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能 樂 在日本能樂還是一種比較年輕的民間傳統藝術。明治14年(1881年)日本成立能樂社時,能樂的名字才開始出現。日本古代的能(才技)、猿樂能、猿樂等是它的前身。日本室町時代能樂得到幕府將軍足利尊的保護。這一時期,能樂進入突飛猛進發展的階段。能樂曾是日本武士階層的式樂。直到今天它仍得到原武士階層的支持。在日本對能樂感興趣的人很少。經常上演能樂的只有東京的觀世會館和水道橋能樂堂。能樂只是隔一段時間上演一次,而且曲目需經常更換。而歌舞伎的曲目則可上演一個月而不變。目前日本能樂師的生活僅靠舞臺表演是不足以維持的。許多人兼任師傅,傳授謠(日本歌舞伎的唱腔),這樣一來擔任能樂主角的人收入十分可觀。遠遠超過狂言(在能樂幕間演的一種滑稽戲)藝人的收入。觀世、寶生、今春、金剛、喜多五種能樂在日本全國擁有一定的觀眾。其中以喜愛觀世派曲目的人為多。能樂的歌詞謠曲的年銷售量在4—5萬冊左右。就像學習茶道、花道一樣,在日本愿意學習能樂謠曲和仕舞(能樂中不用化妝,不帶伴奏的簡單舞蹈)的人也很多。日本人舉行結婚儀式時一般要唱謠曲《高砂》。《高砂》曲被日本人喻為祝愿新婚夫婦永遠相愛,長命百歲的頌歌。近些年來不少歐美人也對能樂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可見能樂的生命力是很強的。能樂每月按時公演幾次,觀看十分方便。進入能樂堂給人留下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能樂舞臺與其他劇場截然不同。從觀眾席的角度來看,正面右前方的柱子稱“配角柱”。這里是配角演員的場地。由于配角多飾大臣,所以這柱子亦稱“大臣柱”。左前方的柱子稱“目標柱”,這根柱子經常成為演員們的目標。后面右方的柱子稱“笛柱”。這里是笛伴奏者的場地。后面左方接近懸橋的柱子稱“主角柱”。登場的主角必須站在這根柱子下面開始自己的演出。主角柱后面那根立在與舞臺和懸橋相接處的柱子稱“檢場人柱”。這里是能樂檢場人的場所。日本人稱伴奏者所在的場所為后座。后座右方有一處很小的出入口,稱切戶口,它是伴唱人、檢場人的出入處。懸橋將樂屋和舞臺結合起來。從舞臺沿懸橋種著三棵間隔距離相同的松樹,稱一松、二松、三松。另外舞臺后方還有一塊板?B,上面畫著一棵大松樹,人稱“鏡板”。一般觀眾見不到的后臺也很有特色。演員面向懸橋的時候,必須打開舞臺出入口的簾子。整個能樂舞臺只有這一處使用幕簾。以簾為■,將懸橋和鏡房區分開來。鏡房內設有一面大鏡子,演員上臺以前一定要在鏡前照一照,檢查一下自己的扮相,按照規定伴奏者、主角、主角的配角、普通配角、滑稽演員均從鏡房上臺。而伴唱者、檢場人則不能逾越鏡房。能樂堂內的鏡板、鏡房、三棵松的宗教色彩十分濃厚。根據日本室町時代的歷史記載,須將松葉鋪在能樂臺的屋頂上,并用黑木營造舞臺。這說明舞臺成了神靈依附之物。相傳能樂舞臺起源于日本神社的拜殿。能樂分為兩大部分即夢幻能和現實能。顧名思義夢幻能主要表現虛幻世界,而現實能則表現現時世界。表演現實能時,主角演員一般不配戴假面具。觀看能樂首先需要觀眾判斷曲目所表現的情節。一般的戲劇情節往往通過演員之間的對話得以表現,通過演員的表演使觀眾直接感受到戲情中的喜、怒、哀、樂。而能樂表演則不強調喜、怒、哀、樂的流露。例如表演悲傷時或僅用手掩面表示落淚,或臉稍向下表示傷感。在表現人的感情方面,能樂采取了一種抑制的手法。由于能樂多表現神和人的靈魂,所以大量使用假面具,假面具以無表情者居多,據說這也是能樂的一大特點。既使不使用假面具,能樂演員表面上也很少流露喜、怒、哀、樂的表情。可以說能樂不同于其他劇種,其主要目的不在于通過劇情的發展贏得觀眾,而是通過舞臺再現美的意識,并且用這種特殊的美感贏得觀眾。在舞臺上哭或笑直接破壞了美感的流露,所以能樂忌諱演技上感情的大起大落。此外,考慮到直接表現身份低下的人的行為會破壞整臺戲的美感,能樂盡量避免逼真地再現所謂賤人的低賤行為。能樂強調“閉寂”、“冷默”的美,即一種枯淡的美。僅就這一點來說,它同連歌、俳句的意境是相通的。談能樂必須談及狂言。如果說能樂是以音樂為主的歌舞劇的話,那么能樂的姊妹藝術狂言則是以對話為主的滑稽劇。能樂多使用假面具。而狂言除特殊場合外,一般很少使用假面具。由于狂言是一種對話劇,不同于能樂以一兩個主角為中心,狂言的配角則同主角一樣活躍。盡管以對話為中心,但不時加入一些稱為狂言謠的歌謠及稱為狂言舞的小舞蹈。從整體上來說,狂言的滑稽內容是通過對話來實現的。日本的狂言分為三大流派,即大藏派、和泉派、鷺派。現在以大藏派、和泉派為主要流派,各流派經常上演的劇目基本上都是規定好的。這些劇目需根據內容進行分類。例如大名狂言、小名狂言、婿狂言、鬼山伏狂言、出家座頭狂言、雜狂言等等。狂言的表演技術很有特色。例如以扇為杯,以扇為瓢。表演開門時口出嗄啦、嗄啦的聲音。表演拉窗破了時口出叭哩、叭哩的聲音。同能樂一樣,狂言也不使用道具,所以才用發音的形式表示拉門、拉窗的存在。能樂與狂言的表演內容完全不同,但兩者卻有著難解難分的親密關系。現代能樂和古典能樂謠曲有些竟與狂言謠曲沒有什么區別,這的確是一種十分有趣的文化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