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教和文化層次高低無關,這一點本人也承認。但覺悟是否也和文化層次高低無關?試想:一個不識字(或文化不高),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的人,在知性上如何才能達到(佛學上最受推崇的兩部大論)《瑜伽師地論》和《中論》所闡釋的境界?盡管最高的佛法是離于文字的,但這必須經過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才能達到,文化不高的人如何越過這個過程?
熱心網友
溪徑師兄,感謝您問了如此有水平的一個問題!末學斗膽在這里妄議一下,主要是抒發胸臆,不敢說是否代表正知見,望有識者提攜指正。在釋迦牟尼師尊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那時候叫做“正法駐世”,是不需要經典的。為什么呢?所有佛弟子都直接從佛受戒、聽佛開示、從佛得法、隨佛修行、由佛印證。所以那個時候,對修習小乘的弟子們來說,可以講“信解行證”的全過程與弟子文化程度關系不大。佛滅度以后,歷代弟子們為了完整記述世尊的一代教化,通過多次結集、整理、匯編、發掘,逐漸形成了佛教南傳、漢傳、藏傳等系統的三藏典籍。三藏是“律”、“經”、“論”--以歸納傳承自佛陀的“戒”、“定”、“慧”三學。什么是律、經、論呢?律藏--對傳承自佛陀的各種戒律、軌則的匯編整理,并經過歷代公認的修行成就者修訂改編而成。包括戒律原理、戒本、受戒和羯摩等儀式。經藏--對傳承自佛陀及其大弟子(代佛說法)的各種教理教義、禪觀行門、修行儀軌的匯編整理,以及修辭化、文學化包裝,并經過歷代公認的修行成就者修訂改編、詮釋增廣而演變形成。論藏--對直接從佛陀及其大弟子(代佛說法)處聽聞的法義,或者經藏和律藏所闡發的義理進行詮釋、注疏、演繹、歸納的著作匯編。這些著作的作者是佛教發展過程中、在佛教傳播地域有持久影響力的、有公信力的佛教實踐家、理論家。所以,我們可以說佛教的三藏經典是佛、圣者、祖師大德的教法傳承的直接體現,這就是“傳承”。有些人說只有師父的“口傳心授”才叫“傳承”,這是不準確的。因為,大家可知道佛教在歷史上經歷過多次大規模的滅法運動,所以“口傳心授”的傳承有可能有中斷。從佛教歷史的記載上,我們知道當某一次滅法運動結束、轉入恢復期的開端,都是從“迎回經典”開始的。例如在漢地,唐武宗滅佛時期過后,除了經、律、印度論師著的論從高麗、日本等國外或邊遠地區迎回,各個宗派的寺廟還特地迎回了自宗祖師的著述,因為這就是自宗傳承的關鍵典籍,這就是傳承。比如,唐武宗滅佛時期后,天臺宗依靠從高麗迎回的智者大師、灌頂大師、湛然大師等祖師的著作,恢復了自宗的傳承。請注意,即使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其初祖達摩尊者也說修行者要以《楞伽經》印心啊!好,談了以上這些,我們現在進入主題。樓主說“信教和文化層次高低無關”,這話也不完全對。因為信和信不一樣,信的層次不一樣。迷信是不堅固的,唯有智信方為真信、方可持久。智信離不開“解”,“信解信解”,無信不解,無解不信。如果得遇有緣攝受的“明師”,文化層次低的也可得智信、得正解。在沒有明師的條件下,文化層次高的人因為有較高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辨析能力(否則這個人怎么能算文化層次高呢?當然,“有文憑沒知識”或者“有知識沒文化”的不算,而“有文化少知識”或者“有知識沒文憑”的人或許不算層次低),所以他們比文化層次低的人在“信解層面”要優越一些,文化層次高是一種福報啊。其次,在沒有明師的條件下,在“行證層面”呢?在“行證層面”上,文化層次高的人也具有一定優勢,這是為什么?因為三藏經典在行證層面有大量的實修指南,比如漢傳三藏中有《童蒙止觀》、《治禪病秘要經》等大量經論為禪修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答疑;更有《楞嚴經》五十陰魔境界的開示,以教人避免認假為真、走火入魔;如此種種針對實踐過程中的境、行、果,針對各個層面曾經(歷史上實修者曾經的)或者可能發生的問題的最權威、最可信的開示盡在一大藏中。