩子怕生怎么辦?   經常看到有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或躲躲閃閃、或驚慌失措、或紅臉語塞、或嚎啕大哭……這些都是孩子怕生的表現。  孩子怕生的原因有很多,應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給予幫助,使其盡快轉變。  其一,由于孩子倍受家人寵愛,整天束縛在家庭的小圈子中,與外界沒有太多接觸,因此在遇到陌生人時會產生恐懼心理,導致“怕生”。  他們往往在家中有說有笑,是個“小淘氣”,可一出門就成為了安靜的“小乖乖”。對于這樣的孩子,家長應經常陪同外出走走,體驗家庭以外的人和事,讓孩子不斷了解并適應周圍環境。久而久之,就會緩解懼怕心理。  其二,遇到陌生人不知如何交際,也是孩子“怕生”的原因之一。  年幼的孩子往往缺乏交際經驗,面對陌生人,不知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只好保持沉默地躲藏在家人身后,或硬拉著家長離開。遇到這種情況時,家長可傳授孩子交際方法。如:向對方問好,歡迎他(她)到家中做客。當有陌生的小朋友時,還可以和他(她)握握手,談談聽過的故事、玩過的玩具、喜歡的卡通。從而使孩子由被動變為主動,逐漸樂于與人交往。  其三,孩子的個性孤僻,不愛與人打交道。  這種性格的形成與家庭環境休戚相關,因此家長要從自身找原因。首先,使自己不再沉默寡言、不善交際。而后,可讓自己的一些朋友(最好帶著孩子)來家中做客。讓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待人接物,與陌生人交往的方法。最后,等孩子適應之后,再外出接觸其他人。  孩子“怕生”在現今社會中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只要家長朋友正確的加以引導是極易轉變的,您不妨試一試。平時在家里總是活潑、調皮搗蛋的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就變得扭扭捏捏、不大方,甚至害羞地躲到大人身后,完全變了一個樣。害羞、怕生不是天生的,而是與環境有關,指責、怒罵只會讓孩子更退縮,不妨找出原因,再對癥下藥,才能打開孩子害羞、怕生的情結。  造成孩子害羞、怕生原因   對于孩子害羞、怕生的行為表現,父母應先了解其原因。一般來說,寶寶出生后六至八個月,便開始進入“認生”期,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背后原因不外乎下列幾種情形:    1。個性差異:每個孩子的個性氣質都不相同,有的內向、害羞、退縮;有的則是活潑、大方。如果孩子生性內向、害羞或膽小,必然比較容易怕生。    2。互動機會少:現代家庭子女少,無形之中也減少了孩子與同伴互動的機會。再加上有許多父母在孩子小時,樣樣事情都幫孩子安排好,事事為他代勞,總以為在如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但卻不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難有和大家接觸的機會,從而有嚴重害羞、怕生的傾向。    3。不安全感作祟:寶寶行為發展的第一年,會對主要照顧者產生強烈的依賴感。如果此時不注意影響他,容易造成孩子對人產生畏縮、不信任感,而間接影響孩子日后與人相處的關系。    4。父母教養態度:父母忙于工作沒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缺少聯系。或討厭孩子吵鬧、怕孩子一直跑來問問題時,而讓孩子以看電視、聽錄音帶等打發時間。當孩子有吵鬧行為時,就怒罵他“不安靜就要挨打”。孩子有問題來問父母時,不是被奚落一頓,就是要他離開,不要吵大人做事。孩子一再被拒絕,造成日后遇事害羞、怕生的情結,是父母絕對沒有想到的。    5。缺乏自信心:因為孩子本身溝通或接觸社會的技巧不佳,導致孩子缺乏表現自我的信心,而選擇以退縮及逃避的行為來掩飾自己的缺點。   6。遺傳因素:父母本身天生個性屬于內向、害羞,又缺少與其他鄰居、朋友聯系的機會,相對的,也會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個性。    找出原因、對癥下藥   1。未熟悉前,不讓陌生人突然接近  每個孩子個性都不一樣,對于生性內向害羞、膽小,以及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來說,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有時看到陌生人時會害怕得大哭,所以在未熟悉前,盡量不讓陌生人突然接近孩子,以免孩子受到驚嚇而畏縮。    2。增加孩子社交、交往的機會。  現代家庭子女少,無形中也減少了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因此平時可帶孩子到朋友家拜訪,或是參加一些社會團體活動,為孩子拓展人際關系及社交天地,增加孩子的交往機會。   3。及時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  當孩子有害羞、怕生情結時,父母應給孩子引導,使孩子有正確的觀念,但避免勉強地要求孩子。反之,父母若未能及時給予引導,孩子可能會因為這次經驗,而誤以為逃避便能解決問題。    4。先做好心理準備免除恐懼   如果孩子害怕陌生人,父母不妨在客人上門前先為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如有多少客人、都是些什么人、孩子應有的禮節等。父母也可先扮演客人角色,與孩子先進行模擬演練,降低孩子恐懼、怕生的心理。   5。通過游戲了解孩子并建立自信心。  拿孩子平時喜愛的布偶,陪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戲,通過一些已經發生或還未發生的小故事玩一場布偶劇,以增加其交往經驗,而父母也可以從游戲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建立其自信心。   6。勿勉強及否定孩子  有些孩子會因自身的溝通能力或社交技巧不佳,而以逃避的方式對外,如果孩子不愿在客人面前說話,切勿勉強,不要一口咬定“他就是這樣害羞,見到客人總是別別扭扭”。父母的話孩子聽了,會以為自己個性就是內向、害羞、而視怕生為理所當然。   7。適時給予孩子打氣、鼓勵  不論孩子的表現如何,父母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有怕生、害羞的情況時,父母切勿當場給予難堪和指責,事后也要不時為孩子打氣,找出孩子怕生、害羞的潛在原因,并耐心教導他打開心房。如果孩子有好的表現時,別忘了給予他適時的鼓勵和贊美,建立其自信心。   8。通過童話故事書啟發孩子  三歲左右的孩子已聽得懂故事,媽媽可以通過故事書內容,開啟孩子的心扉。如害羞的鴨子和沒有自信心的天鵝,如何勇敢地踏出第一步,結果變成美麗又受歡迎的成員。以富趣味的教育性對話說給孩子聽,讓他踏出害羞、怕生情結。   耐心教育打開心房   大人不要要求孩子去做做不到的事,當孩子產生挫折、退縮時,給予正確引導。做到了,給予鼓勵及贊美,加強其自信心。   帶孩子參與社交活動時,盡量避免讓孩子一開始時,接觸態度不佳或講話很大聲的長輩,以免孩子嚇到,更加退縮。   引導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交往,剛開始大人可隨時守在一旁,待孩子大開心房、融入活動時再離開。   孩子有害羞、怕生行為表現時,切勿當場給予難堪和指責,增加其挫折和退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