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知識不斷完善自已的同時,對文化,藝術越執著的追求,人是否越容易感到孤獨?

熱心網友

先俗后雅 大俗大雅 不論是得意還是失意,人都不可忘形了 清醒做人最好

熱心網友

這個問題我知道自己無法回答,但我還是來了。(絕對不是為了那5分 :))這個問題應該怎么分析呢?首先,我想從文化,藝術的性質說吧。先不要提古今中外那些震古爍今的藝術家,哲學家了,很多人都經歷了痛苦的生活過程,有些甚至是被認為是病態的。我認為,追逐太陽,就不得不放開胸懷,不畏炎熱;追逐月亮,就不得不摒棄煩躁,靜心凝思。要在一個領域做出進步,必然采取比較適合該領域的方式。對于人生,生活哲理,靈感的追求,必然要求人有一定程度的超脫,后退一點,站在自己,乃至別人的后面,觀察他們的生活,思考邏輯的基礎,或者在腦海中尋覓靈感的痕跡。其次,所謂的共同語言。如果沒有人知道你在說什么。可想而知,你很可能會感到孤獨。雖然義務教育執行了。人們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在高山中,攀行越高,同行者愈少。高處不勝寒阿,沒有伙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精神上的伙伴)再者,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作為體驗時代變遷的先鋒,往往以他們的纖弱的軀體,背負起時代彌合中的巨大溝壑。他們體察生活,敏感,多愁善感,每當出現觀念變更大潮時候,他們往往先感知到,表達,并在這樣的情況中掙扎成長,要么找到出路,要么痛苦溟滅。然而這些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的。孤獨,那是必然的禮物。是為了孤獨而去,還是因為孤獨而離開,求學,體世之路,卻與此無關。呵呵:)。