如果文化層次低的人沒有明師指點,沒有能力閱讀理解這些,必然在面對實踐問題時因心中沒有“預案”而破綻百出,由此引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甚至“走火如魔、發狂發癲”的風險系數要高很多。再進一步,如果有明師駐世,文化層次高低的人群是否一樣呢?我說還是文化層次高的人占優勢。這是為什么?首先,如何分辨“明師”與“邪師”,是需要慧目的,這個慧目怎么來,不靠經典靠什么?其次,即使是“明師”所說,未必全對,至少未必圓融透徹、應時對機,因為“明師”未至佛地,智慧行持不能說已經圓滿無遺。第三,“明師”所說深法,或者也是需要有相當理解能力和思維訓練(文化層次低的人,其思維訓練程度也是低的)才能領會的。再進一步,如果有信有解、有行有證,文化層次高低的人群是否一樣呢?我說還是文化層次高的人占優勢。這是為什么?文化層次高的人具備更豐富的傳播、傳承能力,因為他們不但可以口傳心授,還可以著書立說,不但廣度當時,還可教澤后代,廣行菩薩方便愿行。所以,我們看看佛教歷史,各宗各派的祖師大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文化人。有人可能舉出六祖慧能大師的特例,但我們要知道:第一,六祖不是禪宗開宗祖師,那是達摩大師(達摩大師原來為古印度某國王子,自幼受過貴族教育,后又精通三藏,還通梵漢語言,故能抉擇漢傳四卷楞伽,以為禪宗印心之典);第二,六祖得遇五祖大師講說《金剛經》開悟,并多次聽過《大涅??經》、《法華經》等經典;第三,六祖大師其實從不謗經輕法,實際上是鼓勵弟子研讀弘傳經教的,不信大家去看看《六祖壇經》。最后,我再針對這里一些網友經常提及的一些模糊觀念作一辨析。【問】有人說文化層次高的人“所知障”重,是“世智辨聰”,所以比文化層次低的人修行更難。【答】末學認為“所知障”與文化層次高低無關。佛教乃是智信,是以修證所得般若真實智慧為基礎,所以其教理施設也有比較嚴密的邏輯體系,尊重事實的人只要放棄成見,認真研究一下,還是可以由“解”而“信”。文化層次低的人如果“我見根深”、“邪見障重”,卻因不善閱讀、不善思考而缺少解悟的途徑,從而無法自覺地“長養信根”。【問】有人說文化層次低的人容易接受“老實念佛”的法門,而且更容易堅持下去;而文化層次高的人看經書多了反而“無所適從”,結果最終不如文化層次低的人成就高【答】沒學認為“老實與否”、“專精與否”與文化層次高低也沒有必然聯系。拿凈土宗來說吧,凈土宗弟子們請想想,凈土宗歷代傳承祖師,當代弘傳大德,諸如慧遠、善導、曇鸞、永明、蓮池、藕益、王龍舒、印光、夏蓮居、凈空、黃念祖等等,哪個不是文化人?也許有人會拿出《往生見聞錄》說修凈土人如何如何。且不說《往生見聞錄》是否全部屬實,且不說是否每位都真的“往生凈土”,就上面的人來說,文化層次低的人就比文化層次高的人多嗎?沒讀過經典只會念佛的人就比深入過經藏的人多嗎?你是怎么調查這些細節的?別的宗派就更不必、也無法舉證可吧?【問】是否文化層次低的人就不能看經論,就看不懂經論,或者會理解錯經論呢?【答】不是的。首先,文化層次低到什么程度。只要不是文盲,都是可以直接閱讀經典的。現在真正的文盲倒是不多了,很多文化層次不高的人,不是也熟讀“金庸”、“古龍”、“黃易”嗎?其次,有人說佛經是古文,所以讀不懂。這是不正確的說法。佛經大多數是“古白話”(這正是因為譯經師為便于當時文化層次低的人讀誦,也就照顧了后代讀白話的人),而不是文言,倒是論藏中那些中國古代祖師的著作大部分是文言。從義理上說,大藏中經籍浩瀚,有重視說理的深經和淺顯易懂的經。我接觸過一批不同文化層次的讀經者,他們的反映都是“有的經能讀懂,有的經讀不懂”。關于理解錯誤的問題,這是不可避免也無可厚非的問題,因為這是個漸進的過程,思想是在不斷修正的,而且也遠不像有些人說得那么嚴重。而且更不可思議的是,即使有的人理解的不對(相對于主流見解而言),他也受益非淺,并且潛移默化,居然后來在不知不覺中接近正確的見地,這個是很多居士親身體會和觀察到的真實現象。【問】是否學佛必須深入經藏,甚至窮經皓首?【答】看必須深入到什么程度、看發什么愿,以及各方面因緣。對一般在家居士來說,了解佛教基本義理是必要的,否則既無眼擇明師,也無法自修自悟。如果立志自修一門,不事弘揚,可就本門的疑情解釋、不共法義、修持指南請求師教或由經藏中尋求答案,立足解決問題即可,不必求多。若有弘揚本門心愿,則應博通本門歷代祖師著述和相關經論,足以“自圓其說”。若欲研究佛學整體,各宗并弘或開宗立說,則應比較完整地“閱藏”,以期把握全體脈絡。【問】為什么你在這里如此強調“深入經藏”,如此強調文化層次?【答】因為我知道,上網的群體主要由“學生”和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構成,而且主要是年青人。這些人都是具備“深入經藏”條件的,具備“獨立思考”習慣的時代精英,具備將三藏經典這種法寶傳承下去的潛能的,應該大都是“隨法行”的,而不是“隨信行”的根機。【總結】大家不要忘記,早晚課誦中的三皈依: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愿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愿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是祖師留下的箴言和祝福。我們知道祖師的祝福“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絕非虛言,對眾生是回向,對自己則是警句!由于時間關系,暫時只能妄談到這里。聽吾偈曰:頂禮我佛獅子吼,文字般若法寶藏,誰言傳燈耳口授,我說真教不離文。。
熱心網友
我給你作個比喻:人學佛好比鴨子混到雞群里,你過去的經驗知識在這個群體里用處不太大,你能游泳,會逮魚。可雞群里沒那東西。
熱心網友
我是想問樓主一個問題。您所說的《瑜伽師地論》,我記得在古印度是屬于小乘佛教的經典。小乘佛教認為有一部分人是注定不能成佛的。不知這樣追溯到源頭,跟您的問題有關嗎?是我記錯了,還是本身佛典是不分大、小乘的呢,只是在解釋傳承的過程中有了大乘、小乘之分?
熱心網友
“文化層次”?高僧大德都接受過系統的現代教育?
熱心網友
信仰與否, 關系人天生的思考模式, 與受教育關系不大一些人說些玄之又玄, 神之又神, 在某些人聽來認為十分高深, 另一些人卻認為是喃喃廢話, 言不及理.
熱心網友
阿彌陀佛!佛法無人說,非智莫能解。這個“智”,是人的根本智,是從自性里自然流露出來的。這個“智”的確與文化高低沒有關系。念阿彌陀佛自在往生的例子太多了,很多都是沒有多少文化的阿公阿婆們,他們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他們真的比很多文化高的人有“智慧”,因為他們有了生脫死的愿心,有深厚的善根福德,有慧眼,識得這么殊勝的念佛法門,更能精進念佛。最終自在往生,就是最好的明證!很多文化層次高的人做不到,雖然文化高,但是沒有出離生死輪回的覺悟,這種“文化”再高,也還是個六道凡夫,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低限度也是做“阿惟越至”菩薩,其智慧這些凡夫怎么能夠與之相比呢?善根福德,不是僅靠這一生修得的,那些往生的人,往生往世都在精進修行,才積累了這么厚的善根,到這一生,往生的因緣終于成熟了,這與文化程度絕對沒有關系。往生的因緣成熟了,他這一生無論做什么,即使他是個文盲,但是他決定會遇到念佛法門,一遇到他就會深信不疑,精進修行,決不舍棄,直到往生。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不是靠學文化學來的。智慧是靠修行得來的,是靠修“戒定慧”三學得來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感恩!